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叢話》是古典文學(xué)專家施蟄存先生當(dāng)年為《文史知識》雜志所寫的金石專題文章匯編,是古典文獻學(xué)、金石學(xué)入門的經(jīng)典專著。作者一面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一面用極為通暢易懂的語言把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銘等知識點作了簡明扼要的講述。內(nèi)容精煉、材料豐富、深入淺出,堪稱傳統(tǒng)文化學(xué)術(shù)普及的典范之作。
施蟄存(1905—2003),生于浙江杭州。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學(xué)者,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外國文學(xué)翻譯和研究、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金石碑版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將軍底頭》《梅雨之夕》,散文集《燈下集》《待旦錄》,譯著《域外詩抄》《外國文人日記抄》,學(xué)術(shù)著作《唐詩百話》《詞學(xué)名詞釋義》《金石叢話》等。
一 “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義
二 說碑
三 說帖
四 談拓本
五 碑額、碑陰、碑側(cè)、碑座
六 秦石刻文
七 先秦金文
八 漢代石刻文
九 魏晉南北朝石刻
十 摩崖
十一 造像
十二 唐碑
十三 唐墓志、塔銘、經(jīng)幢
十四 金石小品
說碑
許多人以為凡刻有文字的石頭都稱為碑,這是一個長久以來錯誤的觀念。所謂碑這個東西,本來只是一塊大石板,中間上端穿一個圓洞。古人辦葬事,把石板直立在墓穴四角上,利用它來扣牢粗大的繩索,慢慢地把棺材放下去。此外,公卿大夫的家門口,也有直立的石頭,用來系馬,這就是后世的系馬樁。宗廟祠堂門前也有石頭,用來拴住祭祀用的犧牲。這些石頭,總名曰碑。所以《說文》給“碑”字的注解是“豎石也”。漢以前的古書中所有的“碑”字,大多數(shù)指的是這種直立的石板。
大約在西漢晚期,有人開始利用這塊石板,刻上了文字,記述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就放在墓前,不再撤除。這個東西,稱為墓表。現(xiàn)在存有河平三年(前26)八月的《麃孝禹闕銘》,向來研究者都以為是墓闕銘文,我以為其文辭與東漢時盛行的墓闕銘不同,所以我認定它是墓表。
以后,石板上刻的文辭漸漸多起來,詳細地記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業(yè),還加上些頌揚和悼念的詩銘。這樣就成為一篇傳記,使過路人讀了,可詳細地知道墓主是何等人物。這塊石板,就稱為墓碑。墓碑是墓表的發(fā)展。從此以后,碑的字義變了。人們以為碑是刻有文字的石板,其不刻文字的,反而不算碑了。
祠堂是子孫紀念祖先,人民紀念好官的建筑物,神廟是信徒群眾紀念圣賢神仙的建筑物,在這些建筑物門前的豎石上刻了文字,記述受祭祀者的道行功績,就稱為祠廟碑。
在漢魏時代,人們對于碑的觀念,大概只限于墓碑和祠廟碑兩種,其共同點是都限于紀念過去的人物,現(xiàn)實的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至于記載其他事物的石刻,一般都不稱為碑。因此,民間對于這個“碑”字,有了新的解釋。人們以為立碑是表示悲悼。我們在漢碑的銘文中,常?梢杂^察到這一意義。晉代的民歌里,往往以“含碑”為“含悲”的諧聲。《初學(xué)記》里便直接說出了“碑,所以悲往事也”。到晚唐的陸龜蒙,更明白地說:“碑者,悲也!边@就把漢魏以來的這個概念確定為“碑”字的釋義了。
漢碑《北海相景君銘》有“豎建虎”一句,這個“”字,從宋代的洪適到清代的翟云升、翁方綱,都不識得,所有的字典里也都不收。我以為這就是碑的俗體字,它反映了漢代人以悲釋碑的觀念。這個字如果用《說文》的成例來注解,應(yīng)當(dāng)是“從石,悲省聲”;⑹侵改骨笆,即是墓碑。
漢碑的題額,有用“碑”字的。例如《校官之碑》,是紀念溧陽縣縣長潘乾建造學(xué)宮的;《白石神君碑》是紀念常山相馮巡等為白石山神立祀的功德的。諸如此類的“碑”字,都是指這塊石板而言,并不是指其文體。但到了南北朝,這個“碑”字的意義又轉(zhuǎn)而為一種文體名詞了!墩衙魑倪x》的目錄里有兩卷《碑文》。這個類目,倒是經(jīng)過考慮的。它表示這是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還沒有把這種文體稱為碑。但其中所收的碑文中,有一篇王簡棲的《頭陀寺碑》,內(nèi)容是記述一所佛寺的,這就只能題作《頭陀寺銘》而不能題作碑了。韓愈寫了一篇文章,頌揚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叛亂的功績,把這篇文章刻在碑上,而在他的文集中,仍把這篇文章題為《平淮西碑》,因而被宋代的古文家批評,說他以碑為文體,完全是錯誤了。這個碑是平淮西碑,這篇文章卻應(yīng)該題作《平淮西頌》。
把一切石刻都稱為碑,把碑作為文體名詞,這兩種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