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變異學自2005年提出以來,已得到哈佛大學David Dammsch,芝加哥大學Haun Saussy,法國索邦大學Bernard Franco等著名學者的深度評介。
《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全面梳理國內外研究現狀,分兩大部分進行創(chuàng)新闡述:一、二、三章從學科外部分析變異學的學術背景、哲學基礎和創(chuàng)新路徑;第四、五、六章從學科內部分析變異學的理論內涵、外延邊界和實踐方法。主要創(chuàng)新有:第五章梳理出文學變異的四條規(guī)則,是對變異之“度”的有效網應;第六章第一節(jié)“流傳變異學”分為譯奔變異、傳播變異和接受變異;第二節(jié)“闡釋變異學”分為錯位闡釋變異、對位闡釋變異和移位闡釋變異;第三節(jié)“結構變異學”分為文學結構變異、文論結構變異和文化結構變異,這九個分支構成變異學的實踐話語體系。
這本學術專著是我所期待看到的一項研究成果。
我和王超相識在2004年,他本來是劉文勇教授的碩士,卻來聽我給2004級博士開設的全部課程,并完成各項學習任務,2006年他碩士提前畢業(yè)并獲得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順利成為我2006級比較文學專業(yè)的博士。比較文學變異學是我于2005年正式提出的,這是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一個話語創(chuàng)新。從1981年發(fā)表關于比較文學的學術論文算起,我從事比較文學研究工作已近40年。從20世紀80年代的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到90年代的失語癥研究、異質性研究、重建中國文論話語研究,再到21世紀的西方文論中國化研究、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等等。我不斷找出學科理論發(fā)展存在的一些問題,又不斷地提出一些理論對策,這些觀點有人贊同,也有人質疑,這都不影響我的探索之路,我所試圖做的,是要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動構建比較文學的中國話語,讓世界傾聽中國聲音。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提出,正是為了糾正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影響研究、美國學派平行研究在學科理論建設方面的不足與缺憾。長期以來,在比較文學領域,我們總是“跟著講”,別人說什么,我們就說什么,在西方話語中心的潛在制約下,主動放棄我們自身的話語言說規(guī)則。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我致力于中西比較詩學研究,將“單向闡發(fā)”變?yōu)椤半p向闡發(fā)”,將“以西釋中”變?yōu)椤爸形骰メ尅,將“跟著講”變?yōu)椤皩χv”,最后“領著講”。盡管我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我在參加一些國際學術會議時,還是發(fā)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的研究在國際上認同度并不高!我們轟轟烈烈,別人冷冷清清;我們士氣高昂,別人不屑一顧。細而查之,最重要的原因,正如美國學者韋斯坦因所說,東西方文明不是同根的文明,因此他對東西方跨文明比較抱有“遲疑不決”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西方學者認為比較文學的可比性必須建立在同源性、類同性基礎之上,否則就不可比。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展開東西方異質文明比較就沒有合法性基礎,中國比較文學學者的中西比較研究就是“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提出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我想證明的是:這是一個差異化、多元化時代,不是西方話語中心的一元論時代,東方文明不僅可以和西方比較,而且正是因為這種異質性,反而更能夠實現中西方文學比較可比性和互補性,能夠讓我們在差異化比較中互證互釋、互相進步。所以變異學的核心理論就是:在法美學派研究同源性、類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異質性、變異性,將異質性和變異性作為比較文學可比性。這樣就可以回應韋斯坦因所提出的那個問題。當然,這個思路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借鑒了許多學者的思想,例如季羨林先生的“資料研究”、樂黛云的“和而不同”、葉維廉的“文學模子”、嚴紹鋈的“文學變異體”、謝天振的“譯介學”等,還借鑒了國外學者思想,如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闡釋學思想、弗朗索瓦·于連的“間距”、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學”等。在2014年出版的英文著作《比較文學變異學》和中文著作《南橘北枳》中,我對有關問題作了詳細論述。
王超(1981-),2009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本碩博均免試保送),師從曹順慶教授,F為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剮教授。在《文藝研究》等刊物發(fā)表論文30余篇(其中CSSCI約20篇)!陡ダ仕魍摺び谶B研究》獲評“四川省優(yōu)秀博士論文”,并參加“全國百篇優(yōu)秀博士論文”評選。獨立主持“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等3個省級項目,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研究”。參編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等5部著作。主講課程《比較文學》獲海南省教學大賽一名、全國三等獎。
第一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學術背景
第一節(jié) 變異學視域下的影響研究述評
第二節(jié) 變異學視域下的平行研究述評
第三節(jié) 變異學視域下的中國話語述評
第四節(jié) 變異學視域下的國際現狀述評
第二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思想資源
第一節(jié) “易之三名”與哲學變異思想
第二節(jié) “理論旅行”與理論變異思想
第三節(jié) “文本間性”與文本變異思想
第三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路徑啟示
第一節(jié) 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的轉向
第二節(jié) 從翻譯研究到譯介研究的轉向
第三節(jié) 從解經學到闡釋學的轉向
第四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理論特征
第一節(jié) 變異學的基本內涵及研究現狀
第二節(jié) 跨越性、文學性作為基礎性特征
第三節(jié) 異質性、變異性作為可比性特征
第四節(jié) 規(guī)律性、他國化作為發(fā)展性特征
第五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規(guī)則限度
第一節(jié) 價值信仰規(guī)則與變異限度制約
第二節(jié) 文化慣習規(guī)則與變異限度制約
第三節(jié) 知識體系規(guī)則與變異限度制約
第四節(jié) 話語權力規(guī)則與變異限度制約
第六章 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實踐領域
第一節(jié) 變異學研究領域及實踐路徑概述
第二節(jié) 實證性:流傳變異學
第三節(jié) 類同性:闡釋變異學
第四節(jié) 他國化:結構變異學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