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大夏書系·《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案例式解讀 初中分冊 讀者對象:初中語文老師、教研員
本書立足于《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聚焦新課標核心理念,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難題,結合一線鮮活案例,展開深度解讀,充分闡明新課程標準的內涵、特點、價值與應用策略,為新課程標準勾勒出立體、豐滿、生動的形象。理論解讀有深度,案例評析有厚度,觀點描述有寬度,為一線語文教師開展教學和研究提供專業(yè)的理論引領和鮮活的案例示范。
1. 立足新課標,提煉出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本質、基本、核心的問題,以及教師在落實新課標的實踐過程中關鍵、突出、重要的問題,并基于語文教育教學基本理論及課程標準新理念進行回答和回應。
2.既幫助教師理解2022年版新課標的內容要義,明確教學實踐的指導思路,深入淺出地解讀課程標準,重在對教學的實際指導,兼顧理論引領和提升;又通過實例呈現(xiàn)具體的教學實踐路徑,示范教學關鍵策略,使教師既能通過案例進行實操演練,又能把握策略進行遷移應用。
前言
高揚“育人為本”之旗幟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方案》)開宗明義闡明了課程“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育人功能,并鮮明地指出義務教育課程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特別強調義務教育課程必須立足“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根本立場。這為新時代我國義務教育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定下了明確基調,并指明了方向。
在不足萬字的《方案》中,“育人”一詞多次出現(xiàn),并體現(xiàn)在《方案》各個部分。
·優(yōu)化學校育人藍圖
·細化育人目標
·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
·增強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lián)系
·把育人藍圖變?yōu)楝F(xiàn)實
·堅持全面發(fā)展,育人為本
·明確育人主線,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
·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
·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充分發(fā)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
·堅持素養(yǎng)導向,體現(xiàn)育人為本
·體現(xiàn)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
·根據(jù)各自課程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guī)劃與分工協(xié)調
·統(tǒng)籌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將理念、原則要求轉化為具體育人實踐活動
·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落實育人為本理念
·發(fā)揮每一個教學活動多方面的育人價值
·增強日常考試評價的育人意識
《方案》從優(yōu)化育人藍圖、發(fā)揮育人功能、挖掘育人價值、細化育人目標、牢固育人要求,到增強育人意識、強化育人導向、明確育人主線、開拓育人路徑、變革育人方式,整體架構了“育人為本”的理念體系,通篇閃耀著“育人為本”的實踐主張。作為統(tǒng)領新課程標準和引領新課程實施的綱領性文件,《方案》對“育人”的表達語重心長、意味深長。立足新時代,展望未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必須高揚“育人為本”的旗幟,必須彰顯“育人為本”的理念,必須將“育人為本”貫穿并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育人為本”之于課堂教學的內涵意蘊
1.課堂教學的育人邏輯
課堂教學是以課程內容(人類優(yōu)秀文化)為載體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相統(tǒng)一的教育實踐活動。其中,教師依托課程內容實施“教”的活動,學生依托課程內容展開“學”的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交互作用。無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活動、學生“學”的活動以及課程內容這三個要素是缺一不可并內在關聯(lián)的。忽略其中任何一個要素,或割裂各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都不是具有本真意義的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也是師生共同享創(chuàng)人類優(yōu)秀文化并獲得自身生命成長的一種動態(tài)創(chuàng)生的文化。這一過程中,必然有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真善美對學生生命的浸潤、啟迪與鼓舞,必然有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對學生生命的尊重、關懷與感召,從而也必然有學生主體生命的充分激活與釋放。所以,課堂教學三要素的交互作用構成課堂教學內在的文化創(chuàng)生邏輯,這個邏輯無疑也是課堂教學的育人邏輯。
2.“育人為本”的內涵意蘊
育人為本,意即育人是根本。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育人是課堂教學的應有之義和根本遵循!坝恕碧N含著“育誰”“誰育”和“依托什么育”三個基本問題。顯然,“育誰”——“育”學生,“誰育”——教師“育”,“依托什么育”——依托人類優(yōu)秀文化“育”。課堂育人即“教師依托人類優(yōu)秀文化培育學生”!坝恕钡娜齻基本問題與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內在契合:課堂教學實現(xiàn)“育人”,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師對學生的教育功能,需要充分發(fā)揮課程內容對學生的滋養(yǎng)功能,需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自身的主體發(fā)展動能,而且這三個方面內在交互,缺一不可。忽略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或割裂各方面之間內在關系的課堂教學,都不能真正實現(xiàn)“育人”。
“育人”是課堂教學的靈魂與命脈!坝藶楸尽钡恼n堂教學,必然統(tǒng)攝課堂教學三個基本要素,即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強化教師的育人作用,激活學生的主體動能,以整體性、深層次、根本性地實現(xiàn)課堂的本體功能,回歸課堂的原本意義,真正符合課堂教學的內在邏輯。
