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文本考證部分詳細考證了《大乘起信論》的核心觀點三大的思想淵源,嘗試復原了唐本《妙覺塔記》的原貌,重新考察了目前學術界存在爭議的《大乘玄論》的作者問題;義理分析部分分別對地論學派內部的壁壘之見及對師承正統(tǒng)的競爭意識,法寶的一乘和判教思想,法藏在判教系統(tǒng)內對諸教種性問題的思考,慧均五種佛性思想的源流,北周武帝與凈影慧遠
本書以歷史文獻為依據(jù),充分利用相關出土文物研究成果和海內外研究信息,將4~6世紀佛教中國化與民族大融合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考察,特別是將十六國和北朝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代,全方位梳理了十六國北朝時期佛教、少數(shù)民族與中夏文化、社會結構之間的深層互動關系,呈現(xiàn)了民族融合、文化融匯的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并認為中國化的
太虛是中國近代著名的佛教領袖,佛教改革的倡導告與實踐者。他以愛國愛教的信念、勇于革新的精神、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廣闊包容的胸懷,致力于推動近代中圖佛教“數(shù)理、教制、教產(chǎn)”三大改革,提出了“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并不遺余力地創(chuàng)辦學校、二培養(yǎng)僧才、廣傳佛法,對近現(xiàn)代中國佛教的復興與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輯再次推出“
《東亞佛學評論(第五輯)》收錄九篇論文,均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策劃舉辦的東亞佛學系列會議,、研究主題聚焦東亞佛教華嚴宗中義湘和澄觀的佛學思想。義湘研究諸篇論文的主題涉及義湘的無我報心思想與戒律觀,義湘及其后學的一乘思想,華嚴宗僧人對義湘《華嚴一乘法界圖》題名的解釋,以及東亞佛教史上義湘敘事的演變及意義。華嚴
本書以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基本視角,探討熊十力的儒佛會通思想,其突出特色在緊扣“會通”二字,指出了《新唯識論》在近現(xiàn)代學術史上所具有的既曲折又富有重要思想意義的地位。本書不僅以寬廣的視野透入《新唯識論》創(chuàng)作的理論背景,且相當細密而有層次地分析了熊十力是如何在本體論層面、心性論層面及體用不二方法論層面、修身論層面進行其
《中國佛學》是中國佛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佛學研究學術刊物(半年刊,國內外發(fā)行),其宗旨是以展現(xiàn)中國佛學院為主,兼顧與佛教學術研究相關的專家學者新研究成果,促進教內外學術交流!吨袊饘W》以漢傳佛教教史、義理研究為主,同時也刊登南傳佛教、藏傳佛教以及與佛教文化相關的研究綜述、動態(tài)等!吨袊饘W(2020年總第46期)》為《中
本書是中央民族大學東亞佛教研究中心舉辦的“法藏與東亞佛教研究研討會”的論文集,收錄了十一篇文章,兩篇書評。其中法藏研究九篇,皆以傳世文獻和海外珍稀文獻為依據(jù),討論法藏思想觀念及文本等議題。華嚴宗研究兩篇,一篇從翻譯等角度討論華嚴宗的觀音詮釋,一篇討論伯亭續(xù)法對法藏華嚴判教思想的發(fā)展。兩篇書評分別是關于《大乘起信論》的成
《《賢愚經(jīng)》詞匯研究》以北魏平城時期漢譯佛經(jīng)代表性典籍《賢愚經(jīng)》詞匯為研究對象,窮盡描寫了其中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代詞、數(shù)詞、量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張忠堂,男,1968年2月出生,山西長治人,教授,文學博士,民革黨員。
本書首先提出隱者型僧侶形象的概念,并按照中國高僧傳中塑造的隱者型僧侶形象的特點,將其分為“狂僧”、“詩僧”、“閑居僧”等三種類型。其次,以僧傳文學中塑造的隱者型僧侶形象為主線,從“佛”(佛教)“隱”(隱逸)融合的視角出發(fā),依據(jù)三類典型的劃分,分別對高僧傳中的“狂僧”形象、“詩僧”形象、“閑居僧”形象東漸日本過程中成立的
本書是廣西象州六祖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主題集中于六祖慧能文化研究,主要從文本研究、行跡考證與繼往開來三個方面,并借助大量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對六祖慧能的諸多細節(jié)進行了揭示和探討。本書有諸多創(chuàng)見,對于慧能文化研究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