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教育領域對于傳統(tǒng)的“教師發(fā)起-學生回應-教師評價”的教學話語體系和以知識傳承為主要任務的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反思,思維的培養(yǎng)逐漸成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思維有不同的類型,其中高階思維具有更高層次、更加整體、更具創(chuàng)造的特征,因而成為當下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 項目化學習通常被理解為在一段時間內,學生對
本書根據(jù)《普通高中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編寫而成。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按專題分節(jié)編寫,每節(jié)包括知識提要、例題選講、單元練習,每個專題最后有專題測試。第二部分為走近高考,主要為各專題近年高考題選。每部分內都分為12個專題,分別是:集合與函數(shù)、等式與不等式、三角、數(shù)列、導數(shù)及其應用、復數(shù)、平面向量與空間向量、空
浙江慈溪人馮鴻墀,字階青,一字君木,為浙東學派著名學人,晚清民初詩文名家,與況周頤、朱孝臧、吳昌碩等近代大家過從甚密,也是陳布雷、沙孟海等近代名人的授業(yè)恩師。生平留下大量詩文,為時人所推崇,在近代浙東文化史上產生過重要作用。本書即為馮氏詩文集,主要包括回風堂詩文集、秋辛詞、回風堂詞以及詩文補遺五部分,并附傳記資料和年譜
本書系楊震方先生發(fā)表于各種報紙、刊物的學術性文章之合集。楊震方先生書學“二王”,尤擅行、隸二體,有較高的書法造詣,加之長期從事古籍文獻工作,識見廣博。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以書法碑帖為主題,涉及書法家、書法史研究,尤其是對價值較高的碑帖做了詳盡而有趣的介紹。下編以古籍文獻為主題,涉及古籍版本、藏書家、古籍出版史等,不僅介
本書是作者歷經親身訪書,對463部稀見明別集進行考述,撰寫提要。這些明別集皆為稀見版本,絕大部分為大陸、海外所未見,或者所藏版本更早、更全。每個條目包括作者小傳、別集的題名、卷數(shù)、版本、藏地、冊數(shù)、板式、行款、序跋、鈐印、內容篇目、價值評述等,揭示版本流變,考察成書經過,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為明代文學研究、地域文學研究
《群書治要》爲唐貞觀間魏征等奉敕編纂,其宗旨爲博采群書、爲唐太宗提供歷代修身治國經驗。該書凡五十卷,現(xiàn)存四十七卷,節(jié)録了大量唐前經、史、子三部文獻!度簳我芳婢咛拼鷧矔皖悤奶攸c,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一)保存佚籍。如子部書有先秦的《尸子》《申子》,魏晉時期蔣濟《蔣子》、傅玄《傅子》等;所録《漢書》注
揚雄在中國文學史、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視為荀子、孟子之亞,亦曾受到諸多非議。本書通過深度整理揚雄作品集,為我們理解揚雄的生平、思想、成就、局限等打開方便之門。本書據(jù)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覆查出處,刪其不當,補其遺缺,共收錄揚雄作品五十七篇(不收《太玄》《法言》《方言》等專書),按類編次,依次為賦、文
梁思成是我國古建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建筑史》體現(xiàn)了其系統(tǒng)地調查、整理與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成果。在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據(jù)大量的實物和文獻資料,第一次按中國歷史的發(fā)展,將各時期的建筑,從城市規(guī)劃、宮殿、陵墓到寺廟、園林、民居都做了詳細的敘述,并對各時期的建筑特征做了分析和比較。這些論述和分析都遠遠超過了過去外國人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是當今日本研究中國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成立于1941年。其中,大木文庫的捐贈人大木干一曾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從事律師職業(yè),搜購了大量中國古籍,其藏書以案牘、判牘,官制、法律和經濟文獻為主。大木文庫所藏漢籍共計45452冊,其線裝書的數(shù)量約占東洋文化研究所全部中文古籍之半。這些文獻可大致分為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