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調和思潮代表著民國初年民主轉型中的妥協路徑,因其蘊涵著深邃的妥協智慧與豐富的曲折性經 驗,不失為近現代中國政治思想史的重大課題。英美憲政民主的成功經驗,證明妥協之于民主轉型具有不 可或缺的重要價值,有鑒于此,本書回顧了民初的政 治調和思潮。
胡麗娟所著的《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和思潮》圍繞如何實現民初民主轉型的問題意識,通過文本 解讀和歷史分析,探討了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時代背景、理論要旨和思想價值,以及思潮的衰落;進而借 鑒鄒讜的“全贏博弈”理論,分析了民初激烈對抗型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以及調和思潮衰落的原因。本書 認為,民初的憲政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袁氏與民黨間互不妥協的激烈對抗所致。本書梳理了章士釗、杜 亞泉、梁啟超、張東蓀、李大釗、李劍農的政治調和理論,進而從價值理念、憲政制度、社會基礎三方面 綜合分析思潮的要旨,指出思潮的價值理念在于多元妥協的寬容,漸進的進化,英美傳統(tǒng)的自由;憲法、 政黨政治及權力分立制度,是其一整套的憲政制度;社會是政治改革的基礎,社會與國家二分,中產階級 占主體的市民社會,是政治調和所需的社會基礎。由于袁氏與民黨間你死我活的激進“全贏博弈”,政治 調和思想因其“妥協博弈”的溫和特質,被激進的時代所淹沒。思潮的衰落,不僅表征著民初的轉型方式 由漸進改革轉向激進革命,也表征著自由主義由英美傳統(tǒng)轉向法俄傳統(tǒng)。此外,調和思潮的衰落有著更為 深層的社會歷史原因。與英美孕育妥協的封建弱王權,多中心秩序,思想多元、法治傳統(tǒng),均勢政治,以 及市民社會等社會歷史條件不同,民初社會深具大一統(tǒng)專制強王權,一元秩序,思想一元論與人治傳統(tǒng), 非均勢政治,以及東方農民社會等政治文化傳統(tǒng)。民初的這一歷史土壤只能產出“全贏博弈”,全然不適 宜政治調和的生長。
《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和思潮》在結語部分充分肯定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思想價值,提出跳出民 初的“全贏博弈”模式,實現中國的民主轉型,必有賴妥協之道及其適宜的歷史土壤。妥協是民主的必由 之路。
調和思想可謂民國初年知識分子對自1895年以來面對政治社會危機、文化危機所作回應的延續(xù)。民初調和派章士釗、杜亞泉、梁啟超、張東蓀、李大釗、李劍農諸公結合中西經驗對民初如何實現民主轉型問題的不懈求索,深刻表達了以妥協實現民主轉型的政治智慧,是民初極其珍貴的思想資源。胡麗娟所著的《民初憲政危機中的政治調和思潮》選取民初政治調和思潮作為研究對象,旨在總結民初憲政民主轉型的歷史經驗和思想遺產,對于當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浙江湖州人,1979年出生,2005、2009年先后獲浙江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yè)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現為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持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課題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的緣起與意義
一 問題意識
二 論域選擇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內容結構
一 研究方法
二 內容結構
第一章 民初憲政危機——政治調和思潮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jié) “宋案”與“二次革命”
一 “宋案”:暗地的不妥協
二 妥協抑或革命
三 “二次革命”:公開的不妥協
第二節(jié) 中美比較視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憲失敗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的緣起與意義
一 問題意識
二 論域選擇
三 研究意義
