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易經(jīng)》心解——與文王面對面 《〈易經(jīng)〉心解:與文王面對面》是作者多年研究《易經(jīng)》的思想結晶。綜合以往各家的易學成果,試圖體味易的真諦和文王的本意,本著象、數(shù)的基礎而闡述易理,把儒釋道的相共相通返還于易,對《易經(jīng)》做出了新的解讀和闡釋!兑捉(jīng)》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圣人心,就是菩薩行。所以禪宗六祖言:心量廣大,周邊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文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 《〈易經(jīng)〉心解:與文王面對面》:融合儒釋道,深度解讀闡釋《易經(jīng)》奧妙本義。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經(jīng)》,不過多了一個角度而已。多一個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實,*的精彩在于沒有角度,沒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沒有褒貶與扶抑;若見不平,心不等故。神無方,易無體,就是心法,無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都從空中生,諸佛皆自法身出故。 三千多年前的羑里,有一條河由城北轉而東流。曠野之上,屋舍散落若干。一位老人,幽禁其中。東籬無菊可采,西窗無雪可望。唯有一束蓍草,伴隨著雞鳴狗吠,還有那時隱時現(xiàn)的漫天星斗。 這位老人,不停地分著手里的蓍草,拿起,放下,合攏,再分開……不計日夜,時空也仿佛為之融化。斗轉星移,終于有一天,他推開所有的蓍草,走出屋外,望著那奔流不止的河水和隱約的星斗,仰天大笑: 易者,不易耶? 這位老人,就是演繹出八八六十四卦的姬昌,被后人稱為周文王。 大約五百多年后,喬達摩·悉達多,印度一位舍棄王位的智者。六年苦行后枯瘦如柴的他,喝下牧女供上的一碗牛奶之后,端坐在菩提樹下。雖然茂密的枝葉遮蓋住了天空,遮住了閃爍的星辰,可他內心的星空卻徹底地粉碎了:是心是佛,即心即佛。無蹤無影可覓,卻又無處不在。小到一粒微塵,而其中卻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這種能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貫穿于每一顆心,抑或一粒塵埃,只是自知或不知而已。他感嘆著:奇哉 ! 奇哉 !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證得。 幾乎是同時,東方的中國,有一位夫子,佇立大河之畔,面對這滾滾東流的河水,唱和道:逝者如斯夫;道之哉,百姓日用而不知。 還有一位老者,騎著青牛,出關西去,口里喃喃自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分明是用另外一種形式道出了文王演繹八卦的用意和宇宙運行的真理。他的身后,追隨著關伊子、莊子、魏伯陽、葛洪、呂洞賓、張伯端、全真七子……花樣迭出,卻萬法歸一,可謂性命本不離,道易無二致。 三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叩開《易經(jīng)》之門,來到了這個高遠而深邃的空間里,拜坐在老人面前。我看到了他閃爍著無盡光輝,以及身后那些無窮無盡的腳印,大大小小,若有若無,好似一個個太極圖,延伸到現(xiàn)在,通向未來,把我和他連接在了一起。這些腳印中,有姜子牙、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有京房、鄭玄、王弼的;有周敦頤、邵康節(jié)、二程、張載、朱熹的……如繁星般徜徉在浩瀚的太虛,卻遵循著一個若隱若現(xiàn)的軌跡,如銀河系的星云圖,抑或是太極的模樣。這些模樣,綻放著七彩的光芒,光芒里閃射者一行行若隱若現(xiàn)的字: 神無方,易無體也;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就是這樣,就是這樣!時空有分段,大道無古今。古今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本來的實義從未中斷,也未曾消失,綿延不盡。到了南宋的大儒陸象山這里,一聲長嘆,抒發(fā)出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大和之聲。明朝的王陽明,這個前世的和尚對心的闡釋又是多么的瀟灑: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人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宋明理學兩派,亦如禪宗的頓漸,異曲同工,相互輝映。