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叫“留守兒童”,他們只能從電話里感受父母的愛,卻不敢奢望,自己的孤獨與無奈有誰能懂。你,看得到他們的叛逆,看不到他們的心,因為他們從未說出:愛我,請理解我……
這是中國部留守兒童書信集訪談錄,16 個留守兒童的心聲,全國6000 萬留守兒童的縮影。藍信封書信集項目組與留守兒童之間保持5 年的信件記錄,歷時3年深度尋訪調(diào)查,將孩子們的成長歷程忠實還原,揭露種種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終于著成——《愛我,請理解我——中國留守兒童書信訪談錄》。
★我們閱讀這些信,不應(yīng)該只是簡單地閱讀,更應(yīng)該伸手去為這些孩子創(chuàng)造多一點與家人連接的機會?赡艿脑挘屛覀?nèi)椭麄儗崿F(xiàn)有家人陪伴的期待。——袁岳
★孩子信件中的語言是那么簡單、樸實,還經(jīng)常會有錯別字和詞不達意的情況,但這一切都擋不住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真實的情感。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信封大使
★說實話,我是含著淚讀完這本書的,透過留守孩子的信件,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顆柔軟而堅強的心,我會把這本書拿給我的孩子閱讀,愿這些真實的故事能成為孩子們前行的力量!—— 一位孩子的母親
★他們的爸爸媽媽在為社會的發(fā)展揮灑著汗水,可是離開了爸爸媽媽的他們卻變?yōu)榱恕傲羰貎和,他們失去了依靠,他們的童年比起許多同齡人,缺少了太多的父愛與母愛。在我們生活無憂無慮的時候,竟然還有那么多的孩子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讀者
★他們的衣服是那般的樸素,他們的眼睛又是那樣的閃亮,閃亮中透著無盡的天真與可愛!{信封大使
改革開放30 年以來,“農(nóng)民工”作為一個時代的特殊符號,在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我國農(nóng)民工總數(shù)已經(jīng)達到了2.6億。他們懷著改善生活水平這一愿景,背井離鄉(xiāng),用汗水維持著國家經(jīng)濟體的正常運轉(zhuǎn)。然而,對于不懂得 GDP 含義的他們來說,比起辛苦勞作更為折磨的是骨肉分離:由于生活成本、戶籍政策、教育資源、醫(yī)療保障等各方面的原因,絕大多數(shù)農(nóng)民工都被迫選擇將孩子留在老家農(nóng)村,由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照顧。這些留在老家沒有父母陪伴而獨自生活成長的孩子,形成一個新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在這個冰冷詞匯下,是6100 萬溫暖、雀躍的生命。在中國未成年人群體中,每五個孩子,就有一個是缺乏父母陪伴和關(guān)愛的留守兒童。
作為只比這些留守兒童大不了幾歲的大學生,作為“幸運地”在父母陪伴中長大的我們,被這些孩子生活中的希望與絕望所深深震撼。他們與其他孩子一樣充滿年輕的天真與活力,同樣擁有屬于孩子的憧憬和夢想。然而,他們的生活卻與其他同齡人有著云泥之差:物質(zhì)方面,他們承受著惡劣的教育條件和貧窮的家庭情況,很多孩子需要承擔農(nóng)活和暑期工作;精神方面,他們沒有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在生活、學習、感情等各種困難中舉步維艱。挫折、困惑、迷惘、絕望、傷痛,以無力抗拒的力量涌向這些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就這樣被迫承擔了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變革帶來的代價,成為“人造孤兒”。他們的痛楚,是所謂“人口紅利”中從未被記入的昂貴成本。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自己親身的行動,用自己的真心和感情,去敲開他們的心靈,去了解他們的困境。因為我們深深地意識到,對于他們來說,也許精神方面的支持比物質(zhì)方面的幫助更加重要。于是,在過去的六年里,我們注與湖南、廣東兩省三千余名就讀初一的留守兒童結(jié)為對子,互通書信,通過流淌的文字送去細膩的關(guān)愛和幫助,同時收獲著珍貴的友誼和心靈的震撼。在活動過程中,留守兒童對傾訴的渴望,和大學生志愿者的云集響應(yīng),讓我們感到身上的責任,也讓我們意識到學生力量的有限。