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統(tǒng)探討了強迫癥診斷和治療的方方面面,涵蓋當代強迫癥研究和臨床治療各領域,引入已得到廣泛應用的強迫癥萊科曼臨床亞型分類,給出對應的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神經(jīng)外科技術等通行治療方法。本書既可供從事強迫癥咨詢、治療等工作的咨詢師、治療師、醫(yī)師參考借鑒,更可作為病人、病人家屬乃至對相關話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認識、了解強迫癥的專業(yè)讀物。
本書由法國駐華大使館的傅雷出版資助計劃資助出版。
你是否會控制不住自己重復做一件事或重復想著一個念頭?
人群中2%至3%的人正苦于強迫思維/強迫行為。在普通人看來,他們的所言所行是在矯情、作惡作劇,或以種種借口操縱家人、朋友替他們做這做那。
這本書告訴你,強迫癥是一種真正的疾病。理解什么是強迫癥,強迫癥患者有哪些癥狀,再考慮選擇哪種合適的治療方法幫助他們。
面對安妮-埃萊娜·克萊爾和樊尚·特里布的工作,以及他們在各種假設的基礎上為理解這個如此古怪的強迫癥狀的世界而表現(xiàn)出的慷慨熱忱,立刻出現(xiàn)在我腦中的是兩個詞:毅力和激情。不僅僅是理解,當人們遭遇強迫癥并承受這種障礙性疾病的痛苦時,還要對其實施治療,就像我們每天都能在AFTOC看到的那樣。安妮-埃萊娜和樊尚在他們的研究和臨床實踐中是十分互補的。他們向我們證明,模型是可以被推翻的,強迫觀念不一定是強迫癥的核心,而更是一種面具,一個展現(xiàn)給臨床醫(yī)生的漂亮外殼,可以有多種闡釋方式和無窮無盡的模型,但根據(jù)他們的研究,它掩飾了強迫癥真正的源動力。這影響了治療師的實踐和對強迫癥的研究。強迫行為和回避行為在這里被重新考慮,一些療法因此得到了修正。現(xiàn)在我們知道,認知行為療法應該進行改進,以獲得更高的治療效率。評估一項治療在研究條件下的效率不足以得出其在所有情況下的有效性。時間、替代、性格、治療師和患者的人格特征,諸多限制因素被納入有效的治療模型中,但有時一旦這些因素離開了臨床研究的場域和環(huán)境,就不再有效。
所有類似或相關的強迫癥都會被研究,以回答以下這個經(jīng)常被提出的問題:“這真的是強迫癥嗎?”有時,強迫行為、回避行為、強迫觀念這些顯性的癥狀序列及其產(chǎn)生的痛苦會掩飾其他癥狀,而當這些癥狀沒有被納入考慮時則更加可怕,并且會導致患者接受不合適的治療。
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是臨床研究真正的拱頂石,對精神疾病的多年觀測貫穿了整個19世紀,直到最近五十年開啟新型藥物研發(fā)的大門。兩者依舊培育著一些專家學者和臨床醫(yī)生的興趣,在我們看來人數(shù)已經(jīng)非常稀少了。
安妮-埃萊娜和樊尚就是其中兩位。在他們實踐的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一套研究和治療的工具,為患者、患者的家庭、他們的治療師同事和整個科學界提供了服務。
此著作開啟了新的視野,我們希望它可以就強迫癥的研究和治療在醫(yī)療界引起反響,同時也向強迫癥患者及其家人提供幫助,因為書中一部分內(nèi)容是面向所有人的。
克里斯托夫·德蒙?
AFTOC主席
安妮-埃萊娜·克萊爾,心理學家、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神經(jīng)科學博士,服務于巴黎皮提耶-薩爾佩特里爾醫(yī)院大腦和脊髓研究院。
樊尚·特里布,臨床心理醫(yī)生、強迫癥和雙相情感障礙專家、認知行為療法專家,服務于巴黎情緒和焦慮問題中心。
引言
第一部分 強迫癥發(fā)病癥狀
第一章 強迫癥的臨床情況
第二章 強迫癥的心理學理論
第三章 神經(jīng)心理學對理解強迫癥的貢獻
第四章 從強迫癥功能解剖學知識到神經(jīng)生物學模型
第五章 重讀強迫癥的運行狀況
第二部分 強迫癥的藥理學治療
第六章 用于治療強迫癥的藥物
第七章 在臨床實踐中
第八章 特殊和抵抗的形式
第三部分 強迫癥的行為神經(jīng)學療法
第九章 為何對經(jīng)典的認知行為療法提出質(zhì)疑?
第十章 認知行為療法在強迫癥治療應用中的回顧
第十一章 認知行為療法在強迫癥治療中的局限
第十二章 關于強迫癥的一個新的解釋模型:行為神經(jīng)學模型
第十三章 強迫癥行為神經(jīng)學療法:治療方法介紹與執(zhí)行步驟
第十四章 治療方法的應用:根據(jù)強迫癥種類而定的練習章程
第十五章 幫助治療師發(fā)現(xiàn)治療中抵抗情況的一些建議
第十六章 在強迫癥心理治療框架內(nèi)對心理教育功效的初步評估
第四部分 親屬對病人病情的影響
第十七章 病人及其家屬對強迫癥的描述
第十八章 病人和家屬的恐懼和期待
第十九章 決定去治療
第二十章 痊愈!
第五部分 頑固性強迫癥和神經(jīng)外科
第二十一章 嚴重和抵抗性強迫癥的概念
第二十二章 破壞性外科
第二十三章 深度腦部刺激
第二十四章 面對重度及抵抗性強迫癥能做什么?
第二十五章 關于強迫癥深度腦部刺激的10組問答
附錄1 他測問卷
附錄2 自查問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