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懷特因其以融會了史詩風格和心理描寫的敘事藝術,將一座新大陸引入文學地圖,而于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無論一生中宗教觀如何變遷,懷特始終在小說中追尋他心目中的善,一種簡單的、純粹的善,接近于基督教意義上的慈悲。懷特以一顆堪比托爾斯泰的悲憫心,寫就發(fā)生在澳大利亞冷酷仙境中的田園悲歌。
帕特里克懷特堅持小說的長度、密度和難度,抵擋住了20世紀現(xiàn)代主義潮流的沖擊�,F(xiàn)實主義的底色,古典的題材,現(xiàn)代寫法相結合的藝術風格,他的語言優(yōu)美如詩,極富詩意,意象豐富,同時又十分克制。
懷特將現(xiàn)代主義小說中對人物心理描寫、內心獨白、時間和空間的交叉倒錯、意識流等技法運用自如,毫無斧鑿的匠氣與生硬,堪與福克納、貝克特比肩。
懷特的小說總是以澳大利亞為背景,但其主題往往超越地域、民族和時間的界限,直擊全人類所共同面對和關注的根本問題。有對拓荒精神的描寫;有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索;有百人文化與土著文化的沖突……野蠻與文明在那片被遺忘的大陸上界限模糊,道德和倫理在那里定義曖昧。懷特用小說講述只屬于這個國家、這片大陸的故事,把澳大利亞引入世界文學地圖。
懷特是難讀的,他以讓人望而生畏的長度,爆炸性的詞匯量,現(xiàn)代主義的筆法,荒誕乃至佶屈聱牙的修辭讓許多人止步,但他的精彩又實在值得克服這些難關的努力。他用自己的方式對讀者提出要求,他要求讀者有足夠的知識儲備,靈敏的直覺,豐富的體驗,如果你是就那個讀者,不要猶豫,懷特就是為你而寫作。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懷特(19121990),澳大利亞小說家、劇作家,20世紀最重要的英語作家之一,因其以融會了史詩風格和心理描寫的敘事藝術,將一座新大陸引入文學地圖,而于1973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
懷特出生于英國倫敦,不滿一歲時隨父母回到澳大利亞悉尼。因自幼患有哮喘,多幽居獨處。懷特在澳大利亞的農(nóng)場度過了童年時光,1932年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攻讀法國與德國文學,讀書期間出版了他的詩集《農(nóng)夫與其他詩》。
懷特一生創(chuàng)作頗豐,出版有《人樹》(1955)、《探險家沃斯》(1957)、《乘戰(zhàn)車的人們》(1961)、《風暴眼》(1973)、《樹葉裙》(1976)等長篇小說12部,中短篇小說集3部,此外還有劇作8部,以及詩歌、自傳及未出版作品多種。懷特的作品筆觸細膩、極富詩意,擅長在意識流及敘事之間自由切換,有著極高的藝術水準。懷特一生拒絕了無數(shù)文學獎項,也很少接受媒體采訪。1990年因病去世于悉尼的公寓。
譯者簡介
胡文仲,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和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和澳大利亞文學研究。1990 年被授予悉尼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4年被授予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級研究員。
李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資深翻譯家,悉尼大學榮譽文學博士,西悉尼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翻譯出版英美、澳大利亞文學、歷史專著53部。其中長篇小說《浪子》、《紅線》、《卡彭塔里亞灣》獲澳大利亞澳中理事會翻譯獎。2008年因其在中澳文化交流特別是翻譯領域的成就獲澳大利亞政府頒發(fā)的杰出貢獻獎章。2018年獲在華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終生成就獎。
朱炯強,浙江大學教授,資深翻譯家,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哈代跨世紀文學巨人》等4部作品。譯有《風暴眼》《勞倫斯中短篇小說選》《英美著名詩人傳》等18部作品。
倪衛(wèi)紅,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翻譯家,曾任國家審計署國際合作司國際組織處處長,從事國際交流與合作以及國際項目管理工作多年,精通同聲翻譯、交替翻譯和各類筆譯;已出版各類譯著多部,包括:《樹葉裙》(與李堯合譯)、《澳大利亞歷史(1788-1942)》(與沈江帆等合編)、《澳大利亞兒童小說》(編選)等。
胡文仲,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博導。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長期從事英語教學和研究、跨文化交際研究和澳大利亞文學研究。1990 年被授予悉尼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4年被授予墨爾本大學榮譽教授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