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中西服裝發(fā)展史(第3版)
本書以大歷史的眼光,從人類文明的角度,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西服裝發(fā)展的歷程,并運用文化學原理,從歷史的服裝現(xiàn)象中透析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裝的文化本質。全書先從服裝發(fā)展的共性特征入手,總領人類服裝的演變歷史,再分別重點表述中國和西方的服裝發(fā)展進程,最后對中西服裝做了跨文化的比較。每章前后都有概況與綜述,以求史論融為一體。全書配有六百余幅圖例,便于閱讀理解。
本書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同時還可供文史、服裝愛好者以及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服裝發(fā)展史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縮影了解中西服裝在不同時期的歷史樣貌以大歷史的眼光認識服裝變遷的一般規(guī)律比較、分析與識別中西方、各民族的服裝文化
第3版前言
本書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關心和支持,多次印刷發(fā)行,已走過了10個年頭,我們在此表示真誠的謝意。 對于人類服飾文化的學習,本書堅持:一是將中西方服裝歷史合為一體考察,二是重視服裝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把握。多年來在教學中,以上兩點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不僅適應了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2010年獲得了“紡織服裝教育‘十一五’部委級優(yōu)秀教材獎”。2012年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12年經(jīng)教育部嚴格程序的遴選后,定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本科)”,為此再次進行修訂。第3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修訂: 1. 重新對全書內(nèi)容及文字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對每章的導語進行了精煉,使之更為簡捷和明確,與各章綜評前后呼應。 2. 重點改寫了第二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以及第三篇的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相關章節(jié)的內(nèi)容。 第3版前言 本書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關心和支持,多次印刷發(fā)行,已走過了10個年頭,我們在此表示真誠的謝意。 對于人類服飾文化的學習,本書堅持:一是將中西方服裝歷史合為一體考察,二是重視服裝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把握。多年來在教學中,以上兩點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不僅適應了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成為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2010年獲得了“紡織服裝教育‘十一五’部委級優(yōu)秀教材獎”。2012年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yè)聯(lián)合會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2012年經(jīng)教育部嚴格程序的遴選后,定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本科)”,為此再次進行修訂。第3版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修訂: 1. 重新對全書內(nèi)容及文字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對每章的導語進行了精煉,使之更為簡捷和明確,與各章綜評前后呼應。 2. 重點改寫了第二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以及第三篇的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相關章節(jié)的內(nèi)容。 3. 對全書的圖例進行了調整,更換了不清晰的圖片,增加了彩色圖片,使讀者在閱讀時更為方便。 4. 根據(jù)讀者建議,為閱讀時查詢便捷,在文中增添了名詞解釋,并對不常用的漢字加注了漢語拼音。 數(shù)千年的中西方服飾,作為人類服飾文化遺產(chǎn),是創(chuàng)造新服飾文化的基石,在此我們引用世界著名設計師薇薇安·韋斯特伍德的一句名言與讀者共勉:“學習傳統(tǒng)重溫歷史是創(chuàng)造服裝未來的唯一途徑! 由于中西服裝史涉及時間長、跨度大,知識點多、涉及面廣,編著的過程也是不斷學習研究的實踐過程,雖經(jīng)多次修訂難免存在缺憾,敬請各位專家、讀者不吝賜教予以批評指正。 馮澤民.劉海清2014年10月 第2版前言 中國服裝史和西方服裝史是服裝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程,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分析、鑒賞與識別能力,正確地處理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民族與時代的關系,繼承中西方服裝文化的優(yōu)秀遺產(chǎn),開拓服裝設計的創(chuàng)新思維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根據(jù)多年的教學體驗以及教學改革的需要,將中西服裝史合編于一冊,用“大歷史”的眼光來觀察服裝的發(fā)展,不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服裝變化,而是以服裝在歷史中的大演變?yōu)殡A段劃分出不同時期,并從文化的角度去審視服裝演變過程中的一些現(xiàn)象。