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延續(xù)前兩輯的創(chuàng)辦宗旨與定位,遴選9篇由海內外學者撰寫的翻譯研究論文與評論,并分為四大部分,即中國翻譯史研究專欄、文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翻譯實踐探索與書評·隨筆,所論內容涵蓋古今中外,既有翻譯歷史鉤沉(如漢學家梅歐金撰寫的《十八世紀北京的傳教士翻譯活動》),又有翻譯理論與應用(如強曉的《海外〈論語〉英譯文學闡釋譯本之語體特征探討》、許景城的《商務印書館館歌〈千丈之松〉英譯解析》);既有古代中國文化對歐洲文藝創(chuàng)作的影響(如海岸的《時光如酒香,拂過繆斯的鼻尖》),又有古代與當代文化和文本的縱橫比較研究(如徐克偉的《日本江戶蘭學翻譯中的漢文與漢學》、陳丹丹的《張愛玲、布萊希特、魯迅論中國戲曲》);既有氣勢恢宏的國際視野,又有精深微妙的獨到解析,談譯之間,譜寫出一部別具匠心的協(xié)奏曲。
在復旦,翻譯與前衛(wèi)詩學2.0版交匯。21世紀各色文學思潮興起,急需我們在更深層結構上大力多方推動本土與域外、創(chuàng)作與理論的諸語言間雙向或多向的交流,《復旦談譯錄》為此提供了一個高端的跨語言服務平臺。它著眼于華文語境探索而兼蓄其他。特別是當今日偽包容性和空洞的多樣性膚淺地合流,使人們時常不知所以時,《復旦談譯錄》內中觀點爭鳴的創(chuàng)造性和跨學科性昭顯了翻譯,尤其是作為一門本身具有高度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何以在今天至關重要。
紐約市立大學教授 李圭(Kyoo Lee)
《復旦談譯錄》是一批翻譯實踐者和翻譯理論研究者對翻譯進行認真思考與大膽探索后的真知灼見,圈外人讀之,可以感受到譯事的艱難與樂趣;圈內人讀之,可以獲得思想上的啟迪與繼續(xù)求道的動力。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霍比特人》中文版譯者吳剛
陶磊,復旦大學中文系講師,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翻譯史研究。出版專著《直譯意譯觀念溯源:從佛經翻譯到蘭學翻譯》。在《復旦學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文化》等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多篇,合譯有《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夏濟安)。
范若恩,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副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文學翻譯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英國文學、比較文學和翻譯研究。著有《麻木的群氓》。唐詩宋詞英譯及其他中英雙語作品散見于《文學》、《新民晚報》、《澎湃新聞》、《中華讀書報》、POUI、Metamorphoses 等。在《外國文學評論》《中國比較文學》等權威或核心期刊發(fā)表論文多篇。
戴從容,復旦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教授,上海市曙光學者,復旦大學文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英語文學的研究以及翻譯研究和實踐。著有《人類真的是耶胡嗎?》(2019)、《當代英語文學的多元視域》(2016)、《喬伊斯、薩義德和流散知識分子》(2012)、《自由之書:〈芬尼根的守靈〉解讀》(2007)等,譯著有《藍色吉他》(2018)、《芬尼根的守靈夜》(卷,2013)、《知識分子都到哪里去了:對抗21世紀的庸人主義》(2005)、《意識形態(tài)與文化身份:現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場》(2004)等,在國內外各級期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
中國翻譯史研究專欄
王宏志:主持人的話
梅歐金:十八世紀北京的傳教士翻譯活動
王宏志: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吉利國王知悉乾隆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三道敕諭及其翻譯問題
徐克偉:日本江戶蘭學翻譯中的漢文與漢學
文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
陳丹丹:張愛玲、布萊希特、魯迅論中國戲曲
強曉:海外《論語》英譯文學闡釋譯本之語體特征探討
楊佳瑩、崔峰:翻譯文本的經典化以《新國際版圣經》為例
翻譯實踐探索
許景城:商務印書館館歌《千丈之松》英譯解析兼談詩歌翻譯中文學性價值與意義再現的處理策略
書評·隨筆
葉雋: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學術史審視和學術之光的薪火相傳讀鄒振環(huán)《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
海岸:時光如酒香,拂過繆斯的鼻尖
附 錄
標題與摘要(Titles and Abstracts)
征稿啟示(Call for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