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銘,1962年生,1985至1987年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研究生,1992年6月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博士畢業(yè)。1987年10月-1992年6月教委分派英國倫敦大學博士生,1992年6月-1994年10月英國倫敦城市大學聘任博士后,1993至1994年英國愛丁堡大學聘任博士后,1995年7月-1995年10月訪問學者(臺灣),現(xiàn)任教于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著有《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1997)、《逝去的繁榮》(1999)、《人類學是什么?》(2002)、《草根卡里斯瑪》(2002,合著)、《走在鄉(xiāng)土上》(2003)、《漂泊的洞察》(2003)等著作。
主題論文 認同與歷史
Ethnic Memory and Space:Legends of Zhuge Liang onSino?Tibetan Frontiers
Peng Wenbin(彭文斌)
語言、差異政治與“民族”構建——“白族”與“白文”的近代歷史
何謂滿洲人?——對四本相關論著的評論
“純潔”還是“混合”——近代漢人學者的“民族史”寫作
固定的“標簽”,變化的認同——民族識別后大瑤山瑤族的“民族”與族群意識
跨學科講壇
拉鐵摩爾、中國人類學與其“帝國轉向” Uradyn E. Bulag(烏·額·寶力格)
追憶
我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楊成志
晚年費孝通心目中的知識與世界——訪潘乃谷教授
一位研究羌文化的日本學者——訪日本女人類學家松岡正子
對話
文本沙漠,情感綠洲 Stevan Harrell(郝瑞)
主題論文 認同與歷史
Ethnic Memory and Space:Legends of Zhuge Liang onSino?Tibetan Frontiers
Peng Wenbin(彭文斌)
語言、差異政治與“民族”構建——“白族”與“白文”的近代歷史
何謂滿洲人?——對四本相關論著的評論
“純潔”還是“混合”——近代漢人學者的“民族史”寫作
固定的“標簽”,變化的認同——民族識別后大瑤山瑤族的“民族”與族群意識
跨學科講壇
拉鐵摩爾、中國人類學與其“帝國轉向” Uradyn E. Bulag(烏·額·寶力格)
追憶
我與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楊成志
晚年費孝通心目中的知識與世界——訪潘乃谷教授
一位研究羌文化的日本學者——訪日本女人類學家松岡正子
對話
文本沙漠,情感綠洲 Stevan Harrell(郝瑞)
研究札記
喜結連理——《朱子家禮·婚禮》的現(xiàn)代化
Margaret Mih Tillman(田梅) Hoyt Cleveland Tillman(田浩)
“水書先生”和“鬼師”——水族社會中兩種身份的比較
彭鵬(韓)張娥凜
另一“居與游”類型——以成都府河下游古鎮(zhèn)黃龍溪水運碼頭為例
Space and Time in Irish Folk Rituals and Traditions
Lijing Peng(彭李菁) Fangzhe Qiu(邱方哲)
會議紀要
“西南地區(qū)多民族和諧共生關系研究”國際學術會議紀要
社會理論與經驗研究——社會學、人類學、社會史跨學科研討會會議紀要
文化人類學席明納
談“夷夏之辨”
反思窺視法
中國文化中的謀略
11—14世紀泉州城市的國際化與僑民社會
儀式與史詩──田野研究中的“五個在場”
述評
民國廣州的疍民、人力車夫和村落——記伍銳麟對華南城鄉(xiāng)的田野研究
楊堃筆下的葛蘭言——讀“葛蘭言研究導論”
書評
《費孝通評傳》
《林耀華評傳》
《陳永齡評傳》
《宋蜀華評傳》
《美術、神話與祭祀》
《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qū)的制度、開發(fā)與認同》
溫春來著
《微“鹽”大義——云南諾鄧鹽業(yè)的歷史人類學考察》
稿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