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院精品文叢·恰同學芳華:明天的預感》分為風骨篇、藝海篇、求真篇、文心篇四輯,收錄的散文作品包括:我的奧運、全世界的奧運、齊河的三個人、雪之國、漓江春早、惜別三峽、倫敦眼中的天津、我的松啊察里烏拉、尋找北京的秋天、父親的“檢查”、母親的海、方方秋色中的一片落葉、彈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
魯院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忙碌著。作為魯院一名工作人員,我曾經(jīng)在自己的博客里寫道:學員們“來了,去了;去了,來了,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撥又一撥。時光像沙漏一樣,我的年華在他們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過如此存在的意義,有時也發(fā)出質疑。但最終明白,我屬于他們。他們充實了我的生活,豐富了我的生命體驗,拓展了我的價值疆域。我把心交給他們,愿意把靈魂敞露在他們面前。他們的呼吸牽動著我的心率,他們對你寄予期望,你同時也把期望寄予他們。他們會讓你感到驚喜、驕傲,當然你也不能讓他們失望。這樣想后,即刻釋然,不再為個人計劃中的某些事情在他們身上延宕或者放棄懊喪。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報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裝進了他們的禮物,是從別處不可能得到的禮物,那就是師生的感情。每當他們即將離去,每當與離去的他們重逢的時候,來自于他們的那份滾燙的對母校和老師的感念之情,讓這個世界都變得溫暖了!薄拔抑牢也粚儆谒麄。他們屬于藍天,屬于大海,他們將馳騁于無邊的草原和廣袤的山川大地,他們屬于未來。我呢,仍將像枚陀螺一樣,在一個固定的點上兜圈子。還有生命的規(guī)律,大路在他們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盡頭,因為他們年輕;而我,已經(jīng)看清了前面的景觀,因為我不再年輕。我只能陪伴他們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們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為他們祝福,我的祝福直達永遠!
這里寫的是我的真實感情,也是我對自己的交代。
我們是以個體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崗位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學員眼里,我們有一個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魯院”,我們出現(xiàn)在學員面前,代表的是魯院的形象,同時,我們還是一條紐帶,一座橋梁,聯(lián)系著學員與黨和政府。魯院工作無小事,高研班工作無小事,任何一個培訓班的工作都無小事,從教學,到管理,到服務,從院長、老師,到做飯的大師傅、打掃房間的服務員,是一個整體結構上的鏈條,這個鏈條正常出色運轉,學員不光會給我們打高分,還會感恩黨和政府,相反,哪個環(huán)節(jié)出問題,不光會影響到學員對魯院的看法,進而會影響到對黨和政府的看法。我們舉辦的“80后”作家班、網(wǎng)絡作家班、少數(shù)民族作家班,都印證了這一點。
每一屆高研班,每一個培訓班,我們都精心設計安排課程,認真組織實施教學計劃,我們已經(jīng)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學體系,但我常常在問這樣一個問題,魯院教學靈魂性的東西是什么?學員們的期待與我們的給予能否統(tǒng)一?我們將把他們送上一條什么樣的路子?客觀講,學員們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識和信息,學習方法和技巧,在這些方面,我們基本上滿足了學員的要求,但這不是我們教學的全部,更不是我們教學的靈魂,靈魂性的工作是豐富和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夯實作為一個作家的基本建設,這就是人格建設,是為何寫、為誰寫、寫什么、怎樣寫的核心價值理念。這個工作必須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以及管理與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當然,不是生硬地灌輸,而要以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來進行。比如我們安排的國情與時政課程,請有關領導和各方面專家來校講授,不是高臺教化,而是客觀介紹情況,交流認識和看法,學員們很容易接受,他們過去習慣站在本地區(qū)、本民族立場,站在個人立場看待問題,現(xiàn)在卻能站在全局,站在黨和政府的立場來理解我們的國情、我們國家的大政方針。我們的大文化課和文學課,通過對文化視野的拓展,對文學藝術普遍性規(guī)律和主流經(jīng)典作品意義的分析介紹,讓學員們自然建立價值評判標準,自覺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學。要引導學員走正經(jīng)路,做正派人,寫正道作品;面對文學事業(yè),要有大視野、大胸懷、大境界、最好還有大手筆;起碼要建立起四個基本意識:大眾意識、祖國意識、使命意識、經(jīng)典意識。——這是我們應該給予學員的最主要的東西。如果只傳遞給學員知識和信息,只教會他們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養(yǎng)出寫手,而培養(yǎng)不出偉大的作家。