“育人為本”之于教學改革的內在訴求
1.“以人為本”的理念導向
過去20年,主導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源自“人本主義”哲學觀,主張人是認識世界、賦予世界意義和價值的主體,要以“人”作為實踐活動的本體,即“以人為本”。課堂教學堅持“以人為本”,實質表達的是“育人”的意蘊和立場。
長期以來,教育漸漸缺失對“人”的尊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本位觀往往使教師不自覺地或無奈地把學生當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學生的主體性被忽視,學生的動機、意志、興趣、情感、智慧、人格以至尊嚴逐漸喪失!耙匀藶楸尽闭菍@些弊端的修正與改善,也是教育思想與教學改革方向的正本清源。
“凸顯學生主體地位”是課堂教學貫徹“以人為本”思想理念的直接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自發(fā)的情感態(tài)度、自覺的思考探究等。為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從理念層面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相信學生具有巨大潛能,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人格,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展;就是堅持既要指向學生目前的發(fā)展,更要指向學生可持續(xù)的終身發(fā)展;就是堅持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等。從實踐層面看,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創(chuàng)造能彰顯學生主體動能的具體情境與活動空間,需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現(xiàn)出自主的學習意識、自發(fā)的情感態(tài)度、自覺的思考探究等。
2.“育人”缺失的實踐走向
在“以人為本”核心理念的指導下,課堂以充分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為出發(fā)點、著力點和落腳點。但不能回避的是,許多課堂暴露出“育人”缺失的突出問題。
課堂“育人”缺失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也許正是因為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又將此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必須“讓學生站在課堂的正中央”,導致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xiàn)往往被異化為學生爭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舉手發(fā)言,熱熱鬧鬧、不亦樂乎地合作交流,等等。過分凸顯以至一味地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背后可能并沒有學生主動意識、積極情感和獨立思考的發(fā)生與體現(xiàn),實際上反而導致學生主體性內涵的窄化。與此同時,由于過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本該啟發(fā)、講授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被弱化。不僅如此,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又往往走向過分強調小組合作學習、過分追求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過分追求教學的模式流程等極端。過分強調小組合作學習,不免導致學生學習活動的固化和學習過程的虛化;過分追求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不免導致課程內容本質的淡化和課程文化價值的退化;過分追求教學的模式流程,不免導致學生思維能力的鈍化和教師教學智慧的僵化。
“以人為本”理念主導的課堂教學,易在實踐中過分強調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從而導致學生主體發(fā)展動能的空場、教師育人功能的空場和課程育人價值的空場。這樣的課堂,已經(jīng)背離了課堂的原本意義,又何以真正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從以往片面理解、過分強調“以人為本”走向“育人為本”。彰顯“育人為本”并不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否定,而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和完善。
3.“育人為本”的目標方向
如果說“育人”宛如一條紅線貫穿于《方案》始終,那么,“核心素養(yǎng)”就宛如結成紅線的一股股細線。核心素養(yǎng)正是落實育人的具體指標,《方案》在“基本原則”部分指出,要遵循“聚焦核心素養(yǎng),面向未來”原則,“依據(jù)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明確育人主線,加強正確價值觀引導,重視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育”。在“課程實施”部分的“深化教學改革”條目指出,要“堅持素養(yǎng)導向。圍繞‘為什么教’和‘為誰教’,深刻理解課程育人價值,落實育人為本理念。準確把握課程要培養(yǎng)的學生核心素養(yǎng),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素養(yǎng)要求,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設定教學目標,改革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在“改進教育評價”條目中指出,要“更新教育評價觀念。