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體學引論》從闡述道體學典籍(重《易》、《庸》,旁參《莊子》)的精義入手,重新梳理中國哲學的義理脈絡,并轉而在此立場上統(tǒng)攝西洋哲學的基本問題。最終我們將看到,一種告別“本體論”而走向“道體學”的哲學思考,究竟是如何可能。
1.《道體學引論》是近年來漢語學術界難得的原創(chuàng)力作,其主題是:“哲學在中國思想中重新開始的可能和思路!
2.通過對勘西方深厚的“本體論”傳統(tǒng),作者為我們思考中國哲學提出了一種嶄新的框架——“道體學”。
后 記
從動筆擴充《生生與造作》開始,書稿的寫作時斷時續(xù),前后大概五年有余。這個時長,包括稿子最后的篇幅,都大大超出了原先的預期。好在全書思路仍然保持了一貫。這或是因為,此書篇幅雖一再超出界限,但始終沒有偏離基本問題與基本文本。有的文本解釋,前后表述雖有變化,但也不外合乎義理的展開與推進,仍然服從于一個整體的論述方略。
正文之后,以兩篇舊撰為附錄,充作全書整體思路的背景。附錄一草就于此書撰寫期間。附錄二晚于《生生與造作》,早于全書其他部分,或者說主體部分。對于讀解《道體學引論》的西學論述,附錄二當能提供些許幫助。對于此書的中學論述,附錄一也有參考意義。
由于此書的表述,或歸根結底由于此書的方法及結論,問世之后或許有各種反應。也許會有一些爭議,也許會有半途而廢的閱讀,也許會有耐心反復的讀解,也許會有會心的解釋,也許會有比較緩慢但深刻的推進。所有這些,既難以逆料,也不難想見。對于此書引發(fā)的一時反應,作者當然不會無動于衷,但也不會期許過高。此書的撰寫方式對于現(xiàn)代讀者確實可算一種考驗。不過說到底,此書與其說考驗讀者,不如說考驗作者;與其說考驗作者已成的寫作,不如說考驗作者將行的思索!兜荔w學引論》畢竟只是一部引論,它開啟的道路仍需要繼續(xù)推進。作者肯定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行進在這條道路上,但沒有理由不自己繼續(xù)開疆拓土,哪怕仍然暫時孤獨。比起熱鬧非凡的喧攘、謬托知己的擾亂,孤軍奮戰(zhàn)幾乎可以算作幸福。
此書最終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六點”的倪為國先生多年的敦促和耐心的等待。單從他組稿的堅決和等候的毅力看,倪先生就可身處當今真正的出版家之列。正文完成以后,我指導的碩士研究生蘇杭同學主動請纓,幫助充實與核對注釋引文。由于他對我的研究方式和論述習慣較為熟悉,經(jīng)我提議,出版社同意,請他做此書的特約編輯。編校工作非常繁瑣辛勞,沒有蘇杭同學的熱情付出同專業(yè)支持,此書的出版恐怕會拖延很久。在此衷心表示感謝。這里也要感謝陳哲泓先生,他原來負責此稿的編輯,做了不少前期工作。
《引論》上篇關于《莊子》的兩節(jié),曾以其他標題在《古典學研究》及《思想與文化》兩種輯刊發(fā)表過。下篇也有短于一節(jié)的零星內(nèi)容,在發(fā)表于《哲學研究》和《杭州師范大學學報》上的兩篇文章中曾經(jīng)用到。
書稿撰寫期間,李為學、谷繼明兩位先生分別允許我閱讀了他們正在點校的唐文治與惠棟的《中庸》注疏,對我撰寫下篇第三章有所啟發(fā)。這里由衷地感謝他們的慨然相助。全書緣于《生生與造作》,而此文緣于柯錦華女士與莫斌先生。全書兩篇附錄,緣于陳來、王慶節(jié)二先生。此地向以上四位表示謝意。
在長期的研究工作中,張奇峰、蘇杭、王濤、李鵑、陸建松、鄒輝杰、郝春鵬、高樺、陳勇、徐逸飛、張云翼、邵奇慧、張鵬等學友在資料收集以及其他方面給予了許多可貴的幫助。沒有他們,研究無疑會不時陷入僵局。當然,在這方面曾施援手的遠不止以上列名諸位,這里并致謝忱。
去歲仲春,蒙甘陽、吳飛兩位教授的垂青,為拙文《哲學與體用》,也就是本書的附錄一,組織過一次會講。除他們兩位外,楊立華、唐文明、李猛、吳增定、朱剛、韓潮諸教授也都指點良多。會中所論,與本書主旨的收束也有一定關系。劉小楓教授、馮金紅女士與舒煒先生一直關心此稿。這些年來與張志強、賀照田、江湄、吳增定、先剛、干春松、唐文明、陳壁生等諸位同道的交流也讓我受益良多。
