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以明清以來的各種體裁的文學文本為對象,旨在多方面地研究文學文本中描繪的廣府圖景包括廣府地區(qū)的商業(yè)風情、飲食文化、禮儀習俗、歲時節(jié)慶、民間信仰、娛樂習尚、園林建筑等,揭示其所蘊含的文化精神。以往研究廣府風情的作品有很多,但缺乏從文學角度關照廣府風情的視野,本書即是以此為切入點,全面介紹廣府風情,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在中國的文化地理版圖上,貴州與其他地區(qū)相比,的確有差距,但亦有自己的特殊性。本書認為有關二十世紀貴州文學史的研究,應特別注重作家對地域歷史文化的感受方式、提煉方式與表現(xiàn)方式。在發(fā)現(xiàn)、指出特殊性的同時,不能忽略貴州作家與主流文學的對話關系,尤其是貴州作家以自己的特點融入主流文學宏大敘事的渠道與方式。以此為原則,本書將清末
為全面深入交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解放區(qū)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好地推動中國解放區(qū)文學研究,天津市解放區(qū)文學研究會于2018年8月召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解放區(qū)文學”學術研討會。本書由參會論文輯選而成,展現(xiàn)了學者在研究理念與方法、史料挖掘與整理、作家作品解讀等方面的時代特征,反映了當前中國解放區(qū)文學研究的總體動向。
本書是王光明先生輯錄寫過的序跋博士論文評語、國家和教育部課題評語等。全書分三輯,第一輯是序,包括“《張棗詩歌研究》序等”共計48篇;第二輯是后記,共計21篇;第三輯是論文點評、課題審批評語及會議論文講評。本書除常見的序跋外,輯錄論文評語、課題評語等,不但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可作為博士研究生及課題申報人員的參考資料。
本書從譯介、語言、詩體、觀念等層面,深入論析了現(xiàn)代抒情詩中“敘事性”的發(fā)生機制,具體呈現(xiàn)了現(xiàn)代抒情詩人在敘事性詩學實踐中的多元繁雜面目。在此基礎上,從抒情主體的敘事性話語、情事互動等層面,對敘事性的詩學形態(tài)——情境美學展開了理論上的探析。通過追溯“敘事性”的歷史演變,重繪了現(xiàn)代抒情詩表意版圖的變化,彰顯了“敘事性”在現(xiàn)
本書分上、下篇,上篇從意象本質論、意象功能論、意象生成論和意象鑒賞論等方面探論;下篇擷取聞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食指、舒婷、于堅、戈麥、昌耀、余光中等十余位詩人的詩作進行系統(tǒng)的意象闡釋,并就七月詩派和九葉詩人、顧城和海子等詩歌現(xiàn)象和詩人詩作加以比較分析。既有理論層面的整合和論析,又有實踐層面的文本解讀,在承接古
《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yōu)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tài)的專業(yè)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tài)、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三輯,分為特稿、文學所記憶、前沿觀察、明清文學叢稿、資料索引五個專題。
武平千年文脈,發(fā)軔于北宋初。本書旁搜博求,鉤沉輯佚,選錄了北宋初至現(xiàn)當代75位詩人514首詩詞,或寓賢過客熱情詠贊之玉聲,或本邑鄉(xiāng)賢噴薄而吐之珠璣,是迄今收集武平古今詩詞最全的一部詩詞集。這些詩詞或紀事詠物,或抒情言志,文心深廣,應作客家武平的縮微文學史、山川史、社會史乃至心靈史來讀。選注者探幽索隱,對于作者生平及詩文
本書是先秦兩漢言說問題的資料匯編,輯錄先秦兩漢經(jīng)學、諸子、史學、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說問題的相關文字。文學是言說,言說是文學的一種根本屬性,由此出發(fā)展開的文學研究會有新的面貌。本資料匯編對于中國文學和小說的言說研究具有文獻匯集的價值,為研究者提供材料使用的方便。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是英國詩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涌現(xiàn)了像丁尼生、勃朗寧夫婦、羅塞蒂兄妹等一大批杰出的詩人。這一時期的詩歌在主題、體裁、韻律等方面表現(xiàn)更為多元,也有所創(chuàng)新和突破,為英語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本書選譯了26位作家共79首詩歌,主題與體裁范圍較廣泛。除維多利亞時代重要詩人,本譯著也選譯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第四版)》是將敘述學研究與小說文體學研究相結合的專著。敘述學和小說文體學在當代西方小說批評理論中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對小說的結構形態(tài)、運作規(guī)律、表達方式或審美性的認識,提高了欣賞和評論小說藝術的水平。本書旨在對敘述學和小說文體學的一些主要理論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評析,以澄清有關概念
