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老師自2004年提出“詩意語文”的主張后,在詩意語文的道路上孜孜矻矻、上下求索,留下了堅實的腳印和深遠的影響。本書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十年詩意語文探索的精華集萃。全書分為六輯,包括第一輯談“境界”,第二輯談“詩意”,第三輯談“兒童”,第四輯談“語用”,第五輯談“文化”,第六輯談“知音”, 全面闡述了王崧舟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尤其是關于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
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它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語文的要義在于指向人的詩意生命。
做一個怎樣的語文教師?怎樣教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詩意語文的要義又是什么?
幾十年的經驗與智慧,精華的語文教學華章
小學語文領軍人物王崧舟全新力作
匯聚十年詩意語文探索的智慧與精華
挖掘語文的生命意蘊,這才是語文課該有的態(tài)度
朱永新、周國平、孫云曉、李鎮(zhèn)西、盧勤傾情推薦
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具體到語文而言,其要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和技能,語文教育“應指向人的生命本體,指向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言語人生、詩意人生”。我們應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語文教育的本真。倘若我們的語文照亮了學生的生命,也必將照亮自己的生命。
這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十多年來對詩意語文的思考。
這是我將書名定為《語文的生命意蘊》的唯一理由。
——王崧舟
序
仿佛是一種遙遠的追問: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語文放逐甚至幽閉了生命的光芒?
想想看,面對“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苦苦期盼,我們可曾心酸?置身于“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體,摘下帽子,眼睜睜地望著靈車,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的送別場景,我們可曾淚光婆娑?回望著“大火連燒三天,煙云籠罩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就這樣被化為灰燼”的民族恥辱,我們可曾痛心?可曾切齒?靈魂可曾滴血?
我聽過的課數不勝數,其中不乏“真性情”的課。但是,更多的情況并非如此。我們的語文課,正在泛濫著以客觀超然的姿態(tài),不動聲色地從事所謂的“零度教學”。我們的語文教師似乎只在冷眼旁觀“別人的世界”,講著“別人的故事”。
一次,聽一位老師執(zhí)教《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教學進入到課文的第6自然段:
“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zhàn)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zhàn)友被活活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xiàn)什么奇跡——火突然間熄滅。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這篇文章是邱少云的生前戰(zhàn)友李元興寫的。盡管時光已經飛度了半個多世紀,但文字爆發(fā)出來的人性的顫栗至今讀來依然讓我刻骨銘心。慘烈悲壯的潛伏場景,第一人稱的描述視角,內心情感的真實流瀉,相信在一種自然而然的閱讀中,我們的淚水當會和作者一樣迷糊了自己的眼睛。
然而,面對這樣一段感人的文字,我們還是不無遺憾地看到了這樣的課堂場景:
老師平靜地向學生們交待著:“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這段話,看看你能讀懂作者的哪些心情,讀懂一處是一處。”
學生們平靜地在文字中挑揀著那些描寫作者心情文字的雞零狗碎,隨后就是慣例性的全班交流:
第一個孩子說:“我從這句話當中體會到了‘我’當時非常緊張的心情。他說‘我的心繃得緊緊的’,這說明當時‘我’的心情非常緊張!薄班,緊張。”老師就板書“緊張”二字。
語文的生命意蘊
序第二個孩子說:“我從這句話體會到了‘我’當時很擔心的心情。他說‘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擔心這個年輕的戰(zhàn)士會突然跳起來,或者突然叫起來’!薄班,你體會到了擔心。”老師就板書“擔心”二字。
第三個孩子說:“我體會到了痛苦的心情。因為這段話最后這樣說‘我的心像刀絞一般,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我想,刀在絞‘我’的心,它肯定非常痛!薄鞍,是的,痛苦!崩蠋熅桶鍟巴纯唷倍。