該書自出版以來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了服裝教育界、服裝理論研究領域以及相關專家學者的熱情關注和支持,并榮幸地被教育部定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本次再版從以下方面進行了修訂: 1. 在整體框架上,對全書的結構進行了重新調整,共分為四篇,這樣有助于讀者從更為宏觀的角度認識服裝文化,將服裝文化看做是人類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運用文化學理論,從歷史的服裝現(xiàn)象中透析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裝的文化本質。 2. 在具體內(nèi)容上,對中國服裝史中的近現(xiàn)代部分的服裝發(fā)展進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服裝發(fā)展的狀況進行了修訂;對西方服裝史中的現(xiàn)代部分,主要是20世紀的服裝發(fā)展進程以及西方當代服飾變化的新動向、新特點進行了修訂;對其他各章節(jié)的部分內(nèi)容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訂。 3. 增補了第十五章的內(nèi)容,運用跨文化比較這種現(xiàn)代學術研究方法分析了中西服裝文化在幾個主要方面的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原因,以引發(fā)讀者對中國服裝文化的發(fā)展道路的積極思考。 4. 對書中的圖例進行了部分調整與修正,并隨書附贈彩色光盤一張,其中不僅包含了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自測習題等,還收錄了中外服裝史的形象資料,以補充教材的內(nèi)容,擴展學生的視野。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紡織出版社的大力協(xié)助與支持,對于他們以及所有關心、幫助此書出版的朋友、同事,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服裝發(fā)展史是將人類服裝的進程記錄下來并給予歷史學研究的一門學科,這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由于學識有限,書中疏漏、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祈專家、學者及廣大讀者給予指正。 馮澤民.劉海清2008年8月 第1版前言 服裝的產(chǎn)生、變化和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變化與發(fā)展密切相關,服裝的發(fā)展史,就是人類生活史的側影。由于服裝的物質材料和精神內(nèi)涵的不斷發(fā)展和積淀,所以服裝的歷史也折射出人類社會科技和文化的發(fā)展。再者,由于人類居住環(huán)境和地區(qū)的差異、審美心理的變化以及社會習俗的不同,服裝史也就成為一部不同地域人類的風俗史。 因此,對服裝發(fā)展史的學習與研究,不僅僅是重現(xiàn)歷代的服裝樣式,而是通過歷代千姿百態(tài)的服飾來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這一目的出發(fā),我們要揭示各個歷史時期和特定歷史地域的經(jīng)濟、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科技、戰(zhàn)爭等各種因素對服裝的作用與影響,以期了解服裝發(fā)展過程中傳承與變革的真正原因,為今天的服裝研究找尋科學依據(jù),提供有益的借鑒。由于人類歷史的悠遠和人類活動范圍的廣闊,前人給我們留下了無數(shù)的服裝遺產(chǎn),盡管這些遺產(chǎn)是以不同的形式保存至今,盡管各個地區(qū)各個時代服裝存在著共性或差別,我們?nèi)阅軓钠渲髁髦袑ふ页霰舜碎g內(nèi)在的關聯(lián),發(fā)現(xiàn)其獨自的個性中所反映出的文化內(nèi)蘊。 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順利達到目標的有力保證。對服裝發(fā)展的研究,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擇科學的方法,中國、西方服裝史料多,歷史跨度大,不可能也沒必要將中西服裝發(fā)展的歷史逐個朝代面面俱到地予以介紹,如果這樣,就會使服裝史失去中心,模糊了重點,把握不了主脈,更何談把握服裝發(fā)展的規(guī)律,洞悉服裝文化的本質。所以,我們采取大歷史觀的研究方法,把服裝的演變作為主體,考察其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靜態(tài)形式和動態(tài)軌跡,突出不同重點,宏觀與微觀相結合,讓歷史為服裝作證,讓服裝為歷史代言,使一部無言的服裝史變成生動的傾訴歷史變遷的演劇。 本書將中國服裝發(fā)展史劃分為六大時期,分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現(xiàn)代社會(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的服裝予以介紹與評說,各歷史時期側重不同的方面,以避免流水賬式的記載。西方服裝發(fā)展史同樣分為六大時期(但因歐洲歷史的劃分與中國的不同,不能一一與中國服裝發(fā)展史予以對應),這里粗略地勾勒出西方服裝的演變,突出表述不同時期的服裝特點及其歷史地位和影響。 