強化素養(yǎng)導向,注重對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查,開展綜合素質評價”,要“全面推進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考試評價,強化考試評價與課程標準、教學的一致性,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不僅如此,2022年版各學科課程標準都對核心素養(yǎng)作出了新的概念界定,并將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內涵指標貫穿于課程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核心素養(yǎng)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指標道德與法治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語文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歷史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數(shù)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思維思考現(xiàn)實世界,會用數(shù)學的語言表達現(xiàn)實世界英語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地理人地協(xié)調觀,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科學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物理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化學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生物學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tài)度責任信息科技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shù)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體育與健康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藝術審美感知,藝術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勞動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課堂教學要真正實現(xiàn)育人目標,就必須把核心素養(yǎng)科學完整地融入教學過程。為此,教師必須真正理解和把握課程內容中究竟蘊含哪些核心素養(yǎng),如何挖掘出核心素養(yǎng),如何厘清核心素養(yǎng)的屬性及其相互的內在關系,如何架構教學結構,不同的核心素養(yǎng)需要輔以怎樣的教學契機,學生需要經(jīng)歷怎樣的學習過程才能真正提升核心素養(yǎng),等等。
“育人為本”之于深化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
實現(xiàn)課堂育人的新要求,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歸根結底需要深化教學改革,關鍵在于教師踐行科學的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包括對學生的尊重關愛與道德示范、對課程文化價值的理解、對育人目標的架構、對核心素養(yǎng)的挖掘、對教與學關系的把握、對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了解、對教學結構的設計、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調控等。
1.教師育人境界與課程文化精神要彰顯高尚性
教師沒有愛,何以實現(xiàn)育人?教師不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何以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至真至愛的教育情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生命、智慧、人格與個性,要通過充分表達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與自身的幸福感來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這門學科的信心與興趣。然而,我們不禁深問: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否堅守住了這個最基本的育人底線?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有愛嗎?有真愛嗎?有至真至愛嗎?我們對每一名學生總有至真至愛嗎?從沒有愛到有愛,從有愛到有真愛,從有真愛到有至真至愛,這對于我國中小學教師來說,應是無條件去追求和實現(xiàn)的境界!當然,這可能要經(jīng)歷一段長長的歷程!
課程內容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是系統(tǒng)化和有價值的經(jīng)驗,蘊含著人類知識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理想、信念、思想、情感、方法和智慧,對學生的生命成長具有多維且深刻的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課程內容背后的文化價值,將人類優(yōu)秀文化嵌入學生的精神世界,給學生以高尚深厚的文化教養(yǎng),從而把學生主體的精神空間塑造得更加廣闊、高遠、深厚而靈慧,并借此主動參與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課程的文化精神是育人的根本滋養(yǎng),教師若不深入挖掘并呈現(xiàn)給學生深刻而精致的課程文化,不對學生現(xiàn)身說法地表達自己對所教學科的熱愛以至癡迷,課堂育人將成為一句空談。
2.教學基本規(guī)律與學習活動機制要遵循本真性
課堂教學是“以學定教”與“以教導學”的動態(tài)統(tǒng)一,意味著“教”與“學”總是彼此呼應、相輔相成的。當學生的“學”(思維、情感、態(tài)度等)處于弱化或遇到困境時,教師就必須對學生的學習給予適切的“教”(啟發(fā)、激勵、引導、講授等);伴隨教師“教”的強化,學生的“學”也逐漸得到強化;此時,教師的“教”就要適時地逐漸弱化下來,從而使學生的“學”得到更好的強化。這才符合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反之,如果教師忽略或無視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或者學生的學習沒有得到教師“教”的回應,那么“教”與“學”就是缺位或錯位的,這也就不是本真的教學。
學習是一個“學”而后“習”的完整邏輯過程。“學”是一種獲得知識和經(jīng)驗的“覺悟行為”,表現(xiàn)為個體通過對學習對象的感知達成理解和內化。“習”是一種獲得知識和經(jīng)驗的“實踐行為”,表現(xiàn)為個體通過對內化知識的鞏固達成強化和遷移。為此,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學習邏輯,對課程內容進行與之呼應的教學設計和組織調控,確保學生基于課程文本和教師調控實現(xiàn)科學的認知,從而使課程內容被學生所理解并創(chuàng)生新的文化。反之,如果學生學習的邏輯與課程內容的內在邏輯不相符,那么,學生的學習也就不是科學而有意義的學習。
3.課程育人目標與學生學習過程要強化豐厚性
立德樹人是課程育人目標的根本遵循。僅僅關注學會知識和提高分數(shù)的課程目標,顯然與立德樹人的任務要求相悖,卻仍是目前諸多課堂教學的主導目標。這樣的課程目標并不能實質性地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卻因過分強調訓練和強化,最終導致課堂教學的單薄、乏味、拘謹和軟弱。如此,課堂教學內容的育人價值怎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過程怎能徹底展開?教師的教學調控怎能從容打開?師生的智慧情感怎能盡情釋放?這將造成對課堂教學育人文化的格局性傷害!