看看沒舉手的人了,老師就啟發(fā)學生:“同學們啊,你們把剩下的那幾句話再讀讀看,你們還體會到了‘我’的一種怎樣的心情啊?”學生們就讀“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zhàn)友被活活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xiàn)什么奇跡——火突然間熄滅!弊x完就有學生議論開了:
一個說:“我體會到了!我體會到了作者不忍的心情!薄安蝗蹋坎粚!后面他不是忍住了嗎?”老師的否定讓這個孩子的情緒低落了好一陣子。
一個說:“那就是忍住了。”“忍住了?那前面他不是說不忍嗎?要動動腦筋。 庇忠粋孩子在老師的否定聲中難過得低下了頭。
一個說:“我體會到了盼望的心情!薄芭瓮?盼望的心情好像不是很確切。”老師遲疑了一下,終于放棄了板書“盼望”的沖動。
時間不允許這么繼續(xù)扯淡了,老師心里說,她著急呀!“不討論了,還是讓我來告訴你們吧。同學們,這種心情叫作矛盾的心情。”說完,板書。于是,黑板上就有了這樣的文字和符號:
緊張→擔心→矛盾→痛苦
面對經歷了上述痛苦后才分娩出來的這個板書,老師的底氣可就足了:“同學們請看,‘我’的心情是怎么變化的呢?先是緊張,然后呢?是擔心,接著呢?是矛盾,最后呢?是痛苦。是啊,你們看,‘我’的心情變化寫得多么有條理呀!我們寫文章的時候,就是要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要有條不紊地把事情把心理變化的過程寫清楚,懂了嗎?”學生齊聲高喊:“懂啦!”
麻木的“有條理”!冷漠的“寫清楚”!鐵石心腸般的“懂了嗎”和“懂啦”!
我始終主張,語文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僅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是遠遠不夠的。語文說到底不是一個推理過程,而是一個形象感知、情意感悟的過程,模式化、公式化的“閱讀理解”只會使學生淪為考試的機器、文字的工具。
而情感是什么呢?情感是風,情感是雨,情感是一團火,情感是一片云,情感是剪不斷理還亂,情感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情感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情感不是玩具,怎么經得起你這樣地拆卸和折騰?是不是老師無數次的備課閱讀稀釋了那一份原初的感動,抑或是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成熟和理性蒸發(fā)了這種最本真的靈魂之淚呢?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濒斞刚f:“創(chuàng)作原本根植于愛!碧K霍姆林斯基說:“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能力發(fā)展!倍覕嘌裕焊星橹荒苡酶星槿ビ|摸,感情只能被感情所融化。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不是沒有感情的生命,用這樣理性的方式來教這樣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文字,無異于緣木求魚、南轅北轍。
……
面對這段流淚的文字,我欣慰于自己的感動和淚水。正如彭程在《流淚的閱讀》中所說的那樣:“它讓我獲得一種對于自身的確證,使我知道,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并沒有死去!蔽也幌胄咝叽鸫鸬卣谘谧约旱倪@份感動和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我渴望與學生一起分享這份心靈的濕潤和顫栗。于是,我和學生一起穿行在流淚的文字中間,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靈淚花。我們營造著一種情的場、一種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場、一種沐浴在真實的人性光輝中的場。
西哲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質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那么,“人的靈魂的教育”具體到語文而言,正如潘新和先生主張:“語文教育,不應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而應指向人的生命本體的人性、人心、人格的養(yǎng)育、順應人的言語本性、張揚人的言語天性,指向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言語人生、詩意人生!
這主張,正是我十多年來對于詩意語文的終極思考。
這主張,正是我將近幾年陸續(xù)寫成的相關文章集結成書的內在邏輯,也是我將書名定為《語文的生命意蘊》的唯一理由。
的確,語文的要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和技能,這當然需要。但是,如果將知識和技能當成目的,將人置于邊緣,無視“人即目的”這一終極的價值關懷,那么,語文最終的結果只會導致人的異化,即便學生練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筆生花的文才,他們依然還是會覺得生活無趣、生命無感、生存無根。那么,這樣的語文又有什么意義?