在我們學習研究中西服裝發(fā)展史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 服裝與社會不能割裂不同的服裝形式與當時人類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是處于同一時空狀態(tài)下的,因此服裝必然會和這一狀態(tài)下的其他因素密切關聯(lián),諸如政治、宗教、思想、經(jīng)濟、科技、社會道德等,彼此不可割裂開來,我們應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考察不同時代的服裝現(xiàn)象。 2. 服裝與歷史不能斷裂人類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有五千年,考古發(fā)掘可以證明的則長達數(shù)百萬年,漫長的歷史中服裝的遺存微乎其微,我們只能借助其他實物或記載來考察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服裝現(xiàn)象,這樣難免會有空白點,而這些空白點的彌補,則需要我們根據(jù)科學的推斷來實現(xiàn)。實際上,我們對淵源流長的服裝史了解很少,而且有些已知的服裝史料中也難免存在偏差失誤之處,所以服裝發(fā)展史的線索不可能已臻完善,它還需要我們細心地考證和分析。盡管如此,主線還是清晰的。我們不能不注意到一個時代的服裝形式的出現(xiàn),與其前后時代服裝形式的相互關系。因為任何一個歷史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不是孤立的,它必定有其原因,也必定會產(chǎn)生新的結果,服裝也是如此。 3. 服裝與地理不可分裂人類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不同的地理狀況直接影響人類的服裝形式,寒冷地區(qū)與炎熱地區(qū)的服裝在材料和形制上顯然不同。高山、平原、大漠、湖泊等自然地理限定了人類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與范圍,生活在這些環(huán)境中的人類所穿著的服裝必然與之相適應,同時也與在這樣不同地理條件下生活勞動的需要相適應。所以對服裝的分析,不可與當時地理條件分裂開來,與人類生活勞動的自然環(huán)境分裂開來。 服裝發(fā)展史作為一門考察服裝演變狀況和變遷規(guī)律的學科,是服裝科學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分支,它不僅在整個服裝科學體系中占有基礎學科的重要地位,同時在我們研究這門學科的理論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上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庇軐W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彼^大道,即指政治理論,所謂明智,即是理性思維。他們所談讀史的作用,同樣適用于服裝史的研究。歷史是產(chǎn)生理論的沃土,是理論的寶庫。要研究服裝的理論,不能不首先重視服裝史的研究;同樣對服裝史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認識水平和理論水平的提高。理論付諸實踐,則能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力,能從歷史的塵埃中發(fā)現(xiàn)燦爛的文化思想,才能在今天的實踐中重鑄輝煌。 在服裝史的研究中,還必須涉及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諸如古今中外的哲學、宗教、法律、經(jīng)濟、科技、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典籍和實物資料,借鑒這些資料,可以推斷服裝演變的因果,證實服裝造型的真實性。通過對中西服裝史的學習和研究,開闊學術視野,啟迪理性思維,在回顧幾千年的服裝史之后,面對21世紀的服裝新天地,我們會創(chuàng)造出更加美好絢麗的明天。 編著者2005年4月
馮澤民,祖籍江蘇江陰,1951年生于武漢,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武漢紡織大學教授、高級工藝美術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服裝史論及藝術設計專業(yè)教學與研究,先后主持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湖北省和武漢市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公開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出版有《中國古代服裝簡史》《服裝發(fā)展史教程》《中西服裝發(fā)展史教程》《傾聽大師》《荊楚漢繡》《漢繡傳奇》等教材與專著,多次獲得省優(yōu)秀教學科研獎,F(xiàn)主要從事服飾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研究。
劉海清,湖北省武漢市人,1951年生,畢業(yè)于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南民族大學教授。長期從事中國文學、書法篆刻和中西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參編、主編、合編《中國歷代民政文選》《西方現(xiàn)代藝術辭典》《文藝心理學大辭典》《大敗局》《毛澤東矚目的風云人物叢書》《中西服裝發(fā)展史教程》等書十余部,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若干篇,多次獲得校優(yōu)秀教學獎,F(xiàn)主要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培訓和地方社團會刊的主編工作。
目錄