魯院歷史上出現(xiàn)三個輝煌時期:20世紀50年代前半期、20世紀80年代、21世紀高研班,也就是現(xiàn)在。2007年底,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欄目拍攝“魯七”片子時,很多人認為魯院的輝煌已經(jīng)到了頂點,覺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難辦了,可是一直到今天,這種非常好的勢頭還在延續(xù)著。我認為我們還可以再創(chuàng)輝煌。“傳承、創(chuàng)造、擔當、超越”,魯院的校訓,應該是激勵我們每位學員不斷前行的動力,也應該成為不斷激勵魯院每位工作人員不斷前行的動力。
欣聞以魯二期為重點出版魯院“恰同學芳華”叢書,這是件好事,這套叢書除集結了魯二期學員的作品外,也涵蓋了一些其他班級學員,可一窺概貌。這個班的學員們大多都是從事編輯工作的,學員們也都比較成熟,許多學員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聯(lián)作協(xié)系統(tǒng)的領導崗位,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也頗豐。在他們班進院十周年、魯院二十期之際,出版這套叢書是件很有意義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賀,并將曾總結魯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為序。
。ㄗ髡呦掉斞肝膶W院原常務副院長)
王童,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魯迅文學院第二期主編班。曾在《戲劇電影報》《信報》任主編助理、主任記者、社長助理及評論版主編,現(xiàn)為《北京文學》月刊社社長助理兼文學編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會員。發(fā)表的中短篇小說頗為獨特。其中中篇小說《美國隱形眼鏡》獲2001年中國小說學會文學排行榜中篇第七名,并收入當年的作品集中。中篇小說《韁繩下的云和!繁辉u論家列為2004年最具閱讀價值小說,并收入上海社科院當年出版的作品集中。散文《雨中的女人》獲第二屆冰心散文獎,評論《從北京文學的發(fā)展探索文學期刊的出路》獲第二屆北京市文聯(lián)理論創(chuàng)作三等獎。還有一些攝影作品散見于《中國攝影家》《人民日報》等各報刊,攝影作品《異化的人》入選日本中國寫真文化交流協(xié)會展赴日展出,并收入在該影冊。出版有《好萊塢探秘》《天上的中軸線》《把耶穌逗笑的日子》《視窗你我他》等小說散文專訪攝影集等。
第一輯 風骨篇
我的奧運、全世界的奧運
齊河的三個人
雪之國
漓江春早
惜別三峽
倫敦眼中的天津
我的松啊察里烏拉
尋找北京的秋天
父親的“檢查”
母親的海
第二輯 藝海篇
方方秋色中的一片落葉
彈指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
電影不應有的缺失
《走向共和》中的歷史錯位
英雄的懺悔
《趙氏孤兒》中的陳凱歌影子
不著調的諜戰(zhàn)片旋律
“間諜”劇密集播放要告訴人們什么
從“神七”聯(lián)想到《馴火記》
張藝謀終于回歸了
聲音中的畢克
《列寧格勒交響曲》中的雜音
第三輯 求真篇
有感于斯大林是科學院院士
錢學森的感召
明天的預感
名人的后裔
“三國”陰謀文化鑄就的歷史悲劇
文化并不在繁體字里
繁簡體字應和平共處
中國的航天人要更富有想象力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上下五千年
穿上“國學”襯衣的教科書
日本至今仍是被占領軍占領的國家
公交卡與中國的百姓素質
撲面而來的電影大片
失去地心引力的中國足球
第四輯 文心篇
探索文學期刊的出路
詩化情感的沉淀
偷窺中的異化
尋覓老舍的蹤跡
秀筆砌出的閣樓
向鐵凝的作品致敬
葉廣芩小說中的貴族落沒氣息
值得咀嚼的味道
尋找丟失的靈魂
劉燕燕的“另類小說”
2002:解讀賈平凹
點點滴滴的凡人小事
沒有結局的文本
生存的無奈
她填補了文學史上的一段空白
執(zhí)迷不悟人的《執(zhí)迷不悟》
韓寒只是一個符號
王蒙若獲了諾貝爾獎我一點都不奇怪
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不尋常的徐坤
呼叫王小波
小人物的史詩
發(fā)現(xiàn)郭艷
獨特的人生視點
春風不度幸福夜
好一朵《茉莉花》
一本有音樂歷史價值的書
《這邊風景》讓王蒙“返老還童”
聽莫言朗讀《生死疲勞》片斷
文學的眼睛
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