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可是,如果我們只是單單地閱讀這些詩詞,或許只能理解其中不到一成的意境,比如他在寫《歸去來兮辭》時發(fā)生了什么?他寫《桃花源記》的時候又遭遇了怎樣的心理變化?《止酒》一詩是否真的是戒酒詩,他最后戒酒成功了嗎?這些問題,只有在我們徹底了解陶淵明,深入他的故事后才能得出答案。要知道,只有了解陶淵明的故事,才能了解一個真正的陶淵明,一個真正的田園詩人……
就讓我們翻開下一頁,深入陶淵明的生活,透過層層時間的迷霧,看一看在古老的東晉,這個胸懷天下的詩人曾有過什么驚人的舉動,他的生平或許能為你提供另一種人生選擇。
本書帶你走入這個胸懷天下詩人的人生與精神世界,感受他的謎樣人生、與眾不同的思想情趣和特立獨行的人生抉擇。
心中藏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一個從飲者走向隱者的人,一個追求人生藝術(shù)化的代表人物,中國士大夫的精神歸宿之一。
第一卷 宦官世家,奇才出于亂世
柴桑故里,名將之后。 003
傳統(tǒng)家學(xué),素養(yǎng)深厚。 006
外祖孟嘉,入世遺風(fēng) / 010
乞食少年,命運沉浮 / 014
第二卷 游學(xué)求仕,歸來兮賦閑情
孤獨游歷,看盡炎涼。 021
無妄之災(zāi),仰睇天路。 026
情思邈邈,愛意濃濃。 030
夫唱妻隨,相敬相知 / 034
第三卷 初仕政壇,報國之志難酬
生路多艱,濟世安民。 041
勉強出仕,身不由己。 045
祖輩恩怨,刺史難!。 049
不堪吏職,辭官歸鄉(xiāng)。 054
第四卷 喪妻再娶,今生有你相伴
發(fā)妻過世,平添心痛。 061
厚望稚子,庸碌無為。 065
續(xù)結(jié)翟氏,半生陪伴 / 069
第五卷 再度出仕,桓玄記室參軍
世道崩壞,觴縱遙情。 075
復(fù)起之時,義投桓玄。 079
政治虞詐,歸家耕田。 084
第六卷 屢仕屢辭,心系山澤之居
為母守孝,止酒止憂。 091
無悔無怨,回鄉(xiāng)歸田。 096
老友來訪,共敘友情。 100
桓玄篡位,悲憫黎民。 104
重入?yún)④姡侗紕⒃!。?108
第七卷 辭彭澤令,鳥倦飛而知還
為生存計,重返仕途。 115
拒絕行賄,掛印而去。 119
羈鳥舊林,心靈故土 / 122
胞妹離世,悲泣傷懷。 125
山野林間,親情意濃。 129
吾生行休,不悲不喜。 133
第八卷 田居遇火,一宅無遺片瓦
采菊東籬,悠然悠哉 / 139
風(fēng)起微末,樂不自勝。 144
六月野火,天降災(zāi)禍。 147
吾心彌堅,住進漁船。 152
生死了然,移居南村。 156
第九卷 人生追問,不悲喜亦不懼
堂弟早逝,祭弟敬遠 / 163
形影神現(xiàn),追問人生 / 169
形影可離,生不可言 / 174
遵循自然,萬物皆善。 179
第十卷 易代悲歌,失君亡國之嘆
生活困頓,不戀仕途 / 187
傷時感事,心有寄托 / 191
神鬼莫近,精神巨人。 196
關(guān)心時局,劉裕建宋。 200
真實灑脫,怡然自得。 204
第十一卷 更名明志,賢者避世隱居
晉民淵明,宋人陶潛 / 211
述酒言事,悲歡幾何。 216
人間仙境,世外桃源。 221
第十二卷 隱士歸去,千載仍留余情
易代之悲,無人訴說。 227
陋室會友,斷然訣別。 232
生亦何歡,死亦何悲 / 236
第一卷 宦官世家,奇才出于亂世
陶淵明(約公元365—427年)出生于柴桑(現(xiàn)江西九江),這里是他生命的起點,也是終點,他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陶淵明的生命軌跡與其祖父輩有著諸多相似之處,他們雖出身貧寒之家,地位低下,卻都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他們憑借自己的努力擠進仕途,在獲得了社會尊重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落葉歸根,在經(jīng)歷了坎坷不平的人生之后,他們又都選擇了柴桑作為自己最后的歸宿。可以說,在陶淵明的一生中,他的故鄉(xiāng)和祖輩無時無刻不在他的心目中影響著他,作為他精神的支柱一直陪伴著他。
柴桑故里,名將之后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馀靄,宇曖微霄。
有風(fēng)自南,翼彼新苗。
——《時運》其一
據(jù)史料記載,柴桑是我國古代江南一帶潯陽郡的治所,位于今江西九江西南邊上,因為旁邊有一座名為柴桑的山,所以人們便以此來命名此地。柴桑的北邊是四大名山之一的廬山,廬山之北緊挨長江,柴桑的西南方和正南方也都有山有水。在這樣一個青山環(huán)繞、綠水長流的地方,柴桑也具有了諸多靈性的特質(zhì)。