第一篇.總論 ………………………………………………………………… 1 第一章.人類服裝的起源……………………………………………………… 3 第一節(jié).原始社會的服飾狀況……………………………………………… 3 第二節(jié).原始人類的著裝動機……………………………………………… 7 第三節(jié).服裝起源與人類生產(chǎn)勞動的關系……………………………… 8 第二章.人類服裝的共性特征……………………………………………… 12 第一節(jié).影響服裝變化的主要因素…………………………………………12 第二節(jié).服裝變化的現(xiàn)象……………………………………………………14 第三節(jié).服裝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17 第二篇.中國服裝發(fā)展史 ……………………………………………………23 第三章.原始社會服裝…………………………………………………… 25 第一節(jié).最早的縫紉工具和身體飾物……………………………………25 目錄 第一篇.總論 ………………………………………………………………… 1 第一章.人類服裝的起源……………………………………………………… 3 第一節(jié).原始社會的服飾狀況……………………………………………… 3 第二節(jié).原始人類的著裝動機……………………………………………… 7 第三節(jié).服裝起源與人類生產(chǎn)勞動的關系……………………………… 8 第二章.人類服裝的共性特征……………………………………………… 12 第一節(jié).影響服裝變化的主要因素…………………………………………12 第二節(jié).服裝變化的現(xiàn)象……………………………………………………14 第三節(jié).服裝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17 第二篇.中國服裝發(fā)展史 ……………………………………………………23 第三章.原始社會服裝…………………………………………………… 25 第一節(jié).最早的縫紉工具和身體飾物……………………………………25 第二節(jié).紡織工具與麻、毛、絲織物……………………………………28 第四章.奴隸社會服裝………………………………………………… 32 第一節(jié).原始信仰及其對服裝觀念的影響………………………………32 第二節(jié).禮制與冠服制度…………………………………………………35 第三節(jié).冕服………………………………………………………………38 第四節(jié).兩種基本服裝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連屬……………………42 第五節(jié).服飾禮儀與社會民俗……………………………………………45 第五章.封建社會前期服裝………………………………………………51 第一節(jié).絲綢與絲綢之路…………………………………………………52 第二節(jié).楚漢袍服…………………………………………………………55 第三節(jié).魏晉南北朝衣衫…………………………………………………59 第四節(jié).男子冠巾與時尚…………………………………………………63 第五節(jié).女子發(fā)式及時尚…………………………………………………68 第六章.封建社會中期服裝…………………………………………… 73 第一節(jié).紡織印染與衣料…………………………………………………73 第二節(jié).唐宋官服…………………………………………………………76 第三節(jié).唐代女服…………………………………………………………81 第四節(jié).唐代女妝…………………………………………………………87 第五節(jié).宋代女服…………………………………………………………93 第六節(jié).服飾時尚與百工百衣……………………………………………96 第七章.封建社會后期服裝………………………………………………102 第一節(jié).衣料與圖案的新變化………………………………………… 103 第二節(jié).遼、金、元的民族服裝……………………………………… 106 第三節(jié).明代官服…………………………………………………………………………109 第四節(jié).明代婦女服裝……………………………………………… 114 第五節(jié).清代官服…………………………………… 117 第六節(jié).清代婦女服裝………………………………………………… 121 第七節(jié).明清服飾時尚………………………………………………… 125 第八章.近現(xiàn)代社會服裝……………………………………………… 130 第一節(jié).晚清時期服裝………………………………………………… 130 第二節(jié).辛亥革命后的男裝…………………………………………… 134 第三節(jié).新文化運動后的婦女服飾…………………………………… 136 第四節(jié).近代中國民族服裝的發(fā)展…………………………………… 141 第五節(jié).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時期服裝…………………………… 146 第三篇.西方服裝發(fā)展史 …………………………………………… 153 第九章.古代服裝……………………………………………………… 155 第一節(jié).古代西亞與北非服裝…………………………………………156 第二節(jié).古代歐洲的服裝…………………………………………… 164 第十章.中世紀服裝……………………………………………………177 第一節(jié).拜占庭服裝……………………………………………………178 第二節(jié).5~12世紀的西歐服裝 ……………………………………… 181 第三節(jié).哥特式服裝………………………………………………… 185 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裝………………………………………………194 第一節(jié).文藝復興時期的服裝…………………………………………194 第二節(jié).巴洛克時期服裝…………………………………………… 201 第三節(jié).洛可可時期服裝…………………………………………… 206 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裝………………………………………………214 第一節(jié).工業(yè)革命及其對服裝的影響……………………………… 214 第二節(jié).男裝的嬗變……………………………………………………216 第三節(jié).女裝的流行……………………………………………………223 第四節(jié).高級時裝業(yè)的興起………………………………………… 231 第十三章.20世紀服裝(上)……………………………………… 237 第一節(jié).