所以我們強烈地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我們的感受,加入到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的行列中。然而,幫助的前提是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tài),理解他們真正的內(nèi)心需求。隨著對留守孩子們生活、思想、情感各方面了解的加深,我們越發(fā)地認識到社會上現(xiàn)有的對留守兒童認識的片面性和性。學術(shù)專著注重群體特點和統(tǒng)計分析,卻忽略了對個體的了解,也不易于普通人的傳播理解;媒體渲染強調(diào)了很多個體事件,卻忽略了埋藏在許多個體中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因而,我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眼睛和親身感受,為留守兒童問題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把一個個鮮活的留守兒童展現(xiàn)給社會,呼喚社會的關(guān)注、理解和幫助。
留守孩子們和大學生哥哥姐姐們往來的信件,一方面是孩子們生活成長和心理狀況為真實的記錄,另一方面,也是記錄這個時代和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寶貴資料。然而,真相在這些信件中隱藏之深,使得我們僅僅通過信件,只知事實,卻無法探究原因。于是,我們開啟了一次又一次的實地多方訪談和通話,小心翼翼地試圖還原孩子們的成長歷程。兩年的溝通交流和分析思考,終于匯成您面前這本書。我們也由衷希望《愛我,請理解我——中國留守兒童書信訪談錄》能夠成為一扇窗,使大家乃至整個社會看到這些留守孩子的痛苦、掙扎、夢想與堅持。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喚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關(guān)注,喚起齊心協(xié)力的社會援助,幫助這群孩子健康成長,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但愿他們所承受的不公平的痛楚,不至成為時代前行中留下的民族傷痛。
這本書能夠面世,不僅僅是因為我們這群大學生一直堅持的公益夢想,更是因為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其中,我們要特別感謝中山大學校團委多年以來持續(xù)的全力支持,廖冰兄基金會的積極推動,和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的鼎力協(xié)助。
感謝你們—每個讀者。感謝你們的關(guān)注和支持。是你們,讓他們觸動人心而又感人淚下的故事不再埋沒于塵土;是你們,讓他們無人知曉而又震撼人心的心聲得以傳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請接受我們的鞠躬和感謝!
藍信封書信集項目組
2014 年12月
藍信封書信集項目組編寫成員
主編:陳雨新童頂
編委:馮亞臣劉丹丹陶佳瑋
共同參與本書撰稿的,是來自不同專業(yè)的五個研究生和本科生,他們均服務(wù)于“藍信封留守兒童關(guān)愛中心”。自2008年以來,兩千五百余名農(nóng)村留守兒童與“藍信封大使”(大學生通信志愿者)長期通信,傾訴自己作為“人造孤兒”無人理解的孤獨和辛酸……作者經(jīng)過歷時三年的深度尋訪調(diào)查,將孩子們的成長歷程忠實還原,揭露種種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
他們將一顆真心和多年來的業(yè)余時間都托付給了這群留守兒童,亦為孩子們的痛苦和堅持所深深打動。他們希望將真實生動的留守兒童故事,講給所有關(guān)心中國未來的人們……
家人,傷我透 ——小嘉,17 歲,高二
我是很丑的女孩子 ——慧娟,14 歲,初二
我其實內(nèi)心痛苦 ——佳明,17 歲,高一
多想有個人照顧我 ——小宇,16 歲,初三
困城 ——阿芝,17 歲
愛笑的青春 ——悅悅,17 歲,高二
我有一個愿望 ——軍軍,14 歲,初二
我卻是有心人 ——林兒,17 歲,高一
我想發(fā)明一種超能力鎧甲 ——小志,15 歲,初二
向陽花 ——小葵,13 歲,初二
對不起,我是壞小孩 ——小燕,17 歲,技校二年級
木屋里的花季 ——艾兒,17 歲,初三
什么都有,卻沒有愛 ——曼妮,15 歲,初三
重于泰山的石頭 ——翔龍,17 歲,高一
我要給父母好的生活 ——玲玲,16 歲,初三
特別篇 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