語文,就是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學作品,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學生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我以為,這是言語生命的靈魂,也是語文教育的靈魂。
泰戈爾有詩云:上帝通過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他自己。
我則堅信:生命通過語文發(fā)現(xiàn)他自己。
是為序。
王崧舟,全國著名特級教師,F(xiàn)任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鋒、浙江省小語會副會長、杭州市小語會會長。
2004年,王崧舟首創(chuàng)“詩意語文”,先后在全國29個省份開設觀摩課1100多節(jié),講座650多場,其語文課在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中國教育電視臺“名師講壇”“東方名家”等欄目播出。其事跡先后被《人民日報·平安校園》《人民教育》《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等多家新聞媒體介紹。
王崧舟的名師工作室,自2006年成立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帶徒百余人,培養(yǎng)了20多名省、市級教壇新秀和學科帶頭人。
序 / 001
第一輯語文,用來印心
我不想羞羞答答地遮掩自己的這份感動和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我渴望與學生一起分享這份心靈的濕潤和顫栗。于是,我和學生一起穿行在流淚的文字中間,用生命的手掬起一捧捧盈盈的心靈淚花。我們營造著一種情的場、一種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的場、一種沐浴在真實的人性光輝中的場。
好課的三重境界 / 003
一切讀寫,只為重新發(fā)現(xiàn)自己 / 006
教育理想的守望 / 009
教學機智是怎樣煉成的 / 014
幸福的真相 / 026
做自己的明燈 / 029
第二輯詩意問津
我們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熱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尋著語文教育的本真:培養(yǎng)真正的人,培養(yǎng)具有“人的精神” 的人,培養(yǎng)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這是詩意語文的最高境界,也是我的語文教育之夢。
詩意·語文·夢想 / 037
詩意即本色 / 039
在不朽的文字中發(fā)現(xiàn)詩意 / 045
細讀指向文本詩意 / 048
詩意的“水”,語文的“池” / 061
牧養(yǎng)學生的詩意生命 / 066
營造課堂氣場 / 069
價值反思:詩意在超越中獲得新生 / 075
第三輯天下至文出童心
我以為,詩意語文的要義,不在于讀了多少詩、寫了多少詩,在于擦亮孩子的詩的眼睛,在于喚醒孩子的詩的精靈。詩在孩子們的讀寫之中,更在孩子們的讀寫之外。
在美中我們安頓靈魂 / 081
教育當以慈悲為懷 / 087
誰知道真正的學情 / 092
讓兒童與詩同行 / 095
兒童是成人之師 / 099
用活動作文重新定義兒童 / 102
童年性情與審美表達 / 108
明心:回歸兒童的智慧 / 120
第四輯追求語用學習的意蘊
如果,運用語言文字只是為了掌握字詞句段篇,卻不能豐盈一個人內在的言語生命;如果,運用語言文字只是為了提高聽說讀寫書,而不是更真誠、更自由地去表達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想之美、體驗之美、心靈之美,那么,運用語言文字對孩子而言又有何用?
