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話昆劇》是介紹昆劇藝術(shù)的普及性讀物。此前我社已經(jīng)出版過一本內(nèi)容比較深刻的《昆劇演出史稿》,《源遠流長話昆劇》正可以與之形成呼應。
《源遠流長話昆劇》作者王爾齡先生是上海社科院的研究員,在昆劇藝研究方面造詣很深,又具有較好的文字功底,由他來完成寫作是值得期待的。
在知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昆劇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之后,我作為一個老戲曲工作者,真是情思波涌,難以自己。多少天里,心上想的,嘴里說的,總離不開昆劇。
教科文組織為什么對昆劇有如此興趣和認識?昆劇究竟是怎么回事?這要從頭說起。
1972年,教科文組織通過公約建立“世界遺產(chǎn)名錄”,到現(xiàn)在已有630項實物性遺產(chǎn)經(jīng)過申報程序,被批準進入名錄。也就是說,這些都被承認為世界性的寶貴物質(zhì)財富,各國都必須高度重視和保護。但是人們認識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更應該是我們?nèi)祟惖幕ǘ、掌上明珠。于是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宣布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條例》,不久即通知各國申報。2001年5月18日,教科文組織任命的一個由18位專家組成的評委會評審了32個申報項目。最后投票通過了其中19個項目成為第一批“代表作”。中國的昆劇是全票通過的4個項目之一(曾有報道說昆劇是“榜首”,不確)。
19個項目中各國古典戲劇類的還有日本的“能樂”。
教科文組織的這一舉措意義深遠。它把各國各民族的優(yōu)秀的非物質(zhì)文化創(chuàng)造,從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間歌舞、古戲一直到各種儀禮、名匠手藝等等,都認為是具有人類意義的文化遺產(chǎn),當它們衰落之時,必須給以有效的保護,助其復興。當然這類遺產(chǎn)繁多復雜,有大有小,只能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之作一步一步做進來。昆劇能夠列入第一批名單,說明它的文化價值得到了世界性的承認。這對于昆劇,對于戲曲乃至中國文化,都是令人激奮的大事。
昆劇被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代表作”,是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昆劇最早稱昆山腔,后來又叫昆腔、昆曲,意思相近,是元明時江浙贛一帶以唱南曲為主的四個古老地方劇種之一。另外三種是海鹽腔、余姚腔和弋陽腔。昆腔形成和流行于江蘇的昆山、蘇州一帶,元代末期(十四世紀中葉)即見記載。朱元璋登基后曾問過一位昆山百歲老人:“聽說昆山腔很不錯,你也會唱吧?”到現(xiàn)在六百多年了。明嘉靖年間,出現(xiàn)了大音樂家魏良輔,“足跡不下樓十年”,率領同伴對昆腔音樂曲調(diào)用水磨功夫做了廣泛而深入的革新,所以又叫“水磨腔”,帶有一些愛稱意味。又有梁辰魚等劇作家寫出專用昆腔曲調(diào)的《浣紗記》等傳奇劇本。音樂和文學的豐富和革新,使昆劇很快流傳四方,擴大了影響。最晚在十六世紀初(正德年間)就進入宮廷。由十六世紀中葉到十八世紀清乾隆后期兩百余年,昆劇繁榮昌盛,成為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戲曲劇種。
