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振模態(tài)分析與控制》首先介紹了振動力學、聲學和模態(tài)特性識別的基礎知識;然后以汽車研發(fā)為例對聲振耦合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與實例分析,并融合了日本聲振耦合領域經(jīng)典的研究成果;最后對振動控制、聲學控制要點進行了系統(tǒng)論述。本書日文版是日本學術界一部經(jīng)典著作。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本書內(nèi)容翔實,信息量大,融合了大量的工程技術研究成果,可供高等院校機械、汽車及相關學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使用,也可供從事機械、汽車及相關工程領域的科研人員參考。
目錄
譯者前言
原書前言
第1章 緒論1
1 1 為什么要研究振動和聲學 1
1 2 為什么耍研究模態(tài)分析 1
1 3 為什么要研究控制 3
第2章 振動力學 4
2 1 單自由度系統(tǒng) 4
2 1 1 為什么會產(chǎn)生振動 4
2 1 2 阻尼的作用 6
2 1 3 強迫振動 8
2 1 4 頻率響應函數(shù) 12
2.2 多自由度系統(tǒng) 15
2 2.1 兩自由度系統(tǒng) 15
2.2.2 固有振動頻率及固有模態(tài) 17
2.2.3 固有模態(tài)的正交性 18
2.2 4 模態(tài)坐標 20
2.2.5 比例秸性阻尼系統(tǒng) 21
2.2.6 一般秸性阻尼系統(tǒng) 24
2 2.7 頻率響應函數(shù) 25
參考文獻 30
第3章 聲學 31
3 1 引言 31
3.2 聲學基礎 32
3.2.1 聲波 32
3 2.2 聲波的波動方程式 32
3 2 .3 聲源 33
3.3 聲音的傳播 33
3.3.1 聲功率及聲強 33
3.3.2 輻射阻抗 34
3.3.3 聲音強弱的評價 35
3.3.4 聲功率級及指向性增益 36
3.3.5 聲阻抗 37
3.3.6 聲波的衰戚(吸收) 37
3.3.7 聲披的反射、透射 38
3.3.8 聲波的折射、銜射 38
3.3.9 氣柱振動聲管及射聲器 39
3.4 聲測量 40
3.4.1 聲壓的測量 40
3 4.2 聲級計 41
3 4.3 聲強的測量 42
3.4.4 聲功率的測量 43
3.4.5 頻率分析儀器 43
3.5 隔聲理論與設計 45
3.5.1 穿透墻壁損耗 45
3.5.2 單層墻壁的隔聲相關的質(zhì)量庭律 46
3 5.3 雙層墻壁的隔聲 49
3.6 吸聲理論與設計 50
3.6.1 吸聲機構原理 50
3.6 2 吸聲系數(shù) 54
3.7 聽覺與聲音 56
3.7.1 耳朵的構造及功能 56
3 7.2 發(fā)聲機構 57
參考文獻 58
第4章 模態(tài)特性識別 59
4 1 引言 59
4.2 模態(tài)特性識別法的分類 59
4.2.1 識別法的分類 59
4 2.2 頻率響應函數(shù)的公式化 61
4.2.3 單位脈沖響應函數(shù)的公式化 63
4.3 單自由度法 64
4.3.1 伯德圖的使用方法 64
4.3.2 圃曲線擬合 65
4.4 多自由度法 68
4.4.1 微分迭代法 68
4.4.2 線性直接法 72
4.4.3 正交多項式法 72
4.4.4 普羅尼法 75
4.5 多點參照法 78
4.5.1 多點參照法理論 78
4.5.2 多點偏分法 81
4.5.3 直接參數(shù)識別法 85
參考文獻 88
附錄最小平方法 88
第5章 聲振輔合分析 90
5 1 引言 90
5.2 構造-聲場糯合系統(tǒng)的數(shù)理表現(xiàn) 91
5.2.1 麥克尼爾等的方法 92
5.2.2 在原等的方法 93
5.3 糯合系統(tǒng)中模態(tài)重合法的表現(xiàn) 95
5.3.1 模態(tài)位移法 95
5.3.2 模態(tài)加速度法 96
5 3 3 Hansteen 等的方法 97
5.3.4 馬-載原的模態(tài)重合法 99
5.3.5 誤差分析 101
5.4 糯合系統(tǒng)中的直接頻率響應分析及其靈敏度分析 105
5.4.1 以往的直接頻率響應分析 105
5.4.2 直接頻率響應分析的迭代法 106
5.4.3 直接頻率響應的靈敏度 107
5.4.4 運用特征模態(tài)進行討算 109
5.4 5 應用舉例 111
5.5 糯合系統(tǒng)的特征值與固有模態(tài)靈敏度分析 112
5 5.1 福克斯等的模態(tài)法 113
5 5.2 納爾遜法 114
5.5.3 R P Wang 的改善模態(tài)法 115
5.5.4 馬←褻原的模態(tài)法 115
5.5.5 誤差分析 117
5.5.6 應用舉例 120
5.6 稠合系統(tǒng)的模態(tài)頻率響應靈敏度分析 129
5.6.1 特征對的靈敏度方法 129
5.6.2 頻率響應公式的直接微分法 132
5.6.3 聲壓水平積分及聲壓水平靈敏度積分的公式化 134
5.6.4 應用舉例 135
5.7 櫚合系統(tǒng)的部分構造合成法 138
5.7.1 部分掏造合成法的公式 138
5 7.2 數(shù)值分析舉例 140
5.8 小結(jié) 143
參考文獻 143
第6章 振動控制 145
6 1 引言 145
6.2 振動控制的背景和設計概念 145
6.3 構造系統(tǒng)的模型化 146
6 3.1 狀態(tài)方程式的表達 147
6.3.2 機械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方程式 147
6.3.3 模型的低量級化 149
6.3.4 通過系統(tǒng)識別進行實驗的模型化 150
6.4 系統(tǒng)構造 150
6.4.1 可控制性 151
6 4.2 可觀測性 152
6.4.3 振動模態(tài)及可控、可觀測性 153
6.5 最優(yōu)控制 156
6.5.1 最優(yōu)調(diào)節(jié)器 157
6.5.2 W控制 160
6.5.3 其他方法 167
6.6 振動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舉例 168
6 6.1 基于最優(yōu)調(diào)節(jié)器的振動控制 168
6 6.2 W理論的振動控制 171
參考文獻 174
第7章 聲控制 176
7 1 引言 176
7.2 主動聲控制的概念 176
7.2.1 聲波干擾 177
7.2.2 對象頻率范圍 177
7.2.3 前饋控制與適應控制 178
7.3 數(shù)字信號處理 179
7.3.1 數(shù)字濾披器 179
7.3.2 FIR 濾波器 181
7.3.3 FIR 濾披器的特征 183
7.4 自適應運算法則 184
7 4.1 自適應FIR 濾披器 185
7.4.2 最優(yōu)梯度法 185
7.4.3 L陽運算法則 187
7.4.4 己篩選XLMS 運算法則 188
7.4.5 LMS 運算法則的模擬 191
7.5 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195
7 5.1 因果性 195
7.5.2 相干性 196
7.5.3 振鳴 197
7.5.4 濾波器長和采樣間隔 197
參考文獻 197
附錄主動聲控制中的最優(yōu)濾波器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