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奮斗與奉獻:死心塌地做學問
一、吃苦是福
祖父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失明后,我入私塾讀舊學三年,能背《四書》《幼學》,亦涉《尺牘》《五經》。9歲入私塾中的“新學”。至今尚能記誦其間所學的《向日葵》《千人糕》。前者是歌頌共產黨的通俗歌謠。繼后的兩年入小學五六年級。在新舊學校陡轉期間難以適應,算術欠佳。11歲升中學時因個子瘦小而險些被拒之門外。
中學6年家境貧寒,半工半讀,課余、周末及寒暑假均需參加長期而繁重的體力勞動,掙錢讀書。雖經刻苦努力,始終不能進人“尖子”行列,且數理化成績僅屬良好。因個子瘦小而連續(xù)5年體育課不及格。中學最后一年發(fā)憤練中長跑,終于以項目優(yōu)勢而使體育達標,順利畢業(yè)。
1959年,我以第一名成績考入四川外語學院(川外)英語系。大學4年,貧病饑寒,患嚴重肺結核和腸胃炎,長期失眠,體重尚不到75斤。嚴重的經濟困難淘汰了許多意志薄弱的學生,但是,我卻能以堅強的意志、高昂的志氣、超常的刻苦而始終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有三:①中學6年貧寒的家境和超常的體力勞動磨煉了我的意志。別人難以忍受的困難我竟渾然不覺。饑腸轆轆的我仍堅持跑步和冬季冷水浴。雖臥病仍堅持讀書背書。只要精神不垮,仍然可以不怕苦不怕病不怕死。②愛因斯坦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迷戀英語。入大學后即開始大量閱讀,英語為我展開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③雷鋒的“釘子”精神激勵我惜時如金,一年365天每天我都能比常人多學習至少兩個小時。4年大學生活,僅于1962年暑假回家一次。4年用于學習的時間,少說要比一般同學多出幾千學時。1963年畢業(yè)留校任教,我的成績是拼出來的。
二、 機不可失
回顧人生歷程,我抓住了三次機會。第一次是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我有幸攻讀自己熱愛的專業(yè),欣喜不已。4年時間,貧病饑寒交迫。不少經濟和身體情況比我好的同學消沉了,我卻以超人的勤奮取得優(yōu)異成績。雖然健康受到損害而至今不悔。第二次是1978年報考研究生。當時我已逾36歲,國家放寬年齡后,備考倉促,仍決心一搏。第三次是1980年報考四川省首批赴美的訪問學者。每一次挑戰(zhàn)都提供了“強化”讀書的契機。大學4年,幾乎讀完了學校圖書館的英文藏書。1978年應考研究生的兩個月中,除去讀幾十本備考的政治、語文英語書之外,還做了大量的英漢翻譯練習。記得乘船到南京的三天時間,在船上翻譯了三峽風光等數十篇剪報。除了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之外,朦朧記得還譯過一篇“板橋詩”:“誰家女多嬌,何故落小橋。青絲隨浪轉,粉面泛波濤!蹦谴螡h譯英的考試題有巴金懷念陳毅副總理的一段文字。巴金的文風明白曉暢,其難度當在我備考所譯的古詩文之下,考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我有幸成為陳嘉先生錄取的三個弟子之一,受惠無窮。1980年,川外受命派遣一位教師赴美留學。備考時間不到一月,我把備考重點放在漢譯英上。手邊有一冊《批林批孔材料匯編》,其中的“毒草”有《千字文》《增廣賢文》等。我將這些東西口譯數遍?荚嚨臐h譯英短文題為《愿你風華正茂》(王通訊著)。試卷一到手,我就喜不自禁。因為王通訊等人剛推出的“人才學”,我甚喜歡,且藏有幾本相關著作。故這類文字正是我的長處,茲錄其中一句話以明之:“尤其在當前,注意學科和學科間的聯(lián)系和滲透,有些甚至是大跨度的聯(lián)系,如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間產生的許多邊緣學科,常常會收到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之效。”當時,“大跨度”“邊緣學科”難倒了許多人,我卻能得心應手。“有意栽花”不正是出自我口譯了幾次的《增廣》嗎?
