同治六年,新化游智開任和州知府,延請桐城方宗誠重新校理游酢著作。方宗誠據(jù)乾隆十一年游文遠本重編卷次,補訂缺誤,成游定夫先生集六卷,另有首一卷,末一卷,此即稱和州官舍本。和州本首一卷收錄本傳、墓志銘、年譜與諸儒論述,卷一為論語雜解,卷二為孟子雜解,卷三為中庸義,卷四為易說、詩二南義,卷五為錄二程先生語,卷六為遺文遺詩,末
本書以阮刻《十三經(jīng)注疏》本《周易正義》為底本,在《系辭》上下傳的分節(jié)方面,主要參考了朱熹《周易本義》和李光地《周易折中》。本書分別從卦解或傳解、原文、注釋、疏解、異說、附錄、說明六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讀。其中,"卦解"或"傳解"是對一卦或一《
本書收入清初學者毛奇齡的易學著作五種。其中,《推易始末》四卷,乃論證其提出的解易體系“推易”說,并評述漢唐宋以來的各種卦變說。《河圖洛書原舛編》和《太極圖說遺議》各一卷,都是考辨圖書之學源流并對之加以抨擊的專著�!兑仔√肺寰�,是其講《易》之雜說,由其門人編次成書,著重從文字訓詁方面批評義理學派特別是程朱解《易》的失誤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由王陽明的門人弟子對其語錄和信件進行整理編撰而成。王陽明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jīng)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
本書以大學課堂的講授內(nèi)容為基礎(chǔ),在深入淺出中,對《論語》所反映的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若干重要問題做了專題研究。在追求可讀性的同時,依靠專業(yè)研究成果來進行學理支撐,在從賞讀到研讀的路徑推進中,力求嚴謹專業(yè),無一字無來歷。本書共分為七大部分,涉及孔子其人其學的基本定位及當下意義;《論語》文本的思想建構(gòu)及誤讀;“樂感文化”與“孔
《老子》,又稱《道德經(jīng)》,道家經(jīng)典,相傳為春秋末期楚國人老聃所著,全書共81章�!独献印肥抢像跽軐W思想的言論集,系統(tǒng)地闡述了老子的宇宙觀、政冶觀和認識論。“道”是老子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獨立于任何其他東西之外,而且始終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周而復始;而“德”則是“道”的展開,是“道”在人生、社會
本書是《周易》古注的導讀,包括“周易概論”、“古注集校”、“注疏影印”三個部分�!爸芤赘耪摗笔顷P(guān)于《周易》文獻學、經(jīng)學、思想史等相關(guān)知識的概述,包括《周易》名義、結(jié)構(gòu)、經(jīng)傳、義例、辭語、要義、學史、要籍等方面,是一部簡明《周易》百科知識辭典。“古注集�!边x用在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國魏王弼注(上下經(jīng))和晉韓康伯注(《系辭》
本書為九州易學叢書之一種。杭辛齋(1869-1924),名慎修,清末民初浙江省海寧縣人,故又稱海寧先生。杭氏青年時期應(yīng)童子試名列前茅,其后從陳書玉、李莼客兩先生游學于京師,充文淵閣校對,得盡窺秘籍,肄業(yè)同文館,習天算理化而學貫中西。其曾組織《周易》學術(shù)研究會,名研幾學社,在學社曾擔任《周易》主講,撰寫《周易》講義《易楔
道學在北宋儒學復興運動中,原本只是一個旁支,到了南宋卻逐漸發(fā)展成主流;而道學一詞的內(nèi)涵,在程朱學術(shù)被欽定為“正統(tǒng)”后,也由原先較寬闊的理解,變成專指程朱學術(shù)的狹義用法,使得同時代其他道學人物的貢獻被后人所忽略。本書雖題為《朱熹的思維世界》,事實上是一部南宋道學史,書中有別于傳統(tǒng)的論述,為此領(lǐng)域提供了一個長期欠缺的獨立新
南宋時期,中國文明正面臨嚴重危機,而正是對社會與政治問題的憂患,在當時的儒者間引發(fā)了“道德倫理”與“事功倫理”之爭�!懊鞯勒x而計功利”,遂成為沖出程朱框架的新口號,顯示出儒學發(fā)展的新傾向。在“責任倫理”的原則已成為共識的今天,重新回顧這段思想脈絡(luò),或可為儒家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的回應(yīng),尋找到傳統(tǒng)的哲學資源。田浩教授的這本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