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為文學家的韓國電影大師、作家型導演李滄東小說代表作!
◆ 李滄東一切電影創(chuàng)作,正是源于這種敢于冷靜直視現實、冷峻逼視靈魂的現實主義寫作。
◆ 無論寫作還是電影,更多地關注現實,而不是忘記現實,對現實獨有而清醒的思考。
◆ 瑣碎的生活暗藏洶涌洪流,直指生命深處的被掩藏、遺忘的一切。
◆ 生命的意義不在天上,而是在現實當中,雖然它很丑陋。
“我所有的希望,就是能有一點點的改變。這就像是用一根蠟燭在傳遞火種,手遞手,點燃別人手里的蠟燭。”——李滄東
無論是電影敘事,還是小說敘事,李滄東手中都握著一把極為銳利的手術刀,他深層剖開韓國現代社會中普通人的生存困境,將其經受的歷史創(chuàng)傷、人性的殘酷、個體命運遭受侵害等問題連根拔起。在他眼里無論電影還是文學,目的都應該是體現真實,必須尋找被生活隱藏的真實。在這部小說集里,他不止是人文主義的電影導演,還是一位心懷悲憫的作家。
譯序
無論寫小說還是拍電影,李滄東都在直面社會現實,深刻反思現象背后的原因。尤其是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主要涉及兩類題材。一類是關注朝鮮戰(zhàn)爭及戰(zhàn)后南北分裂的現實,反思南北意識形態(tài)的尖銳對立,以及由此造成的傷痛。在這類題材中,作家常以分裂狀態(tài)下的父與子為主人公,通過描寫父子之間的代溝與矛盾沖突,折射出社會現實問題,即,一直持續(xù)在當代的分裂體制下的社會現實問題。
韓國文學史上的“分斷文學”概念出現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分斷文學是表現朝鮮半島南北分割的歷史與現狀的文學。分斷文學剖析和反思民族分裂的歷史與現實問題,自然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學特征,也帶有人本主義文學的屬性。李滄東的分斷題材小說不以大事件為線索,往往圍繞家庭敘事展開,描寫普通底層民眾的家庭矛盾由沖突到和解的過程。尤其是經歷了民族分裂的一代人和之后成長起來的第二代人之間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個體之間的恩怨情仇,以及沖突與和解的故事。如他的代表作《燒紙》,刻畫了因為家庭出身帶有“紅色”背景而未能考入士官學校,最終成為默默辛勞的底層公務員的長子“成國”,與同母異父的弟弟“成浩”之間的矛盾糾葛,以及在丈夫因從事左翼活動失蹤后,遇騙局遭強奸生下成浩的寡婦“母親”身上發(fā)生的故事。帶有祭祀性質的燒紙(傳單)行為,象征了兩代人之間和兄弟之間的和解!稛垺钒l(fā)表于 1987 年,作品把直接經歷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人對戰(zhàn)爭的體驗和未經歷過戰(zhàn)爭的戰(zhàn)后出生的一代人對戰(zhàn)爭的感受加以對比。未經歷過戰(zhàn)爭的兒子們看待戰(zhàn)爭的視角都帶有非批判性的傾向,他們一開始不了解母親所體驗過的戰(zhàn)爭悲劇,但是他們通過母親認識到了戰(zhàn)爭的悲劇性,并體會到母親努力戰(zhàn)勝創(chuàng)傷的意志。通過這部作品,可以看到戰(zhàn)爭悲劇的直接體驗者和戰(zhàn)后一代人的矛盾,以及一種永遠不能忘卻這場戰(zhàn)爭和民族分裂現實的意志。同時,作品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在當時的韓國社會,那些曾跟左翼有關的人,他們的親戚朋友因受到牽連而備受歧視和排斥的社會問題。
《祭奠》用第一人稱視角敘述了曾經從事左翼活動、后來破產并中風的“父親”與第一任妻子生下的長子“德秀”,以及現任妻子所生的“姐姐”“我”“弟弟”之間的家族故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后,從事赤色活動的父親和舅舅為躲避搜捕而東躲西藏時,遭人告密而被捕,只有父親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圍繞告密者,家族內部產生了種種誤會和敵意。直到父親病入膏肓即將離世時,前妻生的兒子德秀找上門來,要求父親一家為其生母辦一次“祭親”儀式,經過一翻激烈的沖突,這場曠日持久的矛盾糾葛才得以煙消云散,一家人終于達成了和解。
