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漢語句法語義理論研究”系列小型學術討論會,由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主辦。采用工作坊模式,每期邀請近20名專家學者與學術新銳,就某一專題作深入討論。主要關注重大的理論問題,也可以是系統(tǒng)性的描寫,以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為導向,尤其歡迎具有挑戰(zhàn)性的研究成果。會后按計劃出版相應的專題論文集,將集結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漢語句法語義理論研究”叢書。
本論文集所對應的會議于2018年3月31日至4月1日在復旦大學召開,會議的主題是“敘實與事實——漢語語句的蘊涵和預設關系”。陳振宇代表主辦單位致辭。報告順序為:
袁毓林(北京大學)《敘實性與事實性:語言推理的兩種導航機制》
陳振宇(復旦大學)《敘實性與事實性》
方清明(華南師范大學)《敘實名詞“事實”的句法、語義探析》
李新良(浙江工業(yè)大學)《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敘實性的“灰色地帶”——以“打算”類動詞為例》
賴蔚晨、張和友(北京師范大學)《敘實與指稱的視點和編碼》
郭光(復旦大學)《“知道”的非敘實與反敘實——兼論“早知道”的語法化》
張新華(復旦大學)《強敘實動詞研究》
唐正大(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語從句的非敘實性和主語名詞的時間指稱獨立性初探》
雍茜(暨南大學)《漢語反敘實句的觸發(fā)因子與表征模式》
張帆(中國社會科學院)《“假裝”類動詞賓語的雙重真值模型》
蔣嚴(倫敦大學)《論漢語違實條件句的分析的幾個因素》
彭利貞(浙江大學)《“過去”的道義與反事實》
姜毅寧(復旦大學)《強調、反預期語境與事實性》
李宏亮(電子科技大學)《“希望……”類虛擬句分析》
李晉霞、徐愛改(北京師范大學)《“要不是”違實句探析》
張?zhí)鞁、陳振宇(復旦大學)《假設、否定、取效行為與反事實——以“如果”句為例》
王瑩瑩(湖南大學)《副詞“一定”的語義解釋研究》
陳振寧(浙江大學)《成都話語氣詞的敘實與事實》
會議還安排了自由發(fā)言與討論。
會后,經過相關專家的交流,選出19篇論文組成本論文集《敘實性與事實性》,其中有的是在會上報告后進一步修改定稿,有的則是與討論主題緊密相關的其他文章,共同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系列,以便反映漢語研究者在敘實和事實研究方面的前沿成果。這些文章大多數(shù)已經在期刊上發(fā)表,收入文集時,不少作者做了大量的修改,有的是因為發(fā)表時篇幅有限,所以在本論文集中收入其文章的完整版;有的是對發(fā)表時的錯誤、疏漏做了修正,以反映最新的思考。作者的努力令人感動,也大大增強了本論文集的閱讀價值。
在哲學上,很早就有關于晦暗與透明的研究。如“他在找麒麟”,說話者并不表明他是否認為有麒麟存在,這是晦暗性;但“他找到了一只麒麟”,說話者表明他認為麒麟是存在的,這是透明性。這其實是一種邏輯蘊涵關系,即當說話者認為“他找到了一只麒麟”為真時,“存在麒麟”也為真;但當說話者認為“他在找麒麟”為真時,“存在麒麟”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假。
在語言研究中,可以發(fā)現(xiàn)更為復雜的情況。敘實性研究關注下面這樣的語句:
“他知道李四來了”為真,或“他不知道李四來了”為真,都可推出“李四來了”為真。因此“敘實”動詞“知道”構成了邏輯上的預設關系。
“他假裝沒看見她”為真,或“他沒有假裝沒看見她”為真,都可推出“(他)沒看見她”為假。因此“反敘實”動詞“假裝”也構成了一種與事實“相反”的預設關系。但“假裝”句也存在一些復雜的情況。例如,“范文博假裝在看報紙”,“在看報紙”的行為表面上已經現(xiàn)實存在,但該行為只是作為一種“表象”,其執(zhí)行者“范文博”的真正目的并非“看報紙”,而在別的事情。
有些動詞,只有肯定形式蘊涵所引出的賓語小句為真,否定形式卻無此蘊涵能力(或者相反),這種動詞是“半敘實性”的。如“他證明了電磁波的確存在”為真,則可推出“電磁波的確存在”為真;但“他沒有證明電磁波的確存在”為真,“電磁波的確存在”卻是可能為真可能為假的。
預設的觸發(fā)語研究,以及預設的取消研究也關心與此類似的問題,如“他孩子病了”和“他孩子沒病”都有存在預設“他有孩子”。但是如果我們看見一個人在那兒著急,我們猜測“莫非是他孩子病了?”,這時我們并不能肯定“他有孩子”是真是假。
還有關于反事實句(虛擬句)的熱烈討論,如反事實條件句,“你要努力的話就好了”意味著“你努力”為假,但是在漢語中條件句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沒有反事實性;再如某些陳述也暗含反事實性,“你昨天應該去的”,很容易解讀為“你昨天沒去”,不過也不是沒有反例。究竟是什么在決定漢語語句事實性的解讀,仍然是一個沒有完美答案的議題。
所有這些現(xiàn)象都與一個關鍵的問題有關:語句間的蘊涵關系是怎么達成的?是因為某些語詞的作用?是因為構式的意義?是百科知識的產物?還是特定語用推理的結果?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理論問題。如果讀者在看完本論文集后,能夠把握當前研究的方向,理解各家學說的異同,并產生深刻的反思,最終對這些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那是我們所欣慰的。
陳振宇張新華
2019年6月1日
前言 Ⅲ
敘實性與事實性:語言推理的兩種導航機制 1
事實性與敘實性——通向直陳世界的晦暗與透明 23
漢語敘實反敘實名詞的句法差異及其認知解釋 48
命題態(tài)度與主賓語從句不對稱性初探 63
概念結構驅動的現(xiàn)代漢語半敘實動詞研究 84
“感謝”類敘實動詞句的話題、焦點和名詞化現(xiàn)象 102
“感覺”類動詞的敘實性及其漂移問題研究 125
“知道”的非敘實與反敘實 ——兼記“早知道”的語法化 143
敘實性的本質——詞匯語義還是修辭語用 158
敘實、指稱與視點234
Ways of expressing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 in Mandarin Chinese 252
漢語違實句的觸發(fā)因子與表征模式266
違實標記與違實義的生成——基于大規(guī)模語種庫的類型學研究 284
“要不是”違實句探析301
“以為”句的反事實語義與情態(tài)同現(xiàn)問題考察322
反預期與事實性———以“合理性”語句為 336
敘實抽象名詞“事實”的句法、語義探析 362
近代漢語后期“喜”類僥幸副詞的語義機制 383
成都話的語氣詞和反事實句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