充滿育人價值的課堂往往是通過創(chuàng)設一個個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富于啟發(fā)和挑戰(zhàn)的,內涵豐富的“高層次”問題,再讓學生經(jīng)歷一個個深刻而完整的問題解決歷程,如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不輕易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明確路徑,讓學生置身于解決問題的困境中,避免過早地告訴學生答案,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嘗試犯錯誤等。相反,如果教師只是設置一些簡單的“記憶性”問題,或者只是通過類似一問一答式的教學處理,把教學內容直接傳輸給學生,可以想見身處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獲和體驗。沒有育人目標和學習過程的豐厚性,課程的育人目標又怎能完美達成?
4.教學結構設計與教學策略選擇要追求靈動性
課堂教學結構是指課堂教學各要素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學活動的組織進程。毫不夸張地說,課堂教學結構對課程育人目標的實現(xiàn)幾乎有著決定性影響。
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課堂教學采取固化的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小組合作,互動交流;匯報展示,總結點評;鞏固強化,應用拓展。顯然,這是以“教學策略”為主體搭建的教學結構。這樣的教學結構意味著無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什么樣的學生,教學都將按照統(tǒng)一的模式與流程進行。至于課程內容如何安置和演繹,在這個模式中并沒有體現(xiàn)。事實上,對于具體的一節(jié)課來說,即使課程內容相同,由于學生的學情不同、教師的教學觀不同,教學策略(包括讓學生選擇的學習方式)也會不同。因此,整節(jié)課所呈現(xiàn)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及其組織進程必將不同,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將不同。這就意味著,以“教學策略”為主體搭建的教學結構必將難以實現(xiàn)課程的育人目標。
課程內容應是架構教學結構的主體要素和先決條件。課堂教學首先要架構“以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此基礎上選擇和確定彼此呼應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依托課程內容架構的教學結構所開展的教學是靈動的——課程內容的組織是靈動的,教學策略的選擇也是靈動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深入追問課程內容的核心本質和知識結構究竟是什么,學生學習這一課程內容究竟需要哪種學習結構。在明確這一問題的基礎上,再構建課堂教學結構。教學結構是由一個個問題有邏輯地構成的,而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根據(jù)具體的問題以及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具體情境,切實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這一過程,也正是“問題展開過程”與“學生學習過程”彼此呼應的過程,是“以學定教”與“以教導學”相輔相成的過程。
“育人為本”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理念,就是力圖使課程的文化價值、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三位一體協(xié)調作用,切實保證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的育人功能以及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動能得以實現(xiàn),并真正讓課堂教學回歸其原本意義,遵循其基本規(guī)律,弘揚其根本宗旨。無疑,“育人為本”更能啟發(fā)教師完整地把握課堂教學的原本意義,更能規(guī)范教師自覺地遵循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更能引導教師堅定地踐行課堂教學的根本宗旨。
課堂育人——正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一份文化期待!
叢書主編 李鐵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教育學博士。
楊九詮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主編,編審,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主編 蔡明
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江蘇省名教師、《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委員、蘇州市初中語文名師發(fā)展共同體總領銜人、蘇派作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倡導與踐行生態(tài)教育,主張教育即生態(tài)、語文即成長、課堂即生態(tài)場,指導教師在課研、科研、群研、跨研中豐盈個體、強大群體、發(fā)展教育,先后有十多名生態(tài)教育團隊成員成長為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指導學生在自學、互學、樂學、深學中立言立志、求真尚美臻善、爭做理性生態(tài)人;出版《蔡明講語文》《向著生態(tài)美麗那方》等圖書二十余本,生態(tài)語文、開放型作文教學研究等項目獲基礎教育成果國家二等獎、省特等獎和省教科研成果二等獎。
目 錄
第一部分.“課程性質”解讀 / 1
01.如何理解語文綜合性與實踐性統(tǒng)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課程性質? / 3
02.如何引導學生體認和傳承“三大文化”,彰顯語文課程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育人導向? / 12
第二部分.“課程理念”解讀 / 20
03.如何理解“素養(yǎng)型課程目標體系”并以之指導教學實踐? / 22
04.如何打造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的課堂樣態(tài),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 30
第三部分.“課程目標”解讀 / 37
05.如何正確把握核心素養(yǎng)四個方面的關系? / 40
06.語文課程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 48
07.如何把握核心素養(yǎng)、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三者的關系? / 54
08.如何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和正確“三觀”的過程中充分體現(xiàn)“語文味”? / 61
09.如何開展“識字與寫字”語文實踐活動?(以書法教育為例) / 69
10.如何開展“閱讀與鑒賞”語文實踐活動?(以多種材料和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為例) / 74
11.如何開展“表達與交流”語文實踐活動?(以做實做好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和抓住事物特征等寫作奠基工程為例) / 80
12.如何開展“梳理與探究”語文實踐活動?(以引導學生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和表達學習成果為例) / 87
第四部分.“課程內容”解讀 / 98
13.如何在突出“三大文化”主題的同時兼顧其他主題? / 100
14.如何厘清學習任務群、學習主題、語文實踐活動的關系? / 104
