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美國詩壇巨匠,在探索詩歌的多種美學策略和試驗的過程中,竟然采取瀟湘八景的題畫詩,作為他其中最重要美學思想的歸向之一。這個事實相當引人入勝,尤其是對中國讀者。葉維廉先生在1966年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時亦為此深深吸引,由此開啟了龐德研究之途,以及關于瀟湘八景的尋索。
本書鞭辟入里剖析美國現(xiàn)代主義詩人龐德受到中國詩、中國畫、中國文字結構的激發(fā),并進一步探討龐德與中國道家思域之合與分:在美學上,龐德渴望類似道家所打開的語言策略,但政治上,龐德卻與道家思想有重大的分歧。作者強調,龐德被瀟湘八景的畫作本身所吸引,極欲將它們作為畫特有的、訴諸視覺的感染魅力應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去喚起的一種超乎“敘”“說”的感受,也就是帶著看畫所得的感受去進行詩的營造?梢哉f,龐德在語法翻新和入籍中國語法的過程中,已經(jīng)進入了道家去框后的美學策略里。"
"前言
龐德,一個美國前衛(wèi)詩人,在提供影響美國詩至巨的多種美學策略的試探和發(fā)明的過程中,竟然采取了瀟湘八景的題畫詩,作為他其中最重要美學思想的歸向之一。這個事實就夠引人入勝,尤其是對中國讀者而言。我就是因為他的《詩章49》 (Canto 49)而走上龐德研究之途,開始我個人附帶的有關瀟湘八景的尋索。
那是 1966 年,我參加普林斯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資格鑒定的考試,在英美詩的部分,考題要我發(fā)揮有關龐德與中國的關系。要了解,在那個年代,龐德雖然被艾略特稱為“中國詩的發(fā)明者”,但他從中國詩,后來又從儒家思想里,究竟得到了什么東西,是甚為模糊的。艾略特的意思是說,龐德把中國詩翻活了。這是艾略特就看過的翻譯比較之下所得的感受,并非他具備語言的能力而做出正確的評鑒。事實上,當時持懷疑的態(tài)度者居多。我在到美國之前,即 1958—1959 年間,已經(jīng)翻譯并出版過艾略特的《荒原》,不久又在臺灣師范大學英語研究所寫過有關艾略特詩藝的 T.S.Eliot: A Study of His Poetic Method (《艾略特:詩學方法研究》),其中一章,“The Chinese Jar Still: Eliot and Chinese Poetic Imagery”(《艾略特與中國詩意象》),里面對中國詩的語法提出的一些意見,已經(jīng)為我后來研究龐德以及中國詩學撒下種子。但是當時臺灣的研究環(huán)境,數(shù)據(jù)不全、訊息封閉,我還沒有連到龐德中國詩的翻譯集《國泰集》(Cathay)一起討論,我當時曾寫下以下的話:
艾氏所提出的“壓縮的方法”⋯⋯是一般真詩(尤其是中國詩)產(chǎn)生暗示最大的力量。歐美人譯中國詩往往會碰到一個極大的困難,也就是,中國詩拒絕一般西方的邏輯思維及文法的分析。詩 中“連接媒介”明顯的省略,譬如動詞、前置詞及介系詞的省略,加上無需語格變化、時態(tài)變化(但這些卻是文言的特長),使得所有的意象在同一平面上互相并不發(fā)生關系地獨立存在。這種因為缺乏“連接媒介”而構成似是而非的“無關聯(lián)性”,立刻造成一種氣氛,而能在短短四行詩中放射出好幾層的暗示力……
我舉了一些中國詩的例證后,簡列了幾個特色:
1.缺乏“連接媒介”反而使意象獨立存在,產(chǎn)生一種曖昧多義性。
2.帶引讀者活用想象去建立意象間的關系。
3.用自身具足的意象增高詩的弦外之音。
……
因為我有了這些看法,在考卷上,我很快就拈出龐德的《詩章49》為例,并討論里面語法與中國詩的酷似(詳見后)。不料老師看了極其興奮,極力鼓勵我追蹤下去,這就是我寫 Ezra Pound's Cathay(《龐德國泰集》,1967 年完成,1969 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的緣由。但因為《詩章 49》四分之三的來源與瀟湘八景有關(詳見后),就引起我對瀟湘八景的尋索。
當時我只能趁回臺灣當客座教授之便,或經(jīng)日本或經(jīng)韓國,看一些中國式的廟宇、宮殿、庭院,來滿足鄉(xiāng)愁,略解家國愁傷的郁結。這時,我已經(jīng)從畫冊畫論中知道,中國瀟湘八景最重要的畫家牧溪、玉澗的作品都在日本,便希望能看見。在這過程中, 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日本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有中國瀟湘八景的仿建。最出名的是在大津,現(xiàn)在的琵琶湖,興建的 “近江八景”,但在我訪“近江八景”之前,在一個日本朋友金關壽夫家橫濱附近的金澤散步時,無意中看到 “金澤八景”,我曾寫下一首詩及后記:
未發(fā)酵的詩情
唐宋
好沉重的行囊啊
把雙肩削成
直瀉海天的懸崖
失去了時計的異鄉(xiāng)人
汗?jié)衲囊滦?