世紀之交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服裝………………… 237 第二節(jié).20世紀20年代的服裝……………………………………… 245 第三節(jié).20世紀30年代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服裝…………… 252 第四節(ji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及20世紀50年代的服裝……………… 258 第十四章.20世紀服裝(下)……………………………………… 268 第一節(jié).20世紀60年代的服裝……………………………………… 268 第二節(jié).20世紀70年代的服裝……………………………………… 276 第三節(jié).20世紀80年代的服裝……………………………………… 283 第四節(jié).20世紀90年代的服裝……………………………………… 291 第四篇.結語 ………………………………………………………… 307 第十五章.中西服裝跨文化比較………………………………………309 第一節(jié).中西服裝發(fā)展軌跡比照………………………………………309 第二節(jié).中西服裝文化差異性特征分析…………………………… 315 參考文獻…………………………………………………………… 319 (第1版)后記 …………………………………………………… 320 附錄一.國際主要時裝品牌檢索……………………………………321 附錄二.中國56個民族服飾簡圖……………………………………323
【本篇內(nèi)容】
●中西服裝跨文化比較 服裝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僅真實地記錄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艱辛歷程,而且鮮明地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個性特征,同時還生動地體現(xiàn)了不同服裝文化形態(tài)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服裝文化的發(fā)展與服裝文化交流密不可分,沒有各種不同服裝文化的互相碰撞、交流、融合,服裝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就無從談起。而為了更好地促進這一交流與融合就必須正確地認識中國服裝文化與西方服裝文化,認識它們各自的發(fā)展歷史與特質,以及它們之間在歷史上的相互關系,特別需要分析清楚兩者之間的異與同。 我們通過跨文化比較的方法,更深層次地理解中西服裝文化在各方面的差異,以及形成差異的原因,這樣才能在新的時代下全面汲取人類服裝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以中國服裝文化中優(yōu)勢的力量,創(chuàng)造出更科學、更進步、更和諧的服裝文化。 第十五章.中西服裝跨文化比較 本章導語 我們在第二篇和第三篇中,分別將人類服裝的發(fā)展歷程,按中西方的服裝體系進行了分類闡述,從中可以看出服裝在不同地區(qū)的情境中不斷變遷、演化的基本狀況。服裝作為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穿著又是人們?nèi)粘I畹囊环N社會行為,我們不僅要把握它們在各自環(huán)境中發(fā)展的脈絡,還應該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因而,有必要對不同地區(qū)與民族的服裝發(fā)展歷程進行跨文化比較?缥幕容^作為一種現(xiàn)代學術研究方法,著意的不是一個單獨的社會 或者一種社會習俗方面,而是從更為廣闊的視野去看待人類,即不限時空地對群體與群體之間、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之間做出比較,做到普遍化(一體化),進而達到識別文化的異同及其之所以異同的原因之目的。它尋找社會結構上變異的科學解說,同時又要證明人類群體本身及其習俗的來源和發(fā)展。在這種研究方法的指導下,通過橫向比照與分析(主要是中、西方的服裝),探尋人類服裝發(fā)展的普遍性規(guī)律,包括差異性模式和共同性模式!澳J健痹谶@里是用來描述服飾行為某些恒定或重復發(fā)生的方面,而不是那些隨機發(fā)生的行為方式。對中西服飾文化差異性的分析,有助于我們在看問題時突破我們自己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觀念上的局限,而對于其共同性模式的了解,可以使我們對人類服飾行為中 的有序性和可預測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關于中西服裝的共同性模式,我們已經(jīng)在第一篇的第二章“人類服裝的共性特征”中闡述過,并運用“環(huán)境—人—服裝”的系統(tǒng)論方法找出人類服裝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詳見第一篇第二章第三節(jié))。以下著重從中西服裝的差異性模式進行探討。其有關服裝的穿著行為卻大致相似,在服裝變遷中稱之為“無緣類同”的現(xiàn)象。進入人類發(fā)展第一節(jié).中西服裝發(fā)展軌跡比照進程的文明階段后,世界上的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受各自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其服裝及穿著行為也必然反創(chuàng)造自身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與其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服裝歷史,映出各自的特點。因此,中國這一歷史貫穿在人類進程的各個階段。著名學者摩爾根曾將人類與西方的服裝在數(shù)千年的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劃分為愚昧、野蠻、文明三個階段。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