15.如何在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中確定學習主題? / 112
16.如何在語言運用實踐中實施“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 / 119
17.如何引入多種媒介實施“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 / 125
18.如何通過“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形成豐富的情感體驗,并能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創(chuàng)意表達? / 130
19.如何通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客觀、全面、冷靜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 134
20.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 / 140
21.如何發(fā)揮跨學科學習實踐活動的整體育人優(yōu)勢? / 147
第五部分.“學業(yè)質量”解讀 / 153
22.如何全面理解語文課程學業(yè)質量標準,并以之為依據(j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 155
23.如何培養(yǎng)學生形成探究漢字規(guī)律的意識,養(yǎng)成積累詞句、段落的習慣,健康、規(guī)范且富有個性地選擇和使用語言? / 159
24.如何引導學生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 165
25.如何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 170
26.如何引導學生在文學體驗活動中提煉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用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 177
27.如何基于跨學科學習的學業(yè)質量標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意策劃、活動參與和成果表達的能力? / 182
第六部分.“課程實施”解讀 / 188
28.如何實現(xiàn)教學的連續(xù)性和進階性? / 191
29.如何創(chuàng)設真實、適切且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 196
30.如何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 / 205
31.如何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 / 212
32.如何設計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作業(yè)? / 218
33.如何開展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的階段性評價? / 227
34.如何從日常生活、文學體驗、跨學科學習的角度科學設置命題情境? / 237
后.記 / 247
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
《課標2022》提出:
“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jù)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理論闡釋
整本書是相對于單篇文章而言的,從形式上看,整本書或是一本長篇小說,或是一本詩歌、散文匯編,或是一本科普、紀實作品等。整本書閱讀有助于積累閱讀經(jīng)驗,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教師要根據(jù)閱讀目的和學生興趣,選擇圖書和適宜的版本,并與學生一起制訂閱讀計劃。整本書閱讀方法多樣,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批注、設問及瀏覽、略讀、精讀等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整本書閱讀活動形式豐富,可借助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jié)、繪制思維導圖、撰寫讀后感等方式,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和閱讀經(jīng)驗。
整本書導讀課可分為“讀前導”和“讀后導”兩種類型!白x前導”指在學生未讀整本書之前,教師給學生進行的閱讀指導課,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整本書的內容,激發(fā)閱讀興趣!白x后導”指在學生閱讀整本書之后,教師給學生進行的閱讀指導課。由于學生已大致了解全書內容,因此“讀后導”重在引導學生對全書內容進行梳理,對書的獨特價值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實現(xiàn)深度閱讀。
那么,應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群?
1..目標素養(yǎng)化
整本書閱讀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發(fā)展良好的閱讀素養(yǎng)。學生每天能利用一定時間,主動完成師生共同制訂的閱讀任務;能在閱讀時用一些符號標出重要詞語、優(yōu)美語句和疑難處,簡要地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能根據(jù)作品內容梳理故事情節(jié),繪制思維導圖,自覺思考作品的主題、形象、情感、態(tài)度等,撰寫讀后感,對作品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自己的判斷;能通過整本書閱讀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2..內容專題化
整本書閱讀需要整體認知書的內容、形象、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是一個知識統(tǒng)整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繪制知識樹、概念圖、思維導圖、表格等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整理,形成整體認知,在此基礎上進行專題探究。每本書都承載著“這一本”的獨特價值,綜合地體現(xiàn)在作品內容、人物形象、作品主題、敘事角度、藝術手法、語言特點等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聚焦“這一本”的獨特價值,開展專題探究,走向整本書深處,實現(xiàn)思維進階發(fā)展和閱讀成果輸出。
3..過程活動化
整本書閱讀不是刷題,而應是學生體驗、感悟的過程。閱讀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在活動中去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chuàng)造,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多組織分享會、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jié)等活動,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撰寫讀后感等,鼓勵學生分享閱讀心得,以逐步提高學生的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
4..評價過程化
整本書閱讀的評價不能只關注結果,而要考察學生閱讀的全過程,要以學生的閱讀態(tài)度、閱讀方法、閱讀筆記、閱讀習慣及其參與閱讀活動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和其對內容的理解等為依據(jù)進行評價。教師要編制評價量表,引導學生從閱讀方法、閱讀習慣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和改進。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