第二節(jié) 文獻綜述
第三節(jié) 研究方法與內容結構
一 研究方法
二 內容結構
第一章 民初憲政危機——政治調和思潮的時代背景
第一節(jié) “宋案”與“二次革命”
一 “宋案”:暗地的不妥協
二 妥協抑或革命
三 “二次革命”:公開的不妥協
第二節(jié) 中美比較視野中的民初第一次制憲失敗
一 會議代表:妥協傾向比較
二 會議組織:妥協氛圍比較
三 所制憲法:妥協性質比較
第三節(jié) 袁世凱稱帝與憲政失敗
第二章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之要旨
第一節(jié)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精神理念
一 寬容
二 進化
三 自由
第二節(jié) 憲政制度
一 憲法
二 政黨政治
三 權力分立制度
第三節(jié) 市民社會
一 社會是政治改革的基礎
二 社會與國家二分
三 中產階級社會
第三章 章士釗:調和立國論
第一節(jié) 為政之本:“有容”
一 好同惡異:“有容”的反面
二 “有容”的內涵
第二節(jié) 調和之法:“政力向背”
一 政力向背與暴力革命
二 政力向背與憲法之性
三 政力向背與政黨政治
第三節(jié) 調和之旨:“調和立國”
一 “相抵相讓”以成政治調和
二 針對民初現實的“調和立國”
第四章 杜亞泉:接續(xù)主義與力之調節(jié)
第一節(jié) 接續(xù)與調節(jié)
一 接續(xù)主義:在保守中求進步
二 力之調節(jié):政治力的對抗調和
三 調和之政黨:接續(xù)與調節(jié)之政黨
第二節(jié) 調和多元的社會結構
一 減政主義:社會與國家的分殊對抗
二 游民階級:無由構成中產階級
三 多元寬容:調和的社會結構所需之精神理念
第三節(jié) 漸進改革的政治調和之道
一 反對武力:真共和不能以武力求之
二 調和的道路:溫和穩(wěn)健之漸進改革
第五章 梁啟超:政力對抗之調和
第一節(jié) 政治對抗力
一 政治對抗力的內涵
二 政治對抗力的養(yǎng)成
三 調和的政黨
第二節(jié) 政體之調和:憲法與國會
一 國權與民權的調和
二 立法權與行政權的調和
三 國會與政府的調和
第三節(jié) 反對革命之漸進改良
一 革命復產革命:反對暴力革命
二 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是政治改革的基礎
三 經濟發(fā)展與國民性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
第六章 張東蓀:對抗力之調和
第一節(jié) 政治對抗力之原理
一 政治對抗力之含義
二 政治對抗的類別及其意義
第二節(jié) 漸進改革與法治
一 非暴力革命之漸進改革
二 憲法與法治
第三節(jié) 政治調和之社會基礎與自治
一 自由發(fā)展之社會基礎
二 自治與聯邦
第七章 李大釗:調和之法則與辟偽調和
第一節(jié) 政治調和原理:政治對抗力
一 政治離心力與向心力
二 政治對抗力的養(yǎng)成
三 政治對抗力與暴力革命
第二節(jié) 政治調和釋義
一 調和含義
二 調和法則
三 批判偽調和
第三節(jié) 調和的憲法與政黨
一 調和的憲法
二 調和的政黨
第八章 李劍農:調和之本義
第一節(jié) 調和本義
一 調和含義與類別
二 民初調和政局之困境
三 調和本義之補充
第二節(jié) 真立憲:調和的法治基礎
一 憲法假面與憲法彈性
二 政黨與議會政治
第三節(jié) 真秩序:調和的社會基礎
一 反對國家過度干涉的偽秩序
二 地方分權自治
第九章 一個被歷史放棄的選擇
——以“全贏博弈”模式審視民初政治調和思潮
第一節(jié)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興衰
一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興盛
二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衰微
第二節(jié) 政治調和與“全贏博弈”:溫和不敵激進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一)
一 兩種政治博弈
二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的溫和特質
三 溫和不敵激進
第三節(jié) “全贏博弈”的歷史土壤拒斥政治調和
——民初政治調和思潮衰落的原因(二)
一 中國帝制大一統(tǒng)與西歐封建多元
二 東方農民社會而非西方市民社會
結語 妥協是民主的必由之路
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