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從茶園到茶杯,茶的風味,泡茶有方法,茶與咖啡,茶的藝術、美學與風俗,茶的世界地圖,時尚新茶飲在家做”等七章,具體介紹了廣大讀者最為關注的熱點主題以及經常碰到的各種茶知識疑惑,文字簡練、表達生動,讓讀者真正“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中國的4大茶區(qū)
如今國內茶葉的產區(qū)主要分布在溫暖濕潤的南方,以及部分北方省份,按地形和氣候特征可以分為江南茶區(qū)、江北茶區(qū)、華南茶區(qū)、西南茶區(qū),每個區(qū)域都高山迭起、茶園密布,同時又各有特色。
江北茶區(qū)——我國北的茶區(qū)
以產綠茶為主,包括山東、河南、陜西、甘肅等省份的南部地區(qū),北至山東的日照、嶗山一帶。再往北則氣候寒冷,不適宜茶樹生長了。
名茶舉例
山東:日照綠茶、嶗山綠茶
河南:信陽毛尖
陜西:涇渭茯茶、紫陽富硒茶
甘肅:隴南綠茶
西南茶區(qū)——我國古老的茶區(qū)
主要包括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省區(qū)。其中云貴高原的古樹茶資源豐富,是茶樹的發(fā)源地,以出產綠茶、紅茶、普洱茶為主。
名茶舉例
云南:普洱茶、滇紅
四川:川紅工夫、蒙頂黃芽、
雅安藏茶
貴州:都勻毛尖、湄潭翠芽
重慶:重慶沱茶
:林芝春綠
江南茶區(qū)——我國茶葉的主產區(qū)
此區(qū)域四季分明、河道縱橫,無過度寒冷氣候,密集分布著國內出名的茶品種,以綠茶、黑茶、紅茶為主,名茶品種多,主要包括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
浙江:西湖龍井、安吉白茶、九曲紅梅
江蘇: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
安徽: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門紅茶
江西:廬山云霧、狗牯腦茶
湖南:安化黑茶、君山銀針
湖北:恩施玉露、老青磚
華南茶區(qū)——產出的茶類多樣的茶區(qū)
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臺灣地區(qū)等省份,大部分區(qū)域氣候溫暖濕潤,極適合茶樹生長,盛產優(yōu)質烏龍茶、白茶、紅茶、花茶等茶品種。
名茶舉例
福建:正山小種、武夷巖茶、鐵觀音、福鼎白茶
廣東:鳳凰單叢、英德紅茶
廣西:梧州六堡茶
海南:白沙綠茶
臺灣地區(qū):凍頂烏龍、阿里山烏龍、東方美人茶
制茶流程與茶葉分類
目前茶學界將茶葉分為六大類: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它們彼此的差異本質上是發(fā)酵度的差異,下面就來看看六大茶類的基本制作流程吧!
茶葉采摘之后,在茶葉加工廠按照一定的流程制作成各種品類的茶,其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人們?yōu)榱双@得一口好喝的味道,在千百年歷史中積累而來。即使是相同的鮮葉,也會因不同的加工工藝,終表現出差異很大的形狀、香氣與滋味。
綠茶
茶葉鮮葉中的酶是茶葉發(fā)酵的催化劑,如果想要保持茶葉鮮綠,需要盡早終止發(fā)酵,即去除茶葉中的酶。基于經驗,人們學會了利用熱力破壞酶活性,保留茶葉中的茶多酚、葉綠素等,形成清湯綠葉、苦后回甘的特點。此外,熱力還能去除葉片中的青臭味,激發(fā)香氣,這些就是綠茶制作的原理。
制作流程:① 熱力殺青② 揉捻成形③ 干燥④ 綠茶(初制)
殺青一般用鍋炒或蒸汽的方式,破壞茶葉中酶的活性,使其終止發(fā)酵,將茶葉品質固定下來。同時茶葉受熱變軟,之后會更好成形。揉捻是在茶葉上施加力量,可以形成各種想要的形狀;此外還能將部分細胞揉破,讓茶葉更易出味。
干燥可以用熱風烘干、鍋中炒干、日光曬干等方式,終含水量降到7% 以下,形成干燥的、易于保存的干茶。
烏龍茶
人們發(fā)現鮮葉采摘回來時,一路的顛簸晃動,使茶葉出現了更濃郁的香味。經過反復試驗,在熱力殺青之前先將茶葉反復搖動、靜置發(fā)酵,產生了奇妙的花果香,這就是烏龍茶的工藝原理。目前在搖動、靜置發(fā)酵,乃至之后的烘焙等步驟中,制茶師傅可以靈活調節(jié)力度、時間、溫度等各種參數,風味類型可以千變萬化。
