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內(nèi)最早的文學批評史著述之一。它構(gòu)筑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學批評史框架,用全新的文學觀念系統(tǒng)地考察了我國從先秦到清末的文學批評發(fā)展過程。本書于詩文批評外兼及詞論與戲曲小說批評,提綱挈領(lǐng),自成體系,突破了舊有文學觀念的束縛,至今仍為從事這一學術(shù)研究的學者所推崇。
百年武漢大學,走過的是學術(shù)傳承、學術(shù)發(fā)展和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輝煌路程;世紀珞珈山水,承沐的是學者大師們學術(shù)風范、學術(shù)精神和學術(shù)風格的潤澤。在武漢大學發(fā)展的不同年代,一批批著名學者和學術(shù)大師在這里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他們在學術(shù)上精品、上品紛呈,有的在繼承傳統(tǒng)中開創(chuàng)新論,有的集眾家之說而獨成一派,也有的學貫中西而獨領(lǐng)風騷,還有的因順應(yīng)時代發(fā)展潮流而開學術(shù)學科先河。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武漢大學百年學府最深厚、最深刻的學術(shù)底蘊。
武漢大學歷年累積的學術(shù)精品、上品,不僅凸現(xiàn)了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shù)風格和學術(shù)風范,而且也豐富了武漢大學“自強、弘毅、求是、拓新”的學術(shù)氣派和學術(shù)精神;不僅深刻反映了武漢大學有過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輝煌的學術(shù)成就,而且也從多方面映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最具代表性的學術(shù)成就。高等學府,自當以學者為敬,以學術(shù)為尊,以學風為重;自當在尊重不同學術(shù)成就中增進學術(shù)繁榮,在包容不同學術(shù)觀點中提升學術(shù)品質(zhì)。為此,我們縱覽武漢大學百年學術(shù)源流,取其上品,掬其精華,結(jié)集出版,是為《武漢大學百年名典》。
朱東潤,(1896~1988),著名傳記文學家、文藝批評家、文學史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泰興人。早年留學英國,歸國后曾任教于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無錫國學?茖W校、復(fù)旦大學。1929~1943年朱東潤先生在武漢大學任教期間,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傳記文學等領(lǐng)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1952年起任復(fù)旦大學中文系主任。生平著作超過1000萬字,主要有《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張居正大傳》、《中國文學批評論集》、《史記考索》、《漢書考索》、《后漢書考索》、《陸游研究》、《陸游選集》、《梅堯臣集編年校注》、《左傳選》、《杜甫述論》、《王陽明大傳》、《陳子龍及其時代》、《元好問傳》等。
第一 緒言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第三 《詩》三百五篇及《詩序》
第四 西漢之文學批判
第五 東漢之文學批判
第六 建安時代之文學批判
第七 陸機 陸云
第八 皇甫謐 左思 摯虞 附李充
第九 葛洪
第十 范曄 蕭子顯 附裴子野
第十一 沈約
第十二 劉勰
第十三 鐘嶸
第十四 蕭統(tǒng) 蕭綱 蕭繹
第十五 顏之推
第十六 隋代之文學批評及“文中子”
第十七 唐初史家之文學批判
第十八 劉知幾
第十九 初唐及盛唐時代之詩論
第二十 白居易 元稹
第二十一 韓愈
第二十二 柳冕 柳宗元 李翱 皇甫湜
第二十三 司空圖 附唐人詩論雜著
第二十四 歐陽修 曾鞏
第二十五 王安石 蔡絳 葉夢得
第二十六 蘇軾 蘇轍 張耒
第二十七 黃庭堅
第二十八 陳師道 范溫
第二十九 呂本中 韓駒
第三十 張戎
第三十一 楊萬里 姜夔 陸游
第三十二 葉適
第三十三 朱熹 附道學家文論
第三十四 自《詩本義》至《詩集傳》
第三十五 嚴羽
第三十六 劉克莊
第三十七 晁補之 李清照 黃昇
第三十八 沈義父 張炎
第三十九 方回
第四十 元好問
第四十一 貫云石 周德清 喬吉
第四十二 高棅
第四十三 李夢陽 何景明 徐禎卿 附李東陽
第四十四 楊慎
第四十五 謝榛 王世貞
第四十六 唐順之 茅坤
第四十七 歸有光及“弇州晚年定論”
第四十八 徐渭 臧懋循 沈德符
第四十九 呂天成 王驥德
第五十 袁宏道
第五十一 鐘惺 譚元春
第五十二 錢謙益
第五十三 馮班
第五十四 陳子龍 吳偉業(yè)
第五十五 黃宗羲
第五十六 王夫之 顧炎武
第五十七 侯方域 魏禧
第五十八 毛奇齡 朱彝尊
第五十九 王士禛
第六十 吳喬 趙執(zhí)信
第六十一 葉燮
第六十二 清初論詞諸家
第六十三 金人瑞
第六十四 李漁
第六十五 方苞 劉大櫆
第六十六 姚鼐 劉開
第六十七 紀昀
第六十八 沈德潛
第六十九 袁枚
第七十 趙翼
第七十一 章學誠
第七十二 阮元
第七十三 惲敬
第七十四 張惠言 周濟
第七十五 曾國藩
第七十六 陳廷焯
后記
再版后記
第二 孔子孟子荀子及其他諸家
文學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凡一民族形成之時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論風采,往往影響于其民族精神,流風余韻,亙千百年。故于此時期中,能深求一代名哲之主張,于其民族文學之得失,思過半矣。此其人雖不必以文學批評家論,而其影響之大,往往過一般之批評家遠甚。
《虞書》日:“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舊說以為虞舜之言,說《詩》者多稱道之,所托雖古,實不足信。求古人之言論,要不出春秋以來,其時實為吾民族形成之時代。自周之興,宗族勛舊,分布東方,及犬戎進逼,幽王失國,于是全民族東徙,復(fù)與東方固有之諸族混合,文化進展。今日吾人所讀之古籍,《詩》《書》《春秋》,皆此時期以來之產(chǎn)物也。其時之思想家,與后代以最大之影響者,則有孔子。
孔子論文,皆指學問而言,與后世之言文學者不同!墩撜Z·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逼湟饪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