若換成夫子,或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若無通,儒則無法達到天人合一,道則如何法諸自然,釋家也更難桶底脫落,明心見性。而若有通,則非寂然不動而不能至。儒之至誠無息,道之丹鼎吐納,釋之四禪八定,皆入定而通之路徑。故佛家語言,定能生慧。此慧之生,貌似感通而外得,實乃對境生心。 生的什么心?夫子說:圣人作易,是為了讓眾生明白順天道養(yǎng)性命的道理。所以立天之道稱為陰與陽;立地之道,稱為柔與剛;立人之道,稱為仁與義。曾子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北宋的張載則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如此諸心,不外乎利他二字,就是菩薩行! 發(fā)了這樣的心,發(fā)了這樣的愿,再付出相應的努力,就是圣人作易的本義。法由人興,法為人用。民之所受,民之所感,無論吉兇禍福,究其實質還是自作自受,天理昭昭,因果循環(huán),怨不得英雄,怪不得凡夫。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因果史。要緊的是,把因果之理,天地之道告訴眾生,讓其明白:生死煩惱,窮通貴賤,無不由自心造作而成。如此,則人人尊天道,循因果,如孔子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亦即文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 于是,我反觀自己,猶如一粒粟米,在廣袤無盡的土壤里扎根,正試圖體味著易的真諦和文王的本意;試圖本著象、數(shù)的基礎而闡述義理;竭力地把因果返歸于易,把至善至德還歸于易,把儒釋道的相共相通返還于易,以期圣人之道得以大觀,天下百姓得之而趨大同。我再看那文王,看那《周易》,看那八八六十四卦,我看到了: 佛法是心法。以心法去看《易經(jīng)》,不過多了一個角度而已。多一個角度,就多一分精彩。其實,最大的精彩在于沒有角度,沒有精彩。佛法中有易理,易理中有佛法,遍融入故。沒有褒貶與扶抑;若見不平,心不等故。 ━ 者,陽也;至誠之心,沒有窮盡與邊畔,無處不在,又無影無形;此為信門入;- -者,陰也;虛而空,空而明,念起念落心明了;此則理門開。理事并行,皆通達故。- -之一分二,乃一之二,合之則為二之一也。 - -之前段,前念也;之后段,后念也。前念已過,后念之未生,中間那個是什么!沒有前后,中亦不顯;若無中間,前后也不存。是故《心經(jīng)》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也好, - -也罷,不過一個符號而已。道雖不在文字,然不離文字;法由人興故。 神無方,易無體,就是心法,無所得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萬物都從空中生,諸佛皆自法身出故。 六十四卦,多么的偉大和奇妙啊,三百八十四爻,無窮無盡的變化,如同那絢麗奪目的菩提樹枝枝葉葉,無論它繁茂得如何鋪天蓋地,也遮蓋不住星辰之光;無論多多少少個智慧的足跡紛沓而來,前赴后繼,也都離不開太極這個根;無論古今內外多少賢圣窮辭辨義,無非是倡導循天道盡人事而已!兑捉(jīng)》之道,就是君子道,就是圣人心,就是菩薩行。所以禪宗六祖言:心量廣大,周邊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六祖之心,即文王之心,亦即天地之心,易之心。一切即一,即萬物返陰陽,陰陽歸太極;太極之中自含萬物。一即一切,亦即萬物皆由太極生,萬法皆從自性出之理。故佛家曰:大海自能生波浪,波浪滅后還成水。 環(huán)顧蒼茫天地,風云呼吸,雨雪飄搖;云蒸霞蔚,電閃雷鳴;山高仰止,江河奔流,日月交替,何曾停息。萬物鳥獸,草木百谷,春生夏長,秋斂冬藏……一切的往來都是那么的自然,無一絲一毫相互妨礙。一旦有了人,人有了心,心有了分別,有了私我,有了欲望,這天地之氣便開始隨著人心而變化和動蕩。而《易經(jīng)》八八六十四卦的用意,無非是令人心安慧明,尊順天地之道而已。歸根結底,易或不易,還是一個心字。故蕅益大師言:六十四卦大象傳,皆是約觀心釋。所謂無有一事一物而不會歸于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強不息,則以修合性矣。 老人笑了。 是以為序。 月光童子于惠靈頓 丙申年甲午月丁亥日(2016 年 7 月 4 日)丁未時 后 記 惠靈頓是新西蘭的首都,也是我的福地。 我的《易經(jīng)中國古代大數(shù)據(jù)》一書的起源就是在這里,當時寫的多是隨筆,以期推重因果之道在術數(shù)中的作用;貒螅?guī)捉?jīng)修改,反復推敲。終于,書稿的前一半內容最后得以成書出版;后一半因為涉及具體的占卜內容和實踐經(jīng)驗,所以割舍掉了。眼下這一本書,前半部分在國內寫了九個多月;后面一半在惠靈頓居然一個月就寫完了,有如神助。每當我思路走到盡頭,便站起身眺望遠處的大海;或者燒壺水,泡泡茶;或者焚香,誦一部經(jīng);乃至于上個洗手間等等,很快便思如泉涌,問題就解決了。古人讀書云枕上、廁上、馬上,我思考問題則多是廁上、枕上、坐上。所謂坐上是因為我每天都堅持禪坐一定時間,本來是為凈心的,結果滿腦子都是爻辭、卦辭。