三、 發(fā)憤讀書
自1963年至今執(zhí)教35年,深感學而后知不足。理想的教師應能傳道授業(yè)解惑。給學生一合,教師應有一斗。1963—1966年,我一個人頂兩個人,工作太忙,無暇讀書!拔幕蟾锩笔,無心讀書(亦無書可讀)。“文化大革命”結束,決心補救。1978—1981年,讀研究生,出國留學,大過書癮。1982—1987年,主持比較文化研究室工作,購書近千冊,或精讀,或瀏覽,或翻檢。這批藏書涵蓋了人文社科的多數領域,大多是各學科的基礎書,對拓寬視野、厚積薄發(fā)大有裨益。叢書中舉其要者有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湖南人民出版社的“走向世界”、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學術譯叢”、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的“新知文庫”、浙江人民出版社的“世界文化”、遼寧人民出版社的“面向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國文化”。1987—1989年我翻譯人類學、文化學、傳播學的經典名著,飽覽了到手的幾十冊著作,從泰勒、博厄斯、林頓、克拉克洪、潘乃迪到米德,從涂爾干到麥克盧漢無不涉獵;對未來學也發(fā)生了濃厚的興趣,卡恩、托夫勒、奈斯比特、羅馬俱樂部的代表作都進入視野,能分清所謂悲觀派和樂觀派。1989—1991年回到中國經典,讀四書老莊,翻檢《史記》,補中哲史;讀思想史、美學史、史學史,旁及政治史、經濟史。1990—1993年組建四川外語學院美國學研究中心,獲美國領事館贈送的圖書數十種,從縱軸上理清美國社會史、文化史的演變,橫軸上把握其主要特征。數十年來我的另一個讀書重點是跨文化交際。許烺光、霍爾、康頓、古迪肯斯特、柯爾、蘭迪斯的著作都盡量搜求,并盡力引進國內。數十年積累的《新華文摘》《讀書》《文史知識》等刊物和3000余冊藏書使我獲益匪淺。
四、 立德、立功、立言
關于人的使命,古今中外的經典和名人教導相似,所見略同!蹲髠鳌匪啤傲⒌、立功、立言”(三立),說的是做人、濟世和留給后世的思想!洞髮W》所云“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致知正心誠意”相當全面地闡述了做人做事、經國濟世的道理。諸葛亮著重指出修身養(yǎng)德、治學廣才的道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巴斯德與中國古人的“三立”也心心相印。他說:“立志、工作、成功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 由此可見,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使命是共通的。
人要有志氣、有精神、有毅力。莫泊桑說:“是精神指使了、帶動了、支持了身體的活動!蔽覀兪紫纫獱幦∽鲆粋道德高尚的“大丈夫”,而不能首先想“自我實現(xiàn)”。大丈夫首先想到的是經國濟世、遺澤后人!叭ⅰ钡哪康氖恰爸螄教煜隆薄!白晕覍崿F(xiàn)”的目的多半是“小我”。以“三立”為目的者意氣風發(fā)、堅韌不拔、淡泊寧靜、舍身取義。我之所以在國家經濟生活的困難時期舍命讀書,有兩個原因:一是幼年朦朧背誦的“大丈夫”豪語“貧賤不能移”的激勵,二是共產黨的教導和雷鋒的榜樣。
關于立德,我的體會是,高尚的品德和情操要落實在自己的工作中。我教書35年,無論是在極其繁忙的20世紀60年代,還是在被商海沖擊的80年代,抑或是在教學行政繁忙的90年代,始終全身心地忠誠于教育事業(yè)。夙興夜寐、挑燈秉燭,恨不得把畢生所學奉獻給學生。安于清貧、安于寂寞,排除干擾、拒斥誘惑,獻身教育和學術!爱斠粋人完全地……完全地……完全地獻身之后,他就沒有憂愁,也沒有負累了!蓖栏衲蛘f。
立言是教授的神圣職責。不立言愧對學生、愧對后世,名不副實,為人不齒。從我1983年開始發(fā)表略有影響的著譯算起,到了1998年共有200余萬字,能傳之后世的東西幾近于零,每念及此,不禁汗顏惶悚。耿耿于懷的是,繁忙的行政占去了讀書寫書的時間。年近甲子后,精力不濟,再也不能長期夙興夜寐、挑燈秉燭了。然而,無論多忙,述而不作總不是上策。聊以自慰的是,我最早將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引進國內(1983年),且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抓住機遇譯了一些文化學和傳播學的經典和名著,要者為麥克盧漢的《人的延伸》(即《理解媒介》)、林頓的《文化樹》、霍爾的《超越文化》,接著又推出國內第一部用英文撰寫的旅游文化書《創(chuàng)意導游》。撰寫的《中國文化》(英漢對照)醞釀10年,久蓄待發(fā),意在向外傳播中國文化,同時對年輕一代進行中國文化的“再啟蒙”,并使他們會用英語介紹中國文化。
五、 不做平面人