發(fā)現(xiàn)語文 / 131
文本秘妙:語用學習的密碼 / 138
從“語感”到“境感” / 148
導向文字表達的語用 / 154
邁向積極語用 / 160
閱讀的高貴 / 166
叩問語用學習的深層意蘊 / 172
沒有美:語文空無一物 / 178
文字背后是人心 / 182
第五輯從靈魂返鄉(xiāng)到文化知音
經典有著巨大的種子能量。讀經典,就是要把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精神土壤上,靜待花開。終有一天,受過經典熏習的孩子們都會在人生成長的某個節(jié)點上“歸來笑拈梅花嗅”的,因為,那里才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為什么讀經典 / 187
古詩教學的實踐智慧 / 193
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 200
精神重建:文言啟蒙課程構想 / 204
文言啟蒙教學之“四讀法” / 213
用聲音復活經典 / 220
第六輯精神結鄰
年輕的時候,我們會有很長時間的學習和模仿,學習那些各個領域里的“高僧”,但最終,千萬不要讓榜樣和偶像把自己淹沒了,因為說到底,你才是那個“高僧”。
用心如明月 / 231
燦爛林莘 / 237
才華如歌 / 242
紹國的“憨” / 246
問道語文 / 253
氣質·語文 / 256
念念不忘是初心 / 259
后記 / 262
《語文的生命意蘊:王崧舟詩意語文教學/大教育書系》:
詩意即本色
在本色語文強勢襲來的時候,我選擇了靜觀。我告訴自己,沒有人能夠傷害詩意語文,“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不過兩年光景,本色與詩意在各自的課程語境中開始消長。本色語文的話題漸趨溫和,背后則是一種理性的沉淀。而詩意語文的實踐和探索,也開始邁向言語表現(xiàn)的腹地,有了親吻言語大地的課程姿態(tài)。于是,詩意和本色,便有了一種從容的面對和安靜的晤談。
晤談,如一壺明前的龍井,茶香慢溢,若有若無。
境界:“境界”一直是我鐘愛的一個語詞,它的靈性、空性和無限禪意,自打遇見它的那一刻始,便漸漸地烙印在我生命的底色。對“境界”,更多的是一種直觀的覺知,如水在口,冷暖自知。偶有玩索,便有了這樣的感悟:境界是一個三維的存在,它有“邊界”義、“境遇”義和“層次”義!斑吔纭碧魍鋸V度,“境遇”打探其深度,“層次”丈量其高度。
探討本色語文的境界,當是邊界、境遇和層次三個維度的統(tǒng)一。就境界的廣度看,本色語文的邊界就是語文的邊界,或可斷言:本色語文就是語文。就境界的深度看,本色語文的境遇,是就它所處的外部環(huán)境、課程語境而言的,新課程文化才是它的底色,本色語文是新課程語境下的語文。就境界的高度看,本色語文的層次,既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高端的。說本色語文是最基礎的,是因為本色語文是對語文教學的底線要求,是一種大眾化的、普適性的框定和廓清;說本色語文是最高端的,是就語文教學的個性、格局和氣象而言的,本色語文是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語文,是爐火純青、大象無形的語文。
本色:“本色”就是本來面貌、原來顏色。本色語文,就是讓語文回到原初的、本來的狀態(tài)上去。一言以蔽之,本色語文就是回到“語文”那兒去。楊在隋先生指出:語文課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一句話,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本色語文就是本色的“語文”。
既然本色語文就是語文,那么在“語文”這一中心詞之前冠以“本色”二字,意義何在?意欲何為?大家知道,任何概念的提出,都不可能是凌空出世的。它們總是基于某種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這一特定語境才是概念們真正意欲言說的地方。在“語文”之前冠以本色,意在強調、凸現(xiàn)語文的本質屬性,意在喚醒語文教師對語文的原初狀態(tài)、本來面貌的觀照和審視。為何要有這種強調、凸現(xiàn)和喚醒?正是因為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明或暗地存在著非語文、偽語文,甚至去語文的跡象和癥候。有人謂之的“虛”“鬧”“雜”“碎”“偏”等語文教學現(xiàn)象,正是對這種癥候的切脈結果。本色語文是對非語文、偽語文、去語文的一種新的顛覆和解構。
倪文錦以《秋天的懷念》為例,針對一些教師講這一課都在架空文本語言談母愛的偉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教學思路:文本當然有寫母愛,但不全是。第一,要讀懂文題。秋天的懷念,這是誰的懷念?是兒女的懷念,是史鐵生與妹妹對母親的懷念,所以文本抒寫的是母子情,這是雙向的感情,而非單一的母愛。第二,為什么要寫懷念是秋天的,而不是冬天的或其他季節(jié)的?因為文本所寫的故事都發(fā)生在秋天,母親也是在秋天去世的。第三,兒子是如何表達懷念之情的?從“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到“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再到“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訣別”,這逐層深入的三個“沒想到”,表達了兒子內心無限的追悔、愧疚之意和無比的悲痛之情。而且,作者的這種感情也經歷了從開始的“沒想到”到后來才“想到”,對母親的話從“不懂”(“我活著有什么勁!”)到“懂”(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