在中國文人的心里,“柴!倍植⒉粌H僅意味著一個地名,而是一個充滿了很多復(fù)雜感情、帶著特殊文化意味的境地。它就像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英雄,呼喚著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赤子之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訪陶公舊宅》一詩中這樣描寫他在游覽柴桑時的心情:“柴桑古村落,栗里舊山川。不見籬下菊,但余墟中煙。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边@首詩不同于一般游記,并沒有著重于對景物的刻畫。詩人借助在柴桑的所見所感,深深地緬懷了這位大詩人。詩中所指的“姓陶人”,或許就是陶淵明的同族后代。
柴桑是陶淵明的故里,他生于斯,長于斯,逝于斯。對于陶淵明來說,柴桑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他無數(shù)次地想離開這里去創(chuàng)建一番功名,可是每當(dāng)遇到仕途的不如意,又都無數(shù)次地拋下一切回到這里。每一次出走,他都會特別地想念這片故土;每一次回歸,他都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渴望投入到故鄉(xiāng)大自然的懷抱。
在這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桃紅、柳綠、紫葵、青松,景色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等到豐收時節(jié),更是碩果累累,稻谷飄香。在秋高氣爽的好時節(jié),人們相約一起登高賞花,三三兩兩,踏著節(jié)拍,聽著泉水叮咚,一路吟詩飲酒,好不愜意。如此怡心養(yǎng)性的好地方,可謂“山擁千嶂,江環(huán)九派”,確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
由于地處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四省的交界處,四面又環(huán)山環(huán)水,柴桑一帶具有天然的地理優(yōu)勢,在軍事上占據(jù)著絕對的重要地位。所以,從古至今,柴桑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從西漢劉邦派灌嬰追擊英布,到東漢末周瑜在此操練水軍,這里留下了許多古戰(zhàn)場的遺跡。三國時代,這里還連番上演了“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群英會蔣干中計”、“柴?谂P龍吊喪”等好戲。東晉年間,信奉五斗米教的孫恩起兵十萬,聚眾造反。孫恩去世后,他的妹夫盧循繼續(xù)率領(lǐng)余部攻打朝廷,最后為劉裕所滅。這期間,還發(fā)生了桓玄篡晉,與劉牢的軍隊混戰(zhàn)。之后,劉裕又征討桓玄,將其殲滅,軍隊、朝廷、地方豪強之間的爭奪和討伐之戰(zhàn)愈演愈烈。據(jù)后人的統(tǒng)計,在晉安帝義熙六年這一年,光是朝廷軍隊討伐盧循叛軍,就進行了六次比較大的征戰(zhàn)。東晉時代,柴桑隸屬于潯陽郡,這些大的戰(zhàn)役基本上都發(fā)生在潯陽或是與這里有直接的關(guān)系?上攵,潯陽一帶在幾十年間持續(xù)地遭受人禍,沒有太平之日,普通老百姓只能跟著飽受戰(zhàn)亂之苦。
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時代,陶淵明親身經(jīng)歷了他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所經(jīng)歷過的水深火熱。那時候的他正值青壯年,在自己的家鄉(xiāng)親眼目睹了無數(shù)的權(quán)力爭斗和戰(zhàn)爭禍亂,無數(shù)人妻離子散,痛哭流涕。這時的他內(nèi)心充滿著矛盾和掙扎,他想像曾祖父一樣出去干一番事業(yè),在亂世之中為家國貢獻一份力量。可是,現(xiàn)實常常讓他無所適從,他的本性與周遭的一切相沖突,他漸漸對這個時代喪失了信心和耐心,遁世之心日漸強烈,越來越不想與世俗為伍,無時無刻不想回歸山野隱居起來,祈盼自己的身心都投奔到故鄉(xiāng)的懷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