地理觀念是人們對自己所生活地理環(huán)境的認知,它包含神話、審美、政治、信仰等不同維度,文學則是人們表達自己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其中自然不可避免地寄予了他們對于地理的各種認識。在先唐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地理觀念的表達也是其不容忽視的主題之一。從殷商卜辭的巫風熾盛,到南北朝文學的山水勃興,地理觀念走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學也發(fā)生了
在具體的觀點和學術目標上,本成果不贊成傳統(tǒng)詞譜認定詞調有“正體”“另一體”之說,而認為“如果承認詞調的添字減字是填詞中的一種正常方式,那么添減一字就不能認為是‘又一體’,這就和某一字位填詞時可平可仄一樣,某一字位也是可增可減的……同樣的道理,韻腳、句法、讀住等也是如此”。
《心在焉》為作者的管理隨筆和讀書筆記集,分三部分來闡述社會和技術的發(fā)展給組織管理帶來的挑戰(zhàn)以及其可能的應對方法。在d一部分“未來與今天”中收錄的文章大多討論在“未來已來”(機器人、無人店、網(wǎng)絡普及)的情況下,管理者和員工的角色與作用。第二部分“理性與感性”中的文章主要包含兩類:一類為組織管理中的理性實踐和思考,另一類涉
本書依照中國當代文學史分期慣例,按時間順序將改革開放40年文學分為新時期文學(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后新時期文學(90年代)和新世紀文學(2000年至今)三個階段,分別分析每個階段的社會文化語境,解讀黨和國家重大文藝方針政策的變化,選取每個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思潮、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歷史演進的脈絡全面還原改
本書以章回體小說的表現(xiàn)手法,從清咸豐二年田興恕入竿軍起筆,一直寫到1952年湘西王陳渠珍病逝長沙為止。全書以陳渠珍在政壇上的幾起幾落為主線,穿插描寫了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真實再現(xiàn)了大湘西那段風雨飄搖、血雨腥風、變幻莫測的沉甸甸的歷史。全書所涉及的主要人物有數(shù)十人之多,如共和國的元帥賀龍、大文豪沈從文、大藝術家
本書對漢學家藍詩玲(JuliaLovell)翻譯的魯迅小說集《彷徨》《吶喊》《故事新編》共33篇小說譯文進行了分析,通過探討藍詩玲在文化負載詞、重疊詞、習語、段落描寫、修辭等各個方面的翻譯方法和策略,與楊憲益、戴乃迭的魯迅小說譯文進行對比分析,比較二者的異同,并總結藍詩玲的翻譯風格。
本書是一本鄉(xiāng)土散文集。在這本書里,作者既寫出了關中地區(qū)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仁和寬厚之氣,也寫出了她的先輩們身上純良溫厚的高貴品質和不畏貧窮艱苦的頑強風骨,亦有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和人們生活富足后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變化所引發(fā)的思考、彷徨和悵惘。
本書是學術專著,本書通過對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玫瑰意象的解讀,分析其中蘊含的精神肉質,認為玫瑰是一種承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的花卉,而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玫瑰已成為一個原型意象具有固定內涵的模式化意象同。本書認為玫瑰不僅僅是愛情之花,更是希望、美麗、激情、勇氣、博愛、堅韌等人類美好愿望和品質的象征。
《奧古斯特·威爾遜<匹茲堡系列劇>的戲劇空間》是一部有關戲劇文學的研究作品。本書探索了奧古斯特·威爾遜《匹茲堡系列劇》中的多元化空間表征及其功效,總結了威爾遜塑造空間的藝術手法,從空間的角度系統(tǒng)闡述了威爾遜作品中地理、歷史、黑白權力關系以及非裔美國人民族身份等文化空間問題,揭示了文本空間和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