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統(tǒng)一的升平之世再次到來,國勢繁盛,政治清明,積極吸收域外文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當時*地位,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這個時代往往被視為中華文明蓬勃自信的時代。本書從中國大歷史和亞洲史的視角對隋唐五代的歷史進行了別具一格的闡釋,東亞格局的起伏和文化融合,隋唐帝國的拓展和文化自信,安史之亂與唐朝的敗亡,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和重新統(tǒng)一,都在其中得到的精彩的呈現(xiàn)。
本書系細講中國歷史 叢書之一。全書旨在以通俗的形式介紹隋唐興衰過程,闡述唐朝在某程度上更是隋朝的伸展,兼論五代。隋唐深刻影響往后的宋、元、明、清以至今日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外交,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統(tǒng)一時間*長,國力*強盛的朝代之一,直到今天,世人仍將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之為唐人街。
序一
上海的郭志坤先生是我的多年老友。在十幾年前世紀之交的時候,我同郭先生曾經(jīng)有過一次非常愉快的合作,就是依照他的提議,共同編寫了一本通俗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的圖書,題為《中國古史尋證》,列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名家與名編 世紀初的對話 叢書出版。當時沒有料到,這本書印行后博得相當不錯的反響,使郭先生和我都覺得所作的一番努力是值得的。
以這件事為契機,郭志坤先生同我有不少次機會談起歷史學的通俗化問題。我們都認為,有必要組織編寫一套系統(tǒng)講說中國歷史,將學術(shù)界的豐碩成果推廣于大眾的圖書。郭先生精心擬出規(guī)劃,并很快約請到多位學養(yǎng)深厚的作者,形成老中青結(jié)合的團隊,投入了撰寫的工作,其成果便是現(xiàn)在這套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從夏商周三代寫起,一直到最末的王朝清朝為止,全套共十二冊。這套叢書的編寫,貫穿了兩條原則:就書的性質(zhì)和對象來說,是面向大眾 ;就書的體裁與風格而言,是通俗化。我認為郭志坤先生的這兩條提得好,也提得及時。
先說面向大眾 。我近些年在不同場合屢次說過,歷史雖不能
吃,也不能穿,似乎與國計民生渺不相關(guān),實際卻是社會大眾的一種
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處于何種身份,都會自然而然地對歷史產(chǎn)生一定的興趣,這或許可以說是人的天性使然吧。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不但要認識現(xiàn)在,也必須回顧過去,這就涉及了歷史。我從哪里來,又往哪里去,是每個人都會意識到的問題,這也離不開歷史。人們不能只想到自己,還總會考慮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這就更應該了解歷史。社會大眾需要歷史,歷史學者自當面向大眾。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史學前輩錢穆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國史大綱》,當相信任何一國之國民,
所撰講義一開頭便標舉: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最多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歷史學者的工作任務,不應只限于自身觀察歷史、探索歷史,更有責任把所認識、所了解的歷史,原原本本地告訴廣大的社會大眾,使大家對歷史有應有的認識和必要的了解。
特別是在今天,當我們的國家、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之際,尤其有必要推動歷史學面向大眾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我們的先人創(chuàng)造了輝煌而且源遠流長的文化,對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做出過豐富卓越的貢獻。我們有義務把這樣的史實告訴社會大眾,提升大家建設祖國、走向世界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從而為今后人類的發(fā)展進步做出更多更新的貢獻,這應當成為歷史學者的襟懷和抱負。
再談通俗化 。面向大眾 與通俗化 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大眾 ,歷史著作就必須在語言和結(jié)構(gòu)上力求通俗化。
002 ·燦爛輝煌的開放世界 隋唐五代
說起通俗化 ,我聯(lián)想到我國二十四史 之首《史記》的作者
司馬遷。司馬遷是學究天人的大學者,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的典范,然而他撰著歷史,引經(jīng)據(jù)典,還是在通俗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他論述唐虞以來古史,自然離不開《尚書》,而他本人曾受學于《尚書》博士孔安國,親得古文《尚書》之學的傳授,然而他在引用《尚書》時,對于古奧費解的字詞,都采用意義相同的字來代替,這應該說是在通俗化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意。另外,司馬遷還盡力將史事的敘述情節(jié)化,使之活現(xiàn)于讀者眼前,無愧于歷史家的大手筆。這都是后人需要學習的。
