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立海洋文化財研究所有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chǎn)保護經(jīng)驗,作為韓國負責海洋出水文物保護的機構,開展海洋出水文物保護工作已有三十余年,曾組織新安沉船、珍島沉船、馬島沉船等多個遺址的水下調(diào)查發(fā)掘及出水文物保護工作。《韓國海洋出水文物保護手冊》按出水文物的材質(zhì)進行分類,結合韓國本土沉船遺址出水文物保護修復的案例,詳細描述了各類
“向海而生”將以古羅馬精美文物為切入點,揭秘兩千多年前的“全球化”歷程,講述古羅馬與海相關的一切:海洋崇拜、海港建設、造船技術、海上商貿(mào)與紛爭,并延伸介紹海洋考古相關知識,為觀眾講述文物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精彩故事,以及文物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nèi)涵。本書
自從18世紀得到發(fā)掘以來,龐貝是如今世界上著名的考古遺址之一,每年有200多萬人參觀。然而,從公元前6世紀到今天,它擁有一段令人困惑而又無比誘人的歷史,長期吸引著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和古典學家的關注。 本書作者英國著名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走上龐貝的街道,她像一位導游一樣,帶領我們參觀了這座在羅馬帝國早期
與五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人相比,與遠在250代之前的祖先相比,人類精神的基本形態(tài)并沒有什么不同。自稱古代狂的男人從大英博物館中選出中意的藏品,去探訪創(chuàng)造它們的土地。本書記錄了這一段段充滿知識及智慧的有趣旅行。 作者從大英博物館的館藏物中選取13件鎮(zhèn)館之寶,透過敘述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緣由以及所代表的美學,讓讀者了解到每個被珍藏
本書是此系列的第四本,主題為“和式古董”。本冊邀請了四位嘉賓,有古董店的店主、布藝家等,他們從不同的視角,以“古董”為主題,帶領讀者暢游東京及其近郊地區(qū)。本書滿載來自各位嘉賓的精彩建議。此外,本冊還設置了22處“古董小專欄”,這些專欄是專為初學者設計的,可以從中學到古董相關的知識。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qū)~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古希臘陶瓶進行分析解讀。全書主要介紹了希臘陶瓶的器形、功能、制作工藝和裝飾母題,同時還深入分析了這些特征相互之間的關系,使得讀者能夠在瓶畫當中一窺古希臘市民的著裝打扮、體育競賽、婚葬習俗等一系列日常生活細節(jié),同時幫助觀者解讀相關人物身份,解析各中故事。作者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羅馬和
本書通過對墨西哥圭拉那魁茲洞穴遺址個案研究,檢驗了公元前8700到前5000墨西哥瓦哈卡河谷采集經(jīng)濟向原始農(nóng)業(yè)的轉(zhuǎn)變。這項研究成為考古學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典范。自1960年代起,圭拉那魁茲洞穴的發(fā)掘項目就聞名于世。本書1986年于美國出版時,為考古學界翹首以盼,也是著名考古學家肯特·弗蘭納利在農(nóng)業(yè)探源領
《粟特銀器》為中亞考古之父馬爾沙克先生經(jīng)典著作,俄文原版于1971年在莫斯科出版。該書一經(jīng)出版,便在英語世界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作者圖文并茂地整理歸納了粟特銀器的相關內(nèi)容,框架完整,思路清晰。同時,將金銀器的研究放置于中亞考古學和藝術史的視野下,對每件器物背后的內(nèi)涵作出的精妙解讀,至今仍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
毗訶羅普爾(Vikrampura)古城是2010年由孟加拉國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的,2013年,孟加拉國考古學家首次在納提什瓦(Nateshwar)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2014年12月~2018年1月,中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阿格拉廈·毗訶羅普爾(AgrasharVikrampur)基金會聘請的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
"重生:巴洛克時期的西里西亞--波蘭佛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由中國首都博物館與波蘭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共同主辦。該展以17世紀下半葉為時間線索,以"三十年戰(zhàn)爭"的結束為背景,展現(xiàn)了西里西亞地區(qū)巴洛克藝術的繁榮和社會經(jīng)濟的復蘇。展覽共展出了76件弗羅茨瓦夫國立博物館館藏的西里西亞巴洛克藝術的代表作,所有展品都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