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處蘭花香(增補版)》是作者郝峻的散文隨筆集,分為“幕阜山情”、“爐邊趣談”、“屐履拾零”、“鄉(xiāng)間那事”四部分,主要描寫了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旅行見聞和鄉(xiāng)村風物等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諸多感嘆。
《白云深處蘭花香(增補版)》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
首先感謝廣大讀者朋友們對本書的厚愛。
原本這個不能登雅堂的散文小集子的面世,就令我-喘惴小心,如臨于谷”。可始料未及的是,從2012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和3月第二次印刷至今,網(wǎng)E和實體書店竟很快脫銷。
早前,出版社朋友曾兩三次動員我再印刷一次,可我總覺得膽氣不足,故支吾以對。近來,抽空理了一下讀者朋友的來信、來電和網(wǎng)上交流記錄,卻添了些底氣。朋友們的看法有這么幾條:本書所選,有時間跨度,能兼顧不同年齡段的讀者朋友的閱趣;文字平實不澀僻,枕邊、馬桶上都能輕松翻閱;生活味厚,接地氣,不見外……好了,再說“王婆”就得雞皮疙瘩一地了。
當然,也有譴責之聲。如有幾位女性朋友讀完《白云深處蘭花香》一文后,認定我是個“負心漢”,“拋棄”了蘭花。唉,萬般解釋照“背鍋”,老天知我真“竇娥”。為了給她們一交代,去年臘月廿六,我頂著凜冽寒風、漫天飛雪,獨自驅(qū)車到幕阜山里,去尋找三十多年前的那枝曾讓我魂牽夢縈的“蘭花”。當我?guī)缀踬M盡全身氣力,順著山路徒步爬到蘭花家時,一下子傻眼了!那高高的薯絲架沒了,那黃土墻、杉皮瓦的小屋沒了,那山泉叮咚的大木桶沒了,那條乖巧的黑狗也沒了。眼前,是一片手臂粗細的樹木。透過從林,依稀可見的只是殘垣斷壁、破罐爛缸。此刻,天地寂靜,唯有林間的瑟瑟落雪和我“嘭嘭”的心跳……
我掙扎著走向五里開外的一個山坳里,憑著記憶,山坳里有一戶人家。果然,這戶人家還在,正做過年豆腐哩。一中年婦人被一團騰騰的熱氣包裹著,正在將木盆內(nèi)自嫩的豆腐腦一瓢瓢舀向豆腐架里。我這個滿身披雪的不速客驚得她將半瓢豆腐腦灑在r雪地上。
這婦人告訴我說:“蘭花家十五六年前就搬到山下村部所在地去住了,好像在村部也只住了,兩年。他們公婆(夫妻)帶著一雙崽女出去打工了。開始在浙江,后來轉(zhuǎn)到廣東一個叫、叫番禺的地方了……”
在番禺?十多年來,我不一直在番禺么?
我問:“有她的電話地址么?”
婦人道:“有有。到村部興許可以問到。” 下山時,心了羈絆,腳下輕盈。山路彎彎有趣,雪花翩翩歡然。
路上,一個“我”在慫恿:去村部找蘭花的電話;另一個“我”在提醒:同在一個城市,你和蘭花興許已在人群中擦肩過多次,如果有緣,自會有邂逅機會的,你可不能像三十多年前那朵白云那么“不知趣”啊。后來,后者贏了。
好了,蘭花的故事暫且交代于此了。
本書再版,裝幀風格變了下“臉”,內(nèi)容稍作增刪,效果怎樣,我又沒底了,還是敬清新老朋友們指正吧!
2013年8月8日
郝峻于廣州番禺
郝峻,1965年8月出生于江西武寧。《散文選刊》簽約作家,F(xiàn)供職于廣東星藝裝飾集團。曾在國內(nèi)報刊雜志發(fā)表各類文學作品近百萬字。
自序
文學,我生命中的燈塔
前言
幕阜山情
白云深處蘭花香
山之靈
為神靈說話
幕阜山獵事
母親種竹
西去的半邊月
啊,故鄉(xiāng)的茶亭
武寧民間茶類采擷
爐邊趣談
荒唐的白絲綾
半天云中的鴨子
蘸上醬油還要好吃哩
與養(yǎng)麥餅不同的東西
搬家“末遂”
屐履拾零
踏蓮而行——柬埔寨散記
滇之行散記
無題——為《西行散記》序
豐良行日記
鄉(xiāng)間那事
斗地主
“哲人”三大理論
一個一般人不告訴的“秘方”
菠蘿是怎么長的
捉雞捉鴨
吹蠟燭
三公的“歪歌”
清明,我為父親燒雙鞋
版權(quán)頁:
水榭是游人歇腳地方,坐在那里,即便不跟店家做點生意也沒關(guān)系,你完全不用擔心像內(nèi)地的酒店茶樓不留閑人般地把你攆出門去,想坐多久就坐多久。我看見過韋芳健、劉小平、劉明富、何焱生、聶運智、余力、羅銀章、卓謹仲等人,常坐在一些水榭的桌子上安心寫生,而且一畫就是大半日。
當然,大凡來水榭歇腳的人,不吃不喝點什么的是少有的,因為店家的親和大度,會讓你為空坐而歉疚,為了回報,還是甘愿地點上點吃喝的,因為這環(huán)境留人,這店家留人。所以,水榭的生意總是從早旺到晚的。
到了晚上,水榭更美了。月掛樹梢頭,沿河兩邊,紅燈亮起,抬頭朗朗的清風明月,低頭滿河的月色燈火,柳叢中夜鶯婉啼,柳樹下情侶們噥噥細語,又是一番“清風忽來好伴,明月不減故人”的美妙心境。
麗江的水,很美,很親近人。這一天,我信步走到一座石橋邊,看見一個女孩子正在指導著一群小孩畫畫。河邊的石墩上還坐著一位束著長發(fā)穿著杏黃衣衫的年輕女子正捧著一本書,面對流淌著的清清河水在瑯瑯誦讀: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這是唐代張旭的《桃花溪》,我便隨口高聲接了上去: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黃衫女子一抬頭,俊俏的臉上陡然飛起一抹淡淡的紅暈。
“這是一首好詩,在此誦讀,不負此景此情啊。”我贊美道,有意向這位漂亮的女孩“搭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