必須說明,通俗化 并不意味著降低歷史學著作的學術(shù)水準。相反的,編寫通俗化的歷史作品,實際是對作者設立更高的要求,絕不是輕易就能夠做到的。在這里,我還想附帶說一句,即使是專供學術(shù)界專業(yè)閱讀的論著,其實也應當(而且也能夠)寫得簡明流暢一些。不少著名的前輩學者,例如胡適、郭沫若、馮友蘭等先生,他們的著作不都是這樣的么?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是面向大眾 的,并且在通俗化 方向上作了很大的努力。郭志坤先生還說過:通俗,通俗,只有通,然后能俗。 這也很有道理。這十二冊書是一個整體,作者們在上下五千年的一個通字上花費了不少精力,對于內(nèi)容的構(gòu)架和文字作風也下了一番苦功夫,相信這套書的讀者都會體認到他們的用心。
李學勤
2014年 8月 17日
·
序二
我和李學勤先生在討論歷史學的通俗普及問題的時候,很自然
回憶起吳晗先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吳晗以史學界權(quán)威和北京
市副市長的身份,向?qū)W界提出:要求各方面的學者、專家也來寫一點
通俗文章、通俗讀物,把知識普及給民眾。吳晗不僅撰文提倡,向史
學界游說,還親自主編影響很大的中國歷史小叢書。這段回憶讓
我們萌發(fā)了組織編纂細講中國歷史叢書的打算。
當我向李先生提交了編纂方案后,他認為,這對以史鑒今、以史資政、以史勵人是極有意義的事,很值得編纂。隨后,我們又把多年醞釀的編纂構(gòu)想作了大致的概括:突破階級斗爭為綱 和殘酷戰(zhàn)爭 描寫的局限,注重于階層、民族以及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融和交流的記述;突破唯帝王將相 和否帝王將相 兩個極端的局限,注重于客觀反映領(lǐng)袖人物的歷史作用以及厚生 民本思想的弘揚;突破長期分裂歷史的局限,注重闡述統(tǒng)一始終是主流,分裂無論有多嚴重,最終都會重新走向統(tǒng)一;突破中原文化中心論的局限,注重全面介紹中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和影響力;突破歷朝官方(修史)文獻的局限,注重正、野史兼用,神話傳說等口述歷史與文物
文獻并行;突破單一文字表述的局限,注重圖文并茂,以考古文物圖
表佐證歷史。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的編纂重在創(chuàng)新、面向大眾和通俗化。李先生認為這一美好的愿望和構(gòu)想,要付諸實施并非容易的事。他特別強調(diào)要組織專業(yè)隊伍來撰寫,并提出讓歷史走向民眾是史家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令我欣喜的是,精心撰寫這部叢書 的作者本身就是教師。他們中有的是學殖精深、卓有建樹的史學名家,有的是常年立足于三尺講臺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有的還是以滔滔以言享譽學界的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其中多為年輕的歷史學博士。由這樣一個教師團隊來擔當編寫中國歷史讀物的重任,當?shù)闷,也信得過。
我們把編纂的原則性方案統(tǒng)一后,在同作者商議時遇上了某些疑慮:一是認為這類圖書沒有多大市場,二是認為通俗作品是小兒科,進不了學術(shù)專著之殿堂。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分析后,我們?nèi)〉昧斯沧R,一致認為,昨天的歷史是創(chuàng)造明天的向?qū),從中可以汲取最好的營養(yǎng),好的歷史通俗讀物是很有市場的,因為青年讀者中普遍存在一種歷史饑餓感。本套叢書 的作者深感,編寫中國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工作者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義不容辭的責任。旅外學者得悉我們在編纂這套叢書 ,認為這是很有價值的,也很及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張德文參加撰寫并專門來信期待我們早日推出這套叢書。信中說:在知識大眾化、數(shù)字化的年代,歷史學者不應游離在這個歷史進程之外。個人電腦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大促進了微知識的渴求。在此背景下,歷史學者的通俗表述為微知識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積淀和范本。 行文雖然不長,但一語中的,說清了普及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鄒逸麟教
002 ·燦爛輝煌的開放世界 隋唐五代
授、華東師大歷史系王家范教授等讀了叢書的文稿后還專門撰文評說,認為這既是一套通俗的、面向大眾的歷史讀物,又是一套嚴謹而富于科學精神的史著,對于廣大讀者學習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tǒng)、學習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奮斗精神,為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xiàn)很有作用。