在此向以上諸位表示感謝。天不喪斯文。他們的存在,當然不僅是我個人的幸運。多年來學術思想上的砥礪與醞釀,離不開師友的關懷和鼓勵。我所在的大學和城市的那些師長和朋友們對我是尤其珍貴、難以替代的。
常恨拙稿成篇緩慢,思考亦未臻純熟。家嚴已步入耄耋之年!渡c造作》完成之際,久染沉疴的先慈仍然在世。而今全書殺青,其墓木已拱矣……
丁耘
2019年2月15日(歲在己亥,正月十一)
丁耘,1969年生,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xiàn)象學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任《思想史研究》、《思想與社會》、《開放時代》編輯委員。主要研究興趣為中西思想史、德國哲學、古希臘哲學與中西比較哲學。已出版專著《中道之國》(2015)、《儒家與啟蒙》(2011)、《十七世紀形而上學》(合著,2005)等。譯有馬丁·海德格爾《現(xiàn)象學之基本問題》(2008初版、2018修訂版)等。主編《思想史是什么》(2006年)、《五四運動與現(xiàn)代中國》(2009年)等。在《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20余篇,另有譯文多種。2009年獲“上海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稱號。
序言 / 1
一、緣起:《道體學引論》與《生生與造作》 / 1
二、道體學與本體論 / 8
三、本書的進路與構成 / 18
上篇 論道一
第一章 生生:易誠初說 / 3
第一節(jié)生生與造作 / 3
一、依四因說的新中國哲學及其局限——以牟宗三為中心 / 8
二、破四因說的新西方哲學及其局限——以海德格爾為中心 / 15
三、生成、造作與哲學的第一開端——四因說的起源與密意 / 25
四、結語:造作、生成與生生 / 37
第二節(jié)乾坤與誠 / 44
第三節(jié)道體初說:誠之虛壹 / 60
一、誠之虛 / 65
二、誠之壹 / 79
第二章 道而一 / 91
第一節(jié)道與一(上):道氣辨 / 91
第二節(jié)道與一(中):大一與成物 / 105
第三節(jié)道與一(下):齊物辯 / 114
第四節(jié)道物與言默 / 129
第三章 道一之微 / 146
第一節(jié)一之道術 / 146
第二節(jié)莊儒之微 / 162
小結:生生與道一 / 174
下篇 道之體與道之學
第一章 道學統(tǒng)宗 / 182
第一節(jié)道體學之一統(tǒng)三宗 / 182
第二節(jié)宋儒之轉莊子道體學 / 196
第二章 “生生之謂易” / 210
第一節(jié)天人之“繼”:《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上) / 210
第二節(jié)生生與無為:《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中) / 222
第三節(jié)一道與二本:《易繋?繼善成性章》疏(下) / 238
一、道一、天人 / 238
二、破二顯一 / 247
三、《易》而《庸》 / 260
第三章 道體之為誠體:《中庸》大義 / 266
第一節(jié)道體學與《中庸》 / 266
第二節(jié)教與明:《中庸》大義(上) / 272
第三節(jié)誠體與成性:《中庸》大義(下) / 297
第四節(jié)即誠體總論道體 / 309
第四章 西學統(tǒng)宗 / 318
第一節(jié)“一”與“是”:西學之建統(tǒng) / 320
第二節(jié)立宗 / 333
第三節(jié)學變 / 362
第四節(jié)崩解 / 380
結語 / 393
附錄一 哲學與體用——評陳來教授《仁學本體論》 / 399
附錄二 論海德格爾對康德時間學說的現(xiàn)象學闡釋 / 421
參考文獻 / 482
后記 /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