制作流程:①萎凋失水②做青③熱力殺青④揉捻成形⑤干燥⑥烏龍茶(初制)
用日光稍微曬一曬,茶葉輕度失水,內部發(fā)生一些激發(fā)香味的反應,這種方法在其他茶類中也很常見。
搖動幾十秒使茶葉邊緣受損,靜置至少1 小時發(fā)酵,這兩步反復多次,稱為“做青”。做青過程中,葉片內部在酶的參與下發(fā)生各種反應,水分重新分布,青草味消退,芳香味產生。葉片上還有顏色變化,常見“綠葉紅鑲邊”的現象。
做青之后,烏龍茶便有了風味基礎,后續(xù)步驟和綠茶相似,即用殺青工藝終止發(fā)酵,將品質固定下來。
黃茶
偶然的工藝失誤,也會產生新的茶類,黃茶初就是人們在制作綠茶時,半途擱置太久,茶葉發(fā)黃所致。這個過程中不需要氧氣(或只需要少量氧氣),從而產生了一些綠茶原本沒有的色香味,這就是黃茶的工藝原理。
制作流程:①熱力殺青② 悶黃③ 揉捻成形④ 干燥⑤ 黃茶(初制)
黃茶的特點主要是悶黃工序帶來,悶黃就是用濕布或食品級的紙將茶葉覆蓋,隔絕氧氣,讓茶在
濕熱的條件下進行發(fā)酵。此環(huán)節(jié)可以和殺青交替進行多次,也可以在揉捻成形或適當干燥之后進行。
黑茶
時間往往會帶來新風味的靈感。邊疆少數民族因為飲食油膩,瓜果蔬菜較少,所以常用本地強健的馬匹向中原換取茶葉,以茶易馬的茶馬古道由此而來。當時換取的還是綠茶,由于山高路遠,日曬雨淋,綠茶發(fā)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顏色變深,滋味變得醇厚,還有陳香,這便是黑茶工藝的雛形。
制作流程:①熱力殺青② 揉捻成形③ 初步干燥④ 渥堆發(fā)酵⑤ 干燥⑥ 黑茶(初制)
黑茶的渥堆發(fā)酵是品質形成的關鍵,茶葉堆放成一定高度后(通常為60 ~100cm),在一定的溫濕度下會產生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代謝與茶葉的氧化共同形成一種深度的發(fā)酵。在此過程中茶葉顏色開始發(fā)紅發(fā)黑,并煥發(fā)陳香。
紅茶
紅茶的做法并非源自綠茶,而是偶然發(fā)現的一種新的制茶方式。人們發(fā)現茶葉不經過炒制,直接進行氧化發(fā)酵,茶葉就會由綠變黃,再變紅,烘干或焙干后形成紅湯紅葉、口感溫和甜潤的特點,這就是紅茶的工藝原理。這個過程茶多酚被氧化成很多產物,刺激性小,包容性大,成為許多調飲茶的茶底。
制作流程:①萎凋失水② 揉捻成形③ 氧化發(fā)酵④ 干燥⑤ 紅茶(初制)
前期通過攤晾或鼓風的方式,讓茶葉在數個小時里失去一些水分,這個過程會提高茶葉的酶活性,顯現茶香,為后續(xù)的發(fā)酵做物質積累。之后的揉捻會稍重,讓細胞破損率達到80%~90%,以便充分發(fā)酵。
與黑茶的渥堆發(fā)酵不同,紅茶的發(fā)酵不需要微生物的參與。茶葉在發(fā)酵的竹筐中與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反應,葉色逐漸變紅,品質熟化,花香、果香顯現。
白茶
白茶的制作在工序上算是所有茶類中簡單的,它的關鍵在于掌握前期茶葉失水的節(jié)奏和程度,傳統的是靠日曬來調節(jié),這可能是人們早處理茶葉的方法了。
制作流程:① 萎凋失水② 干燥③ 白茶
白茶與烏龍茶、紅茶的萎凋原理類似,但做法不同。白茶的傳統做法是將茶葉攤在竹篩上,在日光下曬一段時間,積累許多白茶的特有風味。待鮮葉失去七八成水分后,再慢慢烘干。
茶的健康秘密
健康是人們喝茶層的需求,在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這條演變路徑后,茶成為生活中不可忽視、中國家庭的健康飲品。
茶中主要的有益物質
茶多酚(占茶葉干重的18%~36%)
茶多酚是30 多種酚類物質的混合,也是茶中含量的成分,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防止正常細胞和組織的損壞,減緩衰老,抗菌的效果也很明顯。同時,茶多酚對茶湯的濃厚度、苦澀感、回甘等影響顯著。
生物堿(占茶葉干重的3%~5%)
茶葉中的生物堿大部分為咖啡因及少量的茶葉堿、可可堿,有明顯的提神、消除疲勞作用,還可增強心臟搏動能力和尿液排出能力。
茶氨酸(占茶葉干重的1%~2%)
茶中的氨基酸有50% 是茶氨酸,它是一種神經舒緩劑,可以使人平靜,同時減緩咖啡因的作用,使人不會過度興奮。在滋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