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吉利海峽也許只有30多千米寬,但它有1000年那么深!
作者深入黑暗的深淵,帶領我們穿梭在英法兩國你爭我斗的所有歷史時期或者至少是站在英吉利海峽(英國人挑釁之稱)兩岸互瞪的時期。作者一路走來,揭開了法國歷史學家一直試圖用真相掩蓋的一些迷思,證明了法國人沒有發(fā)明法棍面包、牛角面包和斷頭臺,如果不是英國人創(chuàng)造了泡沫香檳的時尚,法國人早就把泡沫從葡萄酒中去除了。
從諾曼人(不是法國人)征服到本應更加和平的現在,本書內容輕松愉快,但所有歷史都經過了無可挑剔的研究,講述了英法之間所有偉大的爭吵。
簡而言之,法國人有理由懷疑,在過去的1000年間,英國為了激怒他們而發(fā)動了的一場漫長的運動,而且至今沒有結束……
1.英國如何連續(xù) 1000 年優(yōu)雅地惹惱法國
2.追溯 1066 年以來的法國歷史,描繪英法綿延千年的愛恨情仇
·黑斯廷斯戰(zhàn)役是法國的勝利嗎?
不!征服者威廉是諾曼人,而且憎恨法國人。
·英國人真的要為圣女貞德的死負責嗎?
不!是法國人判她死刑的,就因為她穿褲子。
·斷頭臺是法國人發(fā)明的嗎?
不!它是在約克郡發(fā)明的。
我在閱讀及與人交談時經常會遇到這個問題:為什么英法之間會有如此愛恨交織的關系?
愛是很容易解釋的:不管我們在公開場合談論什么,總會發(fā)現對方的不可抗拒之處。而仇恨則更為復雜,一開始它僅表現為一種不信任,可為什么在英法簽訂協(xié)約、歐洲轉向和平的時期依然如此呢?
像其他人一樣,我始終相信,阿金庫爾戰(zhàn)役(Battle of Agincourt)、滑鐵盧戰(zhàn)役(Battle of Waterloo)及拿破侖戰(zhàn)爭(Napoleonic Wars)都和不信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令我好奇的是,為什么這種不信任綿延不斷,從未消失。畢竟多數戰(zhàn)斗發(fā)生在遙遠的過去,而且對現在并沒有產生很大影響。正是這種好奇促使我決定深入研究這段歷史,嘗試尋找更為準確的答案。
寫作完本書,我才明白那永無止境的緊張感來自何處。事實是,我們的歷史根本就不是歷史。它乃是此時此刻。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談到美國南部時說:過去永遠不會消失。事實上,它甚至還沒有成為過去。英法兩國同樣可以以此類比:無論我們現在嘗試做什么,往事都會不時地在我們的生活中重現,給我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有幸參加英國駐法國大使館舉辦的聯合聚會,走進去的眼你會看到什么?你會看到一幅威靈頓公爵(DukeofWellington)的肖像,正是此人結束了偉大將軍拿破侖·波拿巴的職業(yè)生涯。基本上,英國外交官會向來此參觀的所有法國客人炫耀兩個世紀之前在法國首都取得的勝利……
這一行為算不得挑釁英國大使館和法國東道主的關系十分融洽畢竟這是赤裸裸的歷史事實。正如兩性間的戰(zhàn)斗永遠不會如我們所愿地結束一樣,法國人也絕不會和任何一個出生后說英語的人結束敵對關系。
對我來說,撰寫本書有趣的就是發(fā)現人們對同一事件的看法截然不同。法國人戴著有色眼鏡看歷史,將自己遭遇的不幸全都怪罪在英國頭上(在1800多年之后,又將不幸歸咎于美國)。雖然法國人這樣想有時也有些道理,因為英國確實傷害過法國,但法國人經常會犯一個滑稽可笑的錯誤,而這也是我一直試圖澄清的。
我意識到,即便是以中立的觀點看待歷史也會激怒法國人,我對此深感抱歉,但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法國人的困擾即使過了1000年也不會結束……
章 法國人是何時改變的
第二章 抨擊伊始
第三章 百年戰(zhàn)爭:一個巨大的錯誤
第四章 圣女貞德:法國人口中的烈士
第五章 蘇格蘭女王瑪麗:蘇格蘭血脈,法國思想
第六章 法屬加拿大是如何丟失的
第七章 唐· 培里儂對香檳的誤解
第八章 太陽王黯然失色
第九章 為什么美洲不寫作 lAmérique
第十章 美國在法國幫助之下獲得獨立
第十一章 斷頭臺不是法國發(fā)明的
第十二章 法國大革命:分享勝利果實或者兩敗俱傷
第十三章 拿破侖:如果我統(tǒng)治世界
第十四章 威靈頓爆揍拿破侖
第十五章 食物,勝利的食物
第十六章 法國葡萄酒都來自美國
第十七章 愛德華七世在巴黎樂不思蜀
第十八章 宿敵并肩戰(zhàn)斗()
第十九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部分
第二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部分
第二十一章 報復時間到
第二十二章 試圖遺忘過去
第二十三章 抨擊無止境
附錄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