當代已不可能再產生文藝復興時期那種百科全書似的人。但是,世界高校的共識又是要實行通識教育,文理匯通,德智體美勞、德識才學業(yè)藝全面發(fā)展,不做平面人,不做“半個人”。現(xiàn)在,我檢討自己的生平談談幾個關系:博與專、中與西、文與理、學與戲、學與欲、學與錢、古與今、今與明的關系。
我求學成人的時代,大學分科太細太窄。我就讀于這樣的外語學院,知識單薄、結構失衡,雖幾乎讀遍學校圖書館的英文藏書,但是仍然沒有越出語言文學的樊籬,更沒有絲毫理科營養(yǎng)。大學4年,換了一個腦筋,數理化忘得一干二凈,好不痛心。1978年入南京大學讀研究生,1980年游學美國,才震驚于自己的無知和偏狹。1993年在母校校慶的學術報告會上,我痛心疾首、大聲疾呼:外語師生不能不中不西,更不能數典忘祖;不能當只知ABC的“文盲”(對大文科一竅不通),不能當“科盲”(連科普知識都沒有)。1981年在美國大學修讀“歐洲哲學史”,老師給我兩次機會,叫我講毛澤東哲學時,我能勝任,反應亦不錯;叫我講古代哲學史,我卻連老莊都尚未拜讀,羞愧難當。幾十年來的兩代人,多半已數典忘祖,對中國古典一無所知,豈不痛心。21世紀來臨前我不擅于使用電腦,連這張新世紀的通行證也沒有拿到手,好不羞愧。我是一個純書齋型的教書匠,雖對人類學、考古學、民俗學、民族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是不善于也不會做田野工作。聊以自慰的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后能幡然醒悟,盡力補救。目睹現(xiàn)實的弊端時,我能夠旗幟鮮明地予以抗爭。每當人們厚今非古、厚西非中時,我能夠緊守中國文化的精華。我曾經寫下《中國文化的生命力》(1986)和《試論中國人的隱私》(1996)。當物欲橫流、下海狂潮攪亂人心時,我寫下《奉獻的樂趣》(1992)。當未來學傳入中國時,我能以樂觀派的目光遙望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文化的走向。當“崇美”之風吹得一些人暈頭轉向時,我能夠公允地評價美國文化的短長,寫下《論美國文化的顯著特征》(1994)。
六、 經驗和教訓
先說經驗。此生最大的樂趣是把握機會讀書,20世紀80年代又抓住一次機會引介西方人文社科的優(yōu)秀成果,F(xiàn)僅將大學4年學習的幾點體會簡述如下:①“貧困是智慧之母”(福樓拜)。少年求學時的貧困錘煉了我的意志,使我能戰(zhàn)勝大學期間的貧病饑寒。②惜時如金。我把別人游樂的課余、周末、假期全部用于讀書,“搶”出了數千小時的光陰。我的時間安排是:每5分鐘記一些單詞或句型,每周讀兩本書,工作日、周末各一本。③大量背誦名言名篇。在這一點上我要感謝祖父對我的影響。他失明十余年后,直到我1959年外出求學時,仍然記得各種醫(yī)典中的處方。他常能囑我準確找到章句頁碼,并以書中的處方為基礎給親友治病。此外,兒時背誦的啟蒙書和“四書”也使我受益匪淺。這些經驗使我深信:學外語要背。大學低年級臨考前,我能在早餐前將一本精讀課的課文全部背完。這樣去參加考試豈不輕而易舉。直到三年級,我還能背誦很長的故事,曾以《瑞普·凡·溫克爾》(Rip Van Winkle)獲全系比賽第一名,被老師評價為“wonderful”。背誦培根《論讀書》不但使我學到精巧的散文,而且使我學會有選擇地讀書。④“讀”字典,評字典。大一時“讀”完一本袖珍字典和《英語慣用法詞典》《英語常詞用法詞典》,受益不淺。畢業(yè)論文《評幾本常用的英語詞典》受到老師很高的評價。
此生教訓不少,要者有:
1.大學第一年,年輕氣盛,搞垮了身體。當時勞動繁重,食不果腹,竟然不知進食與消耗要基本平衡的道理。饑腸轆轆、體力不支時,還誤以為是自己意志薄弱,依然拼命讀書,練長跑,洗冷水浴,很快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結核和腸胃炎,以致骨瘦如柴,幾乎不起。
2.盡力補救不足,但仍然是“單向人”,F(xiàn)在的我,理科知識近乎零,電腦亦用不好。既不能歌舞,也不會琴棋書畫,少了許多樂趣,學問亦不能精通。說到理科知識和藝術細胞,我想用切身體會強調后天培養(yǎng)的重要性。讀小學時,我不乏美、音、舞的天分。曾跳過《采茶舞》,又是全校合唱團的團長兼指揮,臨摹和寫生也像模像樣。音樂和美術老師江仿濤精心培養(yǎng)我們一批有藝術細胞的孩子,早上練聲,下午寫生,周末練合唱。那是我藝術細胞“瘋長”的兩年。此間,我獨唱過《你是燈塔》,指揮過《歌唱祖國》《八路軍之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歌曲。因此而嶄露頭角,風頭十足?上,好景不長。一進初中后我的藝術細胞很快萎謝了,書藝竟完全退化。原因很簡單,家境的困難使我?guī)缀踺z學。中學時期的教訓是偏科。讀高三時,英語老師劉幼安曾令我給高一的同學講英語語法。數理化成績在班上不能冒尖,后來就不再用心。理科成績上不去的客觀原因是:幼年以舊學為主,只有兩年的數學基礎。少年時期又幾乎輟學,理科學習的時間沒有保障,興趣也培養(yǎng)不起來。
