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首先對“家長學生兩地書”教育實踐活動的背景、活動設計、活動成效進行了介紹;然后精選了家長學生書信,從“感恩父母”、“適應大學生活,規(guī)劃理想人生”和“服務祖國人民,實現(xiàn)自身價值”三個方面推介了家長學生書信200多份,由任課教師對其進行了精心評點;最后介紹了圍繞著“家長學生兩地書”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的短信創(chuàng)作、公益廣告腳本創(chuàng)作和自編劇本公演等活動。
周希賢、鄔勇主編的《溝通的橋梁成長的路徑--家長學生兩地書》是2004年至今重慶工商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開展“家長學生兩地書”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jié),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教學科研團隊研究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果,并附上教學團隊對每組家長和學生通信的點評,歸納近年來活動在形式、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成果。
周希賢,浙江寧波人,1947年生,二級教授、碩士生導師。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社會科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十二五”重慶市級重點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于2002年4月至2009年8月期間任重慶工商大學黨委書記,現(xiàn)擔任重慶工商大學人文社科學部主任委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所所長。 先后兼任首屆重慶市人民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重慶市人民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常務委員,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現(xiàn)兼任全國行政管理學會理事、重慶市行政管理學會副會長。 周希賢,中學就讀于重慶南開中學,大學畢業(yè)于重慶醫(yī)科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先后擔任重慶醫(y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渝州大學黨委書記;長期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6項;在《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中共中央黨校學報》、《中國高等教育》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40多篇;出版?zhèn)人專著1部,主編專著7部;科研成果獲省部級政府獎6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 鄔勇,四川成都人,1968年生,副教授,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教研部主任。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級項目1項,主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7項,公開發(fā)表論文20多篇,參編著作5部。
序言第一章 “家長學生兩地書”教育實踐活動概要 第一節(jié) 活動背景 第二節(jié) 活動設計 第三節(jié) 活動成效 第四節(jié) 拓展與創(chuàng)新第二章 家長學生書信精選 第一節(jié) 感恩父母養(yǎng)育,傳遞兩代親情 第二節(jié) 適應大學生活,規(guī)劃理想人生 第三節(jié) 服務祖國人民,實現(xiàn)自身價值第三章 新時期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 第一節(jié) 親情短信,即時交流 第二節(jié) 公益廣告,網(wǎng)絡傳播 第三節(jié) 自編劇本 舞臺公演
1998年,高校擴招,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 向“大眾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新形勢下進行 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其中,教師們最關注的就是學生的變化 :學生們喜歡自己的課程嗎?學生們能夠完成學習任 務嗎?教師的進度學生能跟得上嗎? 開學之后不久,作為高校一線教師,我們明顯感 到新進校學生和往屆同學的不同。
在課堂上,一些學生對學習漫不經(jīng)心,聽課不認 真,平時不聽講,作業(yè)抄襲應付,動輒請假甚至逃課 。