這一切,讓我們得到莫大的鼓舞。作者在通俗方面作了極大的努力,他們中的不少人在寫作中進行了刻苦再學習。從史實的查證,到篇章的構(gòu)架,再到文字的通俗易懂以及圖片的遴選,都花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叢書采用章節(jié)結(jié)構(gòu)的敘史形式,目的在于從目錄中就一目了然書中的大概內(nèi)容。中國歷史悠久,史料浩如煙海,讀史者歷來有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讀起 之嘆,講史時以時間為綱,即可以從紛繁中理出頭緒來,再輔之以專題為目,這樣在史料取舍上就更加突出主題、把握中心。細講中注重故事取勝,以真實的歷史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啟迪人。圖文并茂也是本叢書通俗化的一途。中國歷來重視右文左圖,以文注圖,以圖佐文。
通俗而雅,也是這套叢書的一大特色。雅者,正也。通俗不是低俗,亦不是庸俗,它是建立在科學和學術(shù)的基礎(chǔ)上而展開的。把應該讓讀者知道的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觀念用最淺顯明白的方式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需要并強調(diào)的通俗。本套叢書的學者們在撰寫時一是力求在語言上的通俗,二是著力于情節(jié)中的通俗,繼承和發(fā)展了太史公司馬遷那種以訓詁代經(jīng)文的傳統(tǒng),把詰屈聱牙的古文經(jīng)典用活了。所以說,深入淺出的通俗化工作更是一種學術(shù)活動。
為了增加生動性、可讀性,作者盡量選擇對某些有意義的人和事加以細講,如對某些重大的出土文物的介紹評說,對懸而未解的疑問加以釋惑,對后人誤傳誤解的問題予以糾正,對某些典故加以分析,對某些神話傳說進行詮釋。在圖表上盡量做到隨文佐證。在每冊圖書之后增加附錄,旨在增強學術(shù)性和通俗性:附錄大事記,旨在對本段重大歷史事件有個大致了解;附錄帝王世系表 ,意在對本朝創(chuàng)業(yè)、守業(yè)和虛位之王的傳承有所知曉;附錄歷史地圖 ,在于對本段歷史地理形勢方位有個立體印象;附錄主要參考書目 ,目的在于提供進一步學習本段歷史的索引。
意愿和努力是如此,最終的結(jié)果如何?誠望讀者鑒定。
郭志坤
2014年 8月 19日
孫英剛,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東亞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五臺山國際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國際佛教與中國宗教研究叢書主編。撰有《隋唐長安的王府與王宅》、《唐前期王府僚佐與地方州府關(guān)系考以墓志資料為中心》、《隋及唐初親王與地方僧團之關(guān)系》、《想象中的真實:隋唐長安的冥界信仰和城市空間》、《唐前期宮廷革命研究》、《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長安與荊州之間:唐中宗與佛教》等一系列有關(guān)隋唐論著。
序一李學勤 / 001
序二郭志坤 / 001
導語 / 001
01 帝國的統(tǒng)一和隋朝的興衰
隋文帝的上臺及改革 / 001
三百年分裂后的重新統(tǒng)一 / 009
隋文帝的佛教意識形態(tài) / 016
隋煬帝的急政及隋朝的衰亡 / 021
02李唐興起與帝國的鞏固
隋末群雄逐鹿的知識和信仰背景 / 028
李唐及其競爭對手 / 035
玄武門之變與權(quán)力傳承 / 044
貞觀之治 / 054
03東亞格局的起伏和文化融合
隋朝對高句麗的戰(zhàn)爭 / 061
唐前期東北亞政局的嬗變 / 068
高句麗、百濟的滅亡和日本的戰(zhàn)敗 / 074
遺民、遣唐使和文化交流 / 080
04大唐帝國的拓展和文化自信
初雖效之,終能反之破滅突厥 / 091
經(jīng)營西域和安撫吐蕃 / 098
與印度關(guān)系的嬗變 / 105
太宗后期的權(quán)力角逐 / 113
05崇佛的武則天
武周政權(quán)的登場 / 118
佛教政治意識形態(tài):沖突與融合 / 126
天后的都市:洛陽的最后輝煌 / 132
武周政權(quán)的意義 / 138
06玄宗改革與中古貴族政治的終結(jié)
后武則天時代的政治格局 / 141
皇位從中宗系轉(zhuǎn)入睿宗系 / 146
玄宗的政治改革與貴族政治的終結(jié) / 151
玄宗改革的歷史意義 / 159
07寬容而燦爛的精神世界
西行求法運動和佛教的本土化 / 165
絢爛的文化和藝術(shù) / 173
唐詩的世界 / 181
科技發(fā)達的時代 / 186
08 亞洲歷史圖景中的安史之亂
玄宗朝強盛局面的突然終結(jié) / 195
安史之亂的始末 / 201
保守主義興起和走向內(nèi)轉(zhuǎn) / 205
09中央權(quán)威的瓦解與唐朝的亂亡
藩鎮(zhèn)割據(jù)與唐朝恢復中央權(quán)威的斗爭 / 211
內(nèi)政外交之連環(huán)性 / 216
作為皇權(quán)延伸的宦官及中央政府的黨爭 / 221
唐朝的亂亡與五代的肇始 / 227
10 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和重新統(tǒng)一
朱溫代唐和五代前期的攻戰(zhàn) / 232
契丹的崛起與南方的情形 / 241
統(tǒng)一因素的滋長與五代后期的政治社會 / 246
11思想轉(zhuǎn)型與世界帝國的終結(jié)
回歸古典的儒家思想運動 / 252
武宗滅佛及其影響 / 258
對其他宗教的迫害和宗教寬容政策的結(jié)束 / 264
東亞信仰世界的重構(gòu) / 269
附錄
附錄一隋唐五代大事記 / 273
附錄二唐朝皇帝世系表 / 279
附錄三主要參考書目 / 282
結(jié)束語 /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