3.大學時期的專業(yè)太窄。四年與數理化絕緣,學校僅有的藝術氛圍自己又不會利用。那個時代的四川外語學院曾提出掃除國際舞的“舞盲”,但是我只知讀書,成了拽不進舞場的頑固分子。
七、 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
今生有悔,因為有上述那么多遺憾和教訓。今生不悔,因為我沒有虛度年華。如果有第二次生命,我仍要以奉獻為樂,還是要立德立功、經國濟世、服務人民、耕耘學園、哺育桃李,而且要爭取立言,給后世留下一些讀之有益有味的東西。無論社會多么癡迷玩樂享受,我仍然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v然寂寞清貧(相對的清貧)也會甘之如飴,無怨無悔。今生的惋惜和悔愧,確實不少。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想彌補許多不足,力爭做一個相對的“完人”。
1.少不更事時要聽長者指導,切不可因為蠻干而搞垮身體。
2.要培養(yǎng)藝術細胞。美音舞琴棋畫詩文影戲曲雜都想學一點。
3.要“讀完”中西傳世大典,其中有些要精讀。要繼承祖宗精神財富,又要站在人類文化遺產的巔峰。
4.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里路。此生書讀得不少,可行路不多。幾年前撰寫《創(chuàng)意導游》時,由于游歷太少,很難深入提高,對經驗之匱乏有切膚之痛。
5.留下一部傳世之作。今生的著述恐經不住時間汰洗,很快會被人遺忘。愧對老師、愧對讀者、愧對學生。
八、 與年輕學子共勉
我名鴻仁,字道寬,可是對儒道精神既不通曉,亦未繼承,更未發(fā)揚。雖為教授,實則對人類文化精華兩眼一抹黑。若要名實相副,余生尚須努力。
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人類正以新的理智,在前無古人的高度憧憬著光輝燦爛、美妙無比的明天。以英格爾斯提出的現(xiàn)代人的12條標準來衡量,我這位年近“耳順” 的人差得很遠。我很想以此與年輕學子共勉之。茲錄于此:①樂于接受新事物;②接受社會變革;③思路廣闊,頭腦開放;④注重現(xiàn)在和未來,守時、惜時;⑤有強烈的個人效能感,有計劃地生活和工作;⑥尊重知識;⑦可靠可信;⑧重視專門技術;⑨選擇離開傳統(tǒng)所尊敬的職業(yè),敢于提出挑戰(zhàn);(10)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11)熟悉生產過程。這就是對“完人”的一種詮釋吧,余心儀之。
序一 一名非手機用戶引領的數字媒介研究熱潮/ 楊 洸 … 1
序二 文化之“學”與傳播之“術”:何道寬先生的學術翻譯/ 李思樂 … 4
自序 奮斗與奉獻:死心塌地做學問/ 何道寬… 11
第一部 中國文化研究
多元一體的文明:《中華文明擷要》序 … 2
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 5
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崇“二”的心理定勢 … 12
和而不同息紛爭: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調適 … 24
簡論中國人的隱私 … 37
創(chuàng)意導游的文化修養(yǎng) … 49
第二部 文化與傳播研究
介紹一門新興學科:跨文化的交際 … 54
比較文化之我見 … 61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報春花 … 68
世界文化史經典之作:《文化樹》 … 72
跨文化傳播的第一聲春雷 … 80
掙脫文化的羈絆 … 87
論美國文化的顯著特征 … 99
冒險、沖撞、相識:美中關系史的百年故事 … 117
泣血的歷史:19 世紀美國排華史揭秘 … 126
施拉姆傳播學的洪荒之作 … 137
獨立寒秋的傳播學批判研究 … 144
第三部 人文社科研究
兒童文學的璀璨明珠:《希臘小奴隸》后記 … 152
游戲、文化和文化史:《游戲的人》給當代學者的啟示 … 156
激蕩中世紀的變與不變 … 179
文藝復興的北方明燈 … 189
社會心理學的不朽經典 … 198
暢游社會學的莊嚴殿堂 … 212
《裸猿》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 … 235
文化政策需要頂層設計 … 239
心比天高,建構文化科學的嘗試 … 247
公共文化政策探索 … 252
日本文化解謎 … 259
群眾變暴民的社會心理機制 … 267
烏合之眾受什么裹挾 … 274
附錄一 何道寬:為學術傳承盜火、播火、擺渡 … 283
附錄二 從季羨林“想自殺”到何道寬“幸福死了” … 289
后記 四喜臨門 …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