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在松屬各樹種的中心分布地帶隨機采脂,對50多個松樹樹種的數(shù)百個松脂樣品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得到了大量數(shù)據(jù),為松屬化學分類提供了依據(jù),也為松脂深加工產(chǎn)品的開發(fā)提供了基礎。本書可供從事松屬化學分類研究和松脂化學利用的科研、生產(chǎn)管理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參考。
序
再版序
緒論
第1章 松屬分類
1.1 形態(tài)分類
1.2 化學分類
第2章 松脂的采集與分析
2.1 松脂采集方法
2.2 松脂分析方法
第3章 松屬各樹種松脂的化學特征
第4章 白松亞屬和油松亞屬松脂的化學特征
4.1 白松亞屬松脂的化學特征
4.2 中國油松亞屬松脂的化學特征
4.3 國外油松亞屬松脂的化學特征
第5章 各樹種松脂的特征組分
5.1 白松亞屬松脂的特征組分
5.2 中國油松亞屬松脂的特征組分
5.3 國外油松亞屬松脂的特征組分
第6章 白皮松亞屬的建立
第7章 有關分類的幾個問題
7.1 武陵松、長白松和晚松不是變種
7.2 具有高β-蒎烯松脂的云南松
7.3 種間嫁接對松脂組成的影響
附錄1 松脂主要組分的化學結(jié)構
附錄2 世界松屬分類
附錄3 中國松屬分類
附錄4 中國特有松樹樹種
附錄5 松屬分種檢索表
附錄6 松屬分亞屬檢索表
參考文獻
第1章 松屬分類
1.1 形態(tài)分類
早在1914年,Shaw G R就在The Genus Pinus一書中按外部形態(tài)對松樹進行了分類。該書按針葉內(nèi)維管束數(shù)目將松屬分為單維管束(HaploxyIon)和雙維管束(Diplyoxylon)2個亞屬(Subgenus),每個亞屬又按針葉、樹皮、樹枝、樹脂道、種子、球果等形態(tài)各分成2個組,每個組各分若干亞組。最后,他將松屬分成2亞屬、4組、12亞組。十年后,他又對部分樹種的劃分作了調(diào)整。1926年,Pilger R基于松針數(shù)目和松針中樹脂道位置,在Shaw的工作基礎上將松屬分成2亞屬、11組。之后,Martinez M(1948)、Duffield J w(1952)、(;aussen H(1960)對松樹分類又相繼提出各自的觀點,進行修正。Critchfield W B和LittIe E L(1966)發(fā)現(xiàn)越南有一種松樹——越南松(P.krempfii Lecomte)具有特殊的形態(tài)特征,他們提出將這一樹種單獨列為一個亞屬,所以他們將松屬分成3亞屬、5組、15亞組。
中國松屬分類系統(tǒng)研究最早由鄭萬鈞于1930年著有《中國松屬研究》一文,記載松樹9種和1變種。之后,一些學者相繼開始研究,得到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吳中倫在此基礎上,將有關學者的發(fā)現(xiàn)進行分析,并根據(jù)鑒定標本記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