《臍帶》也是一篇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家族敘事小說,描寫了“父親”因為從事左翼活動而冤死,守寡的“母親”后半生只依賴遺腹子“大植”一人,金大植成家立業(yè)后母親仍然干涉夫妻之間的生活,由此引發(fā)許多矛盾。在得知親家公曾經是“赤色分子”后,母親更加虐待兒媳,甚至以離家出走的方式想要趕走兒媳。大植的岳父曾經因“叛國罪”入獄,而妻舅至今還在日本從事共產主義活動,妻子因此遭到警察署“對共科”的調查。雖然戰(zhàn)爭已經成為歷史,但是戰(zhàn)爭的陰影仍然籠罩著這家人。
李滄東的另一類題材聚焦了韓國社會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在這類題材的作品里,李滄東刻畫了一群在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中孤立無助的城市貧民、小市民形象,描寫了他們努力超越自己的小市民性,尋找身份認同感的覺悟的過程。
《為了大家的安全》如同一部現場記錄的報告書,實時記錄了一個可憐又可笑的老太太在一輛長途大巴車上的遭遇。雜志社記者京哲去光州采訪一個女演員的緋聞,旁邊坐著一位渾身散發(fā)出腐敗氣息的鄉(xiāng)下老太婆。老太婆不僅拒絕系安全帶,還在車上耍酒瘋,引起全車人的反感。在她憋不住要下車撒尿時,長途大巴車在一車人的默認下不僅沒有停車,反而全速駛向光州。最終老太婆脫下褲子尿在了車內過道上,然后開始了對全車人充滿敵意的謾罵。后來,老太太被安全帶捆綁在座椅上,掙扎一翻后暈了過去。其他乘客則若無其事地繼續(xù)享受著安靜的旅途,當然他們也被安全帶束縛在座椅上。
“光州民主抗爭”爆發(fā)七年后韓國社會再次掀起了要求民主化的抗爭。當年戒嚴軍隊進駐光州血腥鎮(zhèn)壓了民主抗爭,但是七年之后的民主抗爭浪潮卻是整個韓國底層民眾憤怒的吶喊和反抗!稙榱舜蠹业陌踩氛且赃@場抗爭浪潮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這部短篇發(fā)表于 1987 年,這一年韓國社會經歷了重大的轉折: 1 月,參加民主化運動的首爾大學學生樸鍾哲被警方拷打致死; 7 月,走上街頭示威抗議的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死于警方的催淚彈下,引發(fā)了全國民眾的憤怒聲討,全斗煥獨裁政權不得已發(fā)表了“6·29宣言”,改總統間接選舉制為人民直接選舉,韓國民眾的民主化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
汽車抵達光州后,人們泰然自若地下車時,京哲的腦海里回蕩著呻吟般的呼喊:“都等一下!誰都別想下車,我們都要在車里等著。我們不知道那位老太太怎么樣了,在把老太太送到醫(yī)院,聽到她沒事的消息之前,誰也不能下車。因為老太太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仔細想想吧,我們其實都是一樣的人,不是嗎?”大學生樸鐘哲被拷打致死時,李韓烈被催淚彈射死時,人們的腦海里曾經爆發(fā)出類似的吶喊。換句話說,這篇小說正是為了大家的安全而創(chuàng)作的。小說的開頭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孩子啊,一定要照顧好自己,按時吃飯!”這份長途大巴車上的現場報告,如同射向良心的利箭,射向了車內衣冠楚楚、泰然自若的一干民眾,辛辣地批判了韓國社會逐漸走向保守的社會現象。
《一頭有心事的騾子》《為了超級明星》《空房子》《舞》《大雪紛飛的日子》均是關注韓國社會在工業(yè)化進程中衍生出的種種社會問題的寫實主義小說。這些小說的文學特征,可以從他后來執(zhí)導的《詩》《燃燒》等電影中找到相似之處。李滄東是一位責任心很強的作家,強烈認同文學的社會作用。他曾經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韓國現實主義作家陣營里的中堅。他的小說追求一種逼真的寫實,這種真實不只是生動、逼真的敘述,更是苦苦思索現實的真實性(authenticity)的結果。他追求的真實性沒有停留在只是提出問題,而是不斷探索解決問題的出路。
李滄東由一位著名的小說家,于不惑之年轉入電影界,一舉成為代表韓國的作家主義導演,也有人稱他為“電影作家”。如果沒有小說家的經歷,就無法形成他的電影敘事。而通過電影,他又突破了小說敘事,進入了小說未能完全實現的領域。這也是他作為“電影作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