一些同學只是在考試前拼命突擊,基本上沒有上 自習和到圖書館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上有些學生紀律 觀念淡漠,學習不主動,玩手機,打游戲,對老師的 課堂教學不感興趣,對老師的教育置若罔聞。
在老師的調(diào)查問卷“你的人生困惑和希望得到的 幫助是什么?”中,甚至有人直接涂鴉:“告訴我怎 樣得到天上掉下的餡餅?”據(jù)說,最后統(tǒng)計時,填上 這樣“天才文字”的學生還不止一個。
1998級新生表現(xiàn)如此異常,不能不讓任課老師震 驚。
眾所周知,高考擴招之后學生學費有較大的提高 。開學之前,教師們普遍認為,高額學費對學生學習 成長應該是一股推動力,新進校學生應該比往屆的同 學更加珍惜校園生活,更加努力地學習。因為我們知 道,對許多普通學生家庭而言,擴招后的學費都是一 筆不小的負擔。不少農(nóng)村家庭為籌措那筆不菲的學費 ,家長都想盡了辦法,很多都舉債借錢,甚至有個別 同學為此被迫放棄學業(yè)。父母是城市工薪族的同學家 里也不輕松,許多低收人家庭都有節(jié)衣縮食的經(jīng)歷。
按道理說,高額學費繳納之后,學生應該更加勤 奮努力,但是,教師們卻發(fā)現(xiàn),不少是來自城市低收 人家庭和農(nóng)村困難家庭的大學新生,在校園中一邊揮 灑著父母的血汗錢,一邊浪費著自己的青春,和家長 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和全國大多數(shù)學校一樣,我校思政課教師有重視 調(diào)查的傳統(tǒng)。
課后,教師們通過談心、問卷等形式開展了專項 調(diào)查。我們發(fā)現(xiàn)1998級大學新生大多出生在20世紀70 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國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后成 長起來的“獨一代”。長期以來,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在 家長的愛心包圍中成長,已經(jīng)將家長對自己的付出視 為理所當然,將父母對自己的疼愛和遷就認為是天經(jīng) 地義。
不僅父母把小孩當成掌上明珠,連爺爺奶奶、外 公外婆也將小孩視為“小皇帝”“小公主”,甚至小 孩偶有錯誤需要教育,父母在激憤中言語稍狠、下手 稍重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還要“挺身而 出”,英勇“救駕”,使得原本正常的家庭教育流產(chǎn) ……這就是所謂“42l綜合癥”。
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同學多少產(chǎn)生了以自我 為中心的心態(tài)。
一些同學說起自己高考的成功揚揚得意,以光宗 耀祖的功臣自居。他們和家長疏于聯(lián)系和溝通,偶爾 開口也是電話中催討生活費。當老師要他們體諒家長 的艱辛時,甚至有同學天真地望著老師,沖口而出: “不是他們(爸爸媽媽)叫我們來讀書的嗎?”不少 學生認為家長支付高額學費是天經(jīng)地義的,認為任課 老師在學費上斤斤計較是多余之舉。
但是,家長對子女成長成才抱有厚望。據(jù)調(diào)查, 1998級學生家長多出生于50年代。盡管家長們來自各 行各業(yè),從事著各種工作,但是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卻有 時代烙下的共同特征,用他們自己的話總結(jié)就是:“ 自然災害”挨過餓,“文革”下鄉(xiāng)停過課……特殊的 經(jīng)歷使得他們在受教育方面有欠缺,許多人沒有機會 接受高等教育,在就業(yè)、升遷等許多方面都曾受制于 自己的學歷和知識。因此,家長們將自己成才的夢想 放在自己子女身上。
在調(diào)研中,教師們同時發(fā)現(xiàn),學生有超越自己認 識誤區(qū)的潛能。當代大學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 ,存在思想偏差的學生只是其中的少數(shù)。在有思想問 題和行為偏差的學生中,在長期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 育的影響下,絕大多數(shù)學生對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等 理念也是熟悉的,只是由于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不能將外 界的知識理念內(nèi)化為自己的思想觀念。
如何對癥下藥,讓大把花著家長的血汗錢,尋求 自由瀟灑而絲毫不感到內(nèi)疚的學生覺醒?教師們經(jīng)研 究后決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家長和學生通信 的方法,廣泛吸納社會和家庭的正能量,讓學生感動 ,讓學生在感動中觸動,在觸動中行動。在這樣的思 路指導下,根據(jù)學校經(jīng)管院校特色,學生多為經(jīng)濟管 理類大學生的特點,教師們設計了以教育投資與回報 為突破口,通過計算學費的昂貴,反思學費背后的不 易,引導學生珍惜時光,努力學習。最終,實現(xiàn)感恩 父母到報效祖國的情感升華的“家長學生兩地書”教 育實踐活動方案,逐漸在老師們的頭腦中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