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xiāng)白楊坪(今屬雙峰)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后改名國藩,號滌生。道光十八年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是清朝官場中的杰出人物,他因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被清廷封賞一等侯爵。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曾國藩還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學養(yǎng)深厚,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有繼承發(fā)展。他一生經歷曲折坎坷,但始終以圣賢人格自勵,為人處世卓然不群,被譽為晚清官場的楷模。因此,曾國藩的所言所行,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參考和借鑒的地方很多!墩洠涸鴩獮楣傩姆ā芬浴墩洝窞轭},全面展示曾國藩的箴言警語與人生歷程,從本源正、立論正、修身正、為人正、處事正、家訓正等角度揭示曾國藩剛正不阿和正人君子的形象,并結合歷史上的諸多事例展開論述。當然,曾國藩并非完人,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體現(xiàn)出歷史的局限性,尤其是他對太平天國起義的殘酷鎮(zhèn)壓以及處理天津教案中的偏頗態(tài)度,是值得人們認真分析、研究的。
晚清名臣曾國藩以君子慎獨為立身處世之正道:他修身立言,自設課程十二條;治家忠孝勤儉;為官敬恕自持,主張“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他注重“愛民” “得人”,以操守品德為求才標準。 本書摘選《曾國藩全集》經典內容,從本源正、立論正、修身正、為人正、處事正、家訓正等角度揭示曾國藩剛正不阿和正人君子的形象,展示曾國藩的箴言警語與人生歷程,并以生動真實的歷史故事予以深入解讀。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xiāng)白楊坪(今屬雙峰)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后改名國藩,號滌生。道光十八年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是清朝官場中的杰出人物,他因鎮(zhèn)壓太平天國起義有功,被清廷封賞一等侯爵。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等職。曾國藩還是中國洋務運動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為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國藩學養(yǎng)深厚,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多有繼承發(fā)展。他一生經歷曲折坎坷,但始終以圣賢人格自勵,為人處世卓然不群,被譽為晚清官場的楷模。因此,曾國藩的所言所行,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參考和借鑒的地方很多。本書以《正經》為題,全面展示曾國藩的箴言警語與人生歷程,從本源正、立論正、修身正、為人正、處事正、家訓正等角度揭示曾國藩剛正不阿和正人君子的形象,并結合歷史上的諸多事例展開論述。當然,曾國藩并非完人,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體現(xiàn)出歷史的局限性,尤其是他對太平天國起義的殘酷鎮(zhèn)壓以及處理天津教案中的偏頗態(tài)度,是值得人們認真分析、研究的。
第一章 修身為事業(yè)基址
一、創(chuàng)作《五箴》,自勉修身
二、細思天地之大,當除自私自滿之心
三、能慎獨則心安
四、君子當有高世獨立之志
五、學問可變化氣質,超凡入圣
六、君子小人,存乎一念之間
七、君子之道,莫大乎忠誠為天下倡
第二章 家治則福至運亨
一、孝友之家,福慶綿長
二、家庭興旺,皆由克勤克儉所致
三、境地須看不如我者
四、治家貴嚴而有威
五、治家八字訣
六、八本三致祥,家教之根本
七、天道五十年一變,散財為惜福之道
八、敗家覆身之八途
第三章 為官須渾厚明強
一、勤儉二字為做好官的秘訣
二、擔當大事,全在“明強”二字
三、居高位當以知人曉事為職
四、以菩薩心腸,行霹靂手段
五、居官當一味渾厚,絕不發(fā)露
六、無好快意之事,常存省過之心
七、處逆之道,唯有委曲求全
八、身居高位之道
九、師夷之智,為中國自強之本
第四章 用兵以能戰(zhàn)為本
一、揀選將才,必求智略深遠之人
二、為將之道,以法立令行為先
三、以剛毅之氣,賭乾坤于俄頃
四、治軍之道,以能戰(zhàn)為第一義
五、帶兵之道,輕恩威而重仁禮
六、用兵能識主客奇正,則立于不敗之地
七、兵事宜慘戚而不宜歡欣
第五章 求才當如鷹隼之擊物
一、以類相求,以氣相引
二、人才以有操守多條理為要
三、誠中形外,可據(jù)氣色以識人
四、德與才不可偏重
五、人才皆由陶冶而成
六、世不患無才,患不能人盡其才
在南都學舍,范仲淹不分晝夜地苦讀,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臉澆頭,實在要睡就和衣躺下,醒來繼續(xù)攻讀。有時,他一天連兩頓粥都吃不上,往往只到黃昏時吃一頓,既是早餐,又當晚餐。就這樣經過五年的勤學苦讀,他獲得了淵博的知識。為官之后,他提出了許多改革時弊的主張,而且畢生生活儉樸,深得人民擁戴。
回過頭來,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可以看到,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立志,或立志德業(yè)驚人,或立志出人頭地,或立志掃平“洪楊”。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有兩件事,一件是青年曾國藩在會試沒有被錄取時,并沒有心灰意冷,而是傾囊購買二十三史,回家發(fā)憤攻讀;一件是官拜幫辦團練大臣后,受到同僚之辱,因而憤走衡陽,練成了湘軍。
道光十三年(1833年),23歲的曾國藩參加科試,補上了縣學生員。第二年,曾國藩進入省城岳麓書院讀書,是年鄉(xiāng)試得中舉人。
這年冬天,曾國藩第一次離開湖南家鄉(xiāng),獨自北上,參加次年春天的禮部會試,但卻名落孫山。
恰巧,這年逢皇太后的六十大壽,照例增加鄉(xiāng)、會試恩科一次,所以第二年還有一次機會。但從湘鄉(xiāng)到北京,千里迢迢,來回的路費不少。曾國藩在征得父親的同意后,決定在京留住一年,等待參加明年的恩科會試。曾國藩在北京居住了一年多,眼界漸廣。他除了繼續(xù)勤研經史外,又對唐宋的詩和古文發(fā)生了很大的興趣,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