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懷瑾先生在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講課的論文教材,勾勒了道教自漢末創(chuàng)教至今,盛極而衰的主要線索,從道教的思想文化淵源、各派別的分流和演進、對歷代政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解析了道教存在的歷史原因及偉大貢獻,并預言了道教在未來的價值。
禪宗傳入中國后,以其獨特的教理宗旨、思維方式和修持原則而廣泛流傳,影響了世人的生活和價值觀,同時經過中華多元文化的熏陶浸潤,千百年來,逐漸內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本書中,南懷瑾先生以禪宗為主干,廣論禪學哲思?v向從禪宗之演變說起,解公案,參機鋒,論生死,并對禪宗教理宗旨、傳授戒律、修行實踐等做了詳盡的論述;橫向則比較了
本書講的是從達摩東來到唐代中期,禪宗各位祖師修法得道及衣缽傳承的故事。南懷瑾先生著作此書,依據的是《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等禪宗史書。這些典籍,一般人不過是當各位高僧的小傳讀。而南先生讀書,不放過一處細節(jié),更重要的,是以文字為依托,參悟、擒拿未曾寫出的虛空留白。隨時會起疑情,處處都是話頭。本書通俗易懂,簡明扼要
《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是南懷瑾先生在太湖大學堂**次講座的輯錄。南先生從儒、釋、道等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修內養(yǎng)之道出發(fā),探討現代人們所關注的生命科學等問題,并現場解答了一些聽眾的疑惑。 因南先生一生勤于實證,這次講座更多的是他個人修習的體驗,是“過來人”的“苦心”之作,彌足珍貴。在探尋禪與生命的真相的道路上,孰可為,孰不可
禪宗與道家
大圓滿禪定休息簡說
本書以佛法之無漏三學戒、定、慧為中心議題,收錄了南懷瑾先生的恩師袁煥仙先生和他本人有關止觀、修定、修慧的述作,既有對三學的總的闡述,又有對禪觀、般若正觀、觀音法門、凈土法門等的研究與講解,為學佛者提供了入門的方便。
本書運用大量此前被忽略的史料,展現唐代女道士如何崛起為性別化的社會宗教團體,描述從宮廷女性、女道觀主到普通修習者的生活經歷,涉及其入道的不同原因,社會和宗教制度的背景,性別化身份與文化潮流的關聯,既是自治的女性空間又是與公眾互動平臺的女道觀,精神體驗的各種形態(tài),及其在道教理論、醫(yī)學理論、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作為第一部
里斯本圣羅克博物館的前身圣羅克教堂,是世界上早的耶穌會教堂之一,其內部有許多巴洛克風格的小堂,其中著名的當屬修建于18世紀的圣約翰禮拜堂,它是歐洲藝術中獨一無二的杰作,在歷史、文化和藝術方面意義重大。禮拜堂由葡萄牙君主若昂五世于18世紀40年代委托修建,整個工程在羅馬進行,其中一部分在羅馬這座教皇之城中舉行過展覽(17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1807~1851年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活動,內容上涵蓋了這段歷史的各個方面。新教傳教士的宗教活動,他們在中外關系中的作用,他們從事的醫(yī)療和教育活動,傳教士與西學的傳播,傳教士與近代西方的中國學等方面的諸多問題,都在本書中得到了專門而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