拂掃
地下鐵驛里擠出來的黑影
營營的喧聲洶涌如濤
網(wǎng)住弛滯在中天的深沉的夏日
在曾是瀟湘的
金澤八景曾經(jīng)落雁的
平瀉灣
我的朋友金關壽夫說
看那雄鷹沖下污濁的湖上
啄食那躍出水面去呼吸的
畸形的魚!
也許秋月來時
也可以神秘瀨戶
也許內(nèi)川的暮雪下
金澤的米國設施
和龐然的雄性的煙突
可以溶入遙遠的唯一未被整容的山市也許夜雨⋯⋯
也許夕照⋯⋯
瀟湘!
那分幽古味兒的八景
怕要等詩人墨客的生花妙筆去夢去
中國來的心越禪師
隱沒在煙霧迷蒙的
臭水溝的
一個招牌上
竟也有一個來自唐宋的異鄉(xiāng)人
一個字一個字的工工整整地抄
唐宋啊!
教我如何
好沾一身空翠的鳥聲
在幽暗的鐮倉的建長寺前
游入千代萬代先祖的
草書的舞蹈里
在登天閣的苔綠里
望過富士的積雪
入李白的天山⋯⋯
失去了時計的異鄉(xiāng)人
也許……
也許……
記事:
一半是為了追懷古代的幽思,才想去具有中國古都遺風的京都和近江八景的琵琶湖。那分為洛南、洛北、洛東、洛西的京都,四年前去過,看了唐宋風的廟宇和庭院,不禁令人嘆息今日中國遺棄古風的可悲,不任自然山水的揮發(fā),而襲用西洋工整對稱的人工剪裁(如臺北故宮博物院),喪盡了中國傳統(tǒng)溶入自然天趣的大旨。近江路的近江八景是以我國瀟湘八景為藍本建的,我未曾涉足。宋迪的瀟湘八景已經(jīng)失存,但牧溪、玉澗的幽情猶在目前。瀟湘已無法重見,是否可以在近江路捕取古代的逸興呢?瀟湘和近江八景如此取名的:
瀟湘八景
平沙落雁
遠浦歸帆
山市晴嵐
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
瀟湘夜雨
煙寺晚鐘
漁村夕照
近江八景
堅田落雁
矢橋歸帆
栗津晴嵐
比良暮雪
石山秋月
唐崎夜雨
三井晚鐘
瀨田夕照
據(jù)說近江路模仿得很像,但是在變化急遽的現(xiàn)代化社會里,究竟還保留多少自然的景致,實在是我一部分的隱憂。這次突然為了一些別的緣故,琵琶湖沒有去成,卻在橫濱友人金關壽夫家的金澤區(qū),發(fā)現(xiàn)了以近江八景為藍本的金澤八景。
住在金澤區(qū),每天在熙攘中忙碌的人,似乎都已經(jīng)失去了山水的意興,恐怕沒有多少人關心這詩意的歷史緣由。環(huán)看四面,遠水近山,尚具湖光山色的味道,但附近的漁村已沒落,一清早便是一波一波的電漁船載著城市人出海去釣魚玩樂,平瀉灣的積水已經(jīng)發(fā)臭,魚泰半已畸形。
附近林立的是現(xiàn)代化的建筑,包括許多工廠和車驛,掩蓋一切可能有的晚鐘的梵音。沒有人注意到,繁忙的交通道上,不被看見的一角,有如下的一個牌子:金澤八景名稱的由來,略謂昔金澤六浦,浦波島山,千變?nèi)f化,鐮倉幕府武將為町民設慰安的場所。八景名稱是中國詩僧心越禪師來游(1694 年)從釜利谷能見堂眺見景色時所取,名之曰“武洲金澤八景”:洲崎晴嵐、野島夕照、瀨戶秋月、平瀉落雁、小永夜雨、內(nèi)川暮雪、乙舳歸帆、稱名晚鐘。
琵琶湖的近江八景和瀟湘八景一樣激起了許多詩許多畫。近世有名的是今村紫紅的近江八景,和我們牧溪、玉澗的境界頗為不同。牧溪、玉澗重禪機,點到為止,筆觸飛逸,盡得書畫同源之趣。我所見過的日人所畫的瀟湘八景,有不少像今村紫紅的近江八景一樣,略嫌工細或受限于特殊線條的風格,未能達到一個“放”字。牧溪、玉澗的畫都在日本,我們只能從復制品中品嘗。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領受瀟湘八景的原身,不需在復制品中作懷古的遨游。
那是 1974 年夏天。后來看到近江八景時已經(jīng)是十年以后的事,那時我對龐德與瀟湘八景這個題旨已經(jīng)用英文探討、講演和論述了一些時候。
編按:《龐德與瀟湘八景》曾于 2006 年由岳麓書社發(fā)行簡體中文版,此全新版本引進自臺灣大學出版中心,經(jīng)葉維廉教授再行修訂,并新增英文內(nèi)容(中英文內(nèi)容不全然對應)與龐德私人收藏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