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刊由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辦,內(nèi)容將涉及與佛教研究相關的哲學、歷史、藝術、宗派、人物等諸多方面。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成立于2006年,是在北京大學獨立注冊的校級虛體研究機構,目前掛靠在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心依托北京大學和其他院校的學者隊伍,發(fā)揮北大的綜合優(yōu)勢,致力于打造跨學科、國際性的佛學研究平臺。自成立以來,中心主
道極法師在出家后至今的25年時間里,遵循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與錦州市各級領導密切配合,帶領四眾弟子,努力實踐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積極參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現(xiàn)代化建設,同時注意加強僧團自身的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五大建設,并且勇于開拓,不斷發(fā)展佛教文教事業(yè)。
《祖堂集》是晚唐五代*重要的口語文獻之一,也是禪宗語錄體的開山之作,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和詞彙史價值。《禪籍詞語研究——以《祖堂集》爲主要考察對象》是在博士學位論文《〈祖堂集〉詞語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一項專題性的研究。通過各種比較的方法,尤其是異文比勘,考釋出一大批《祖堂集》與禪籍乃至敦煌文獻中的疑難詞語,清理出數(shù)百條未
《佛教思想與印度文化》從印度哲學思想、佛教與婆羅門教思想比較、中印文化思想融匯、佛教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等四個角度,展示出佛教思想根源于印度哲學,并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印度文化、中國文化交融互生的特點。
《中國佛學》為集刊,一年兩期,每期欄目固定,刊發(fā)20篇左右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從總第31期開始由我社出版發(fā)行,目前已出至第42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2期!吨袊饘W》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nèi)部刊物《法源》,2010年更名后正式公開出版,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前會長傳印長老親題刊名,顧問為黃心川、方立天
對當代中國人而言,財神一直是家庭祭儀和新年禮俗中的標志性神祇,對財神的崇拜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盡管供桌上的財神神像十分常見,但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財神信仰根源為何。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學教授、著名漢學家萬志英以大眾或通俗宗教為大框架,審視了五通(財神)信仰的緣起和漫長演變。這份時間跨度長達三千年的研究
趙樸初(1907-2000),是我國接觸的愛國宗教領袖、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書法家。在長達半個世紀里,他領導中國佛教徒愛國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人間佛教道路,協(xié)助中央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健全僧伽制度。培養(yǎng)佛教人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為當代佛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第1、2、3、4、5屆全國人大代表。第1、2、3
《宗教信仰與民族文化(第11輯)》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文集!蹲诮绦叛雠c民族文化(第11輯)》選編的二十篇論文。論題多樣,涉及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社區(qū)研究、非遺保護等理論探討,也包含如廟會、剪紙、老爸茶等民俗與市井文化的調(diào)查,資料翔實,田野扎實,具有一定學術參考價值。本集刊長期征
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jié)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今天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本書主要研究新疆地區(qū)公元3世紀至13世紀的地面佛教寺院。書中把這些寺院分為巴楚、庫車、焉耆、吐魯番-哈密和絲路南道五個區(qū)。對每個區(qū)的佛寺建筑遺址現(xiàn)狀、佛堂建筑形制、寺廟布局以及年代分別進行論述,*后對這些佛寺遺址所呈現(xiàn)出的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淵源進行了探討。
《道教學刊》為集刊,每年出版兩期,每期包括“學者訪談”“新史料”“專題論文”“動態(tài)與書評”4個欄目。其目標是探索國際共通的老學與道教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多樣性的道教學術新范式,帶領國際老學與道教學術前沿。目前有關老子及道教的刊物較少,尤其能介紹國際前沿的相關研究成果的刊物更少,本集刊的出版可謂填補了空白。
本書稿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書稿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山東大學優(yōu)秀博士論文。作者在研究過程中利用了大量的檔案,并進行田野考察,在豐富的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探究明末至鴉片戰(zhàn)爭之前天主教與民間信仰的關系。天主教在全球傳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的文化移植的過程,而這種文化移植能否成功,關鍵在
王卡,1956年12月出生,2017年7月因病去世,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長城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道家與道教文化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在道家與道教文化、敦煌文獻等方面有深入地研究,其成果在學術界影響較大。主要著述有《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
香花儀式是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超度亡魂的宗教儀式,屬于民間喪葬儀式中一種重要的宗教儀式形式,通常在喪家報喪之后舉行。香花儀式融入了各地不同的民間藝術形式,從而具有鮮明的地域民俗文化藝術特征。梅州香花儀式在其宗教、民俗、藝術以及民眾參與方面,都具有典型特征。張小燕著的《梅州香花儀式及其宗教藝術象征研究》系統(tǒng)梳理了梅州香花
本書對宗教文化的空間建構、宗教空間符號表征、宗教空間特性和實踐等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析。首先,本書將宗教空間與人的身體、人的體驗相結(jié)合,具有人學的理論特色;其次,本書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分析了西方宗教空間的嬗變,注重理論與現(xiàn)實的結(jié)合;再次,本書較為系統(tǒng)的提出了宗教文化空間的基本概念、內(nèi)涵,并從符號象征與生產(chǎn)實踐的角度對之進行
本書以東北淪陷時期的基督教為研究對象,對該時期東北基督教會的境遇、變遷、發(fā)展、衰落進行深入探討,旨在通過宗教社會史的研究路徑,推動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同時,以偽滿洲國基督教為個案,探討日據(jù)淪陷區(qū)政教協(xié)同體系的建構過程和形成機制,揭示日本本土的宗教政策和政教關系對淪陷區(qū)宗教及社會的影響,分析日本宗教組織在淪陷區(qū)宗教控制和社
《中國佛學》為集刊,一年兩期,每期欄目固定,包括“漢傳佛教——教史研究、義學研究、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每期刊發(fā)20篇左右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研究者的學術論文。從總第31期開始由我社出版發(fā)行,目前已出至第41期,已在我社出版了11期!吨袊饘W》為中國佛學院的學報,其前身為佛教內(nèi)部刊物《法源》,20
本文集收錄了論文20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重點學科宗教與文化研究成果。本輯分理論與對話、宗教與文化、民族專題和學苑與述評四部分,從民族理論、文化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影視人類學諸多角度展示了民族學人類學領域的前沿課題。田野調(diào)查扎實、事實論據(jù)清晰、理論觀點鮮明,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宗教與歷史在目前的學科結(jié)構中,前者被置于哲學一級學科之下,而史學一級學科下沒有宗教史的分類。但在實際研究中,兩者的交集是顯然的。上海大學歷史系和上海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多年來致力于宗教與歷史的研究。在當今學科大融合的背景下,《宗教與歷史》編者希望借助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推動宗教與歷史的研究。
《宗教心理學》(第四輯)收錄了國內(nèi)宗教心理學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的新力作,內(nèi)容涵蓋埃里克森、榮格等傳統(tǒng)名家的宗教心理學思想,蒂利希對焦慮問題的神學闡釋、肯威爾伯意識理論的佛教哲學特征,儒家、佛教、基督教、民間信仰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宗教應對的理論與心理健康,佛教、道教等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健康以及大學生宗教信仰與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