收起全部↑
昆劇情思(代序)
昆腔·昆曲·昆劇
1.昆腔的誕生
2.昆曲的坐唱
3.昆劇的形成
4.昆劇的家門
[附錄一]清代前期昆劇五凈
[附錄二]乾隆時期昆腳兩例
全本戲·折子戲
1.全本戲的編演
[附錄一]《桃花扇》謹守史范和“沉江”猶存史影
[附錄二]明季祁彪佳七年間所觀劇目
2.折子戲的興起
3.雅與俗
江南新聲揚四方
1.藝人·串客·曲家
[附錄]昆凈之謂大面及其他
2.職業(yè)戲班和家樂班
3.北上·西行·南下
4.輻射而成“百戲之祖
全盛時期的班社
1.蘇州集秀班和北京集芳班
2.揚州鹽商與昆班
3.從教坊司到昇平署
路在何方
1.轉(zhuǎn)熱上海
2.好景不長
3.四大老班
4.趨于定型化
保存和傳習
1.清曲家和曲會
[附錄]《昆劇手抄曲本一百冊》目錄
2.昆曲保存社
3.昆劇文全福班
4.昆劇傳習所
5.從新樂府到仙霓社
兩度起昆劇之衰
1.昆劇的救亡
2.責任在肩的一代
3.第二次救亡
出戲和出入
1.整舊亦是出新,出新有賴舊貫
2.戲因人而存,人由戲而樂
昆劇在戲曲中的地位
后記
《源遠流長話昆劇》:
3.北上·西行·南下
興于蘇郡的昆劇受到廣泛的關注,影響所及,不限于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地區(qū),還引發(fā)北京和中原的演出和觀賞熱。
昆劇的北上和西行,由近及遠,遠未必遜于近地。
南都(南京)演昆戲,盛于晚明時期。興化、華林兩個戲班打?qū)ε_角藝就發(fā)生在這里。浙江新安巨賈集兩班在東西兩邊搭臺俱演《鳴鳳記》,興化班在東戲臺,華林班據(jù)西戲臺。當演到夏言、嚴嵩爭辯黃河河套問題時,座中看客開始西顧華林班而嘆,后來索性離座跑到西戲臺前去看李伶扮演的嚴嵩了;興化班扮嚴嵩的是馬伶,一氣之下卸妝離去,戲也不能演畢。興化班中有紹興張岱家班舊伶,張家延師課藝以嚴格著稱,足見興化班演戲原可稱道,馬伶的不如李伶顯然不在技藝。三年后馬伶歸來,仍按當年模樣重演《鳴鳳記》,馬伶的嚴嵩已非昔日可比,李伶“匍匐稱弟子”。當夜,華林班諸角向馬伶請教,始言其故:他到北京某一堪比嚴嵩的輔臣處“求為其門卒三年”,每日侍奉,察其舉止,聆其聲口,揣摩既久,終于演像嚴嵩。原來他向生活取經(jīng),師法自然而提煉成藝。馬伶名錦,因侯朝宗《馬伶?zhèn)鳌窂V傳,垂名戲劇史。
民間戲班中有女班,萬歷年間蘇州“以白姓最著”的女班,唱生角的白六聲色冠絕一時,南京郝班(郝可成為領班,演副末)亦是女班之著稱者,傅卯、傅壽兄妹齊名,徐翩翩、亭亭為出色女旦,后來徐翩翩從朱子堅學曲,成歌姬。晚明秦淮八艷無不諳昆腔,孑L尚任《桃花扇》里就有所映現(xiàn)。
前文敘及吳中延秋班在開封作場,又到平陽,孔尚任有《平陽竹枝詞》記其事,所作稱譽已比之為“申衙”即蘇州申時行家班,技藝直可追步。
北京的昆班,因家樂的被攜帶進京而促使興起,明清易代,流風依舊不息,清初即有三大名班:聚和班、三也班、可娛班。這三大班孔尚任稱之為“三家老手,鼎足時名”。洪舁《長生殿》的首演就是交給聚和班的。
孔尚任《桃花扇》完稿未及一載即交由金斗班首演,蓋此班堪比三大名班。
孔尚任《小忽雷》是由景云班演的,此班聲望雖在j大名班之下,但他認為“風流跌宕,實未多讓”。
此外還有南雅小班、蘭紅小班亦受孔尚任贊賞。
昆腔戲傳人北京,在萬歷末年幾乎完全取弋陽腔而代之,明王驥德《曲律》指明此時昆腔勢盛:“邇年以來,燕趙之歌童舞女咸棄其桿撥,盡效南聲,而北詞幾廢!睏U撥,為古代奏琵琶時撥弦之具,借指北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