許多解釋,都是來自坐上的靈感,剎那間的事。這只能說是往昔的種子發(fā)芽成熟。譬如蒙卦之納婦吉的解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發(fā)揮,對歸妹的不同理解,困卦的演繹,井卦的發(fā)揮,明夷卦的新論,豐卦的斗、蔀,既濟卦的獨特理解等等,許許多多的新思路,如閃電不期而至,讓我體會到了易理的博大精深和浸潤其中無窮盡的樂趣。 就我個人而言,大致把研究《易經(jīng)》的人分為這樣幾類:一是以孔子、子夏、鄭玄、王弼、程頤、朱熹等人為代表的義理派,二是以象數(shù)為重點的焦贛、京房、虞翻、邵雍、來知德、尚秉和等人的象數(shù)派,三是李鼎祚、王國維、顧頡剛、聞一多、郭沫若、高亨等人的考據(jù)派。前兩派秉承卦象、卦數(shù)與義理三位一體的原則,實際上就是天地人由道而一體化三的闡釋,把《易經(jīng)》尊崇到中國文化源頭的高度。而后者的考據(jù)派,我個人認為聞一多成就最大。郭沫若等則多偏重于對字詞的考證以及把一些歷史事件與《易經(jīng)》相關聯(lián)起來,更傾向于《易經(jīng)》反映的是當時的歷史。除此之外,還有李鏡池等人,獨辟蹊徑,把一部《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世俗化,認為僅僅是反映了當時不同人的生活狀態(tài),為當時不同階層的人士占卜的一本匯錄而已。譬如李鏡池先生對于《易經(jīng)》的孚字,幾乎都解釋為俘虜,徹底拋棄了誠信的意義,是非常不恰當?shù)。還有人認為遁卦是豬的逃遁,否卦是淫奔婦的浪史,豐卦說的是女神,井卦說的是獵野獸,乃至于恒卦是女獵人以及她的夫子,乃《易經(jīng)》的原創(chuàng)者……實際上是把《易經(jīng)》的研究導向世俗化,當然也是對《易經(jīng)》的貶損和對先賢思想的否定。還有人認為,帛書《易經(jīng)》才是更原始的,孔子不過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對《易經(jīng)》進行了闡釋而已,未必符合原意。諸如此類的觀點,雖然別具一格,但也未免難免離題太遠。 我是這樣來看《易經(jīng)》的: 帛書版《易經(jīng)》未必是更早更原始的,卦序的排列乃至于文字也未必是準確的。即使如此,也是漏洞百出,周文王才加以演繹和改進。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我們知道,修行人講閉關而克期求證,或三月,或三年,長短不一,就是為了制心一處而求開悟。而文王于《易經(jīng)》,一心一處用了七年啊。后天八八六十四卦之所以流傳到現(xiàn)在并且為社會接受,必然有它的因緣,有它的合理性。古人有古人的角度,今人有今人的視野。不管怎么樣注釋、解釋,只要對自己的身心有益,對讀者的身心有益,我認為就是成功的。當然,種種見解,都要以《易經(jīng)》的象、理、數(shù)為基礎去闡釋,不能胡亂猜測,誤人子弟。卦辭、彖辭、象辭、爻辭,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因為有后世大量的占卜實踐,以極其高的準確性可以反證《易經(jīng)》言之不虛;所以說研究者必須精通占卜之術,否則僅僅解釋字詞是難以入其堂室的。譬如漢代大儒鄭玄就非常精通卦象與卦數(shù),他十七歲的時候就根據(jù)忽然刮起的大風,而推算出某地在某時有大火,并且向縣衙門報告,以作準備。到了某一天,果然如鄭玄預測那樣發(fā)生大火。由于準備得早,而沒有造成大的損害。如王弼,有人天感應之功,僅僅活了二十四歲,卻被后世道家尊為真人。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寂然無體四字,就是 十翼中寂然不動和神無方,易無體的概括;所以他既秉持了孔子的理念,又直接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與《易經(jīng)》本義相互輝映,對后世的理學思想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所以,古代先賢無論怎么演繹,甚至看起來某些地方有些矛盾,但細細分析再看,必有內在的合理性;因為他們大處能夠從陰陽正反兩個方面去分析,對立而求統(tǒng)一,統(tǒng)一而不離對立;小處可以精通術數(shù)預測,并以此而法天地之道而盡人事,是為光大圣賢之道而服務的,為利益天下蒼生而服務的。所以,古代賢圣之心,是菩薩心無疑。 總體來看,《易經(jīng)》展示的是理、象、數(shù)一體而變化不息的宇宙規(guī)律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種種現(xiàn)象。圣人由此而定人事,也就是把這種規(guī)律與人類的思想行為聯(lián)系在一起,為人類制定出一套與天地運行規(guī)律相應的和諧規(guī)則,形象地展示出來,由此而創(chuàng)立了八卦并進一步演繹出六十四卦。 每一卦,都有自己的象和數(shù),以及蘊含的道理。從數(shù)的角度看,萬物皆有定數(shù),以數(shù)來定生死榮枯和吉兇悔吝;佛家稱之為定業(yè),只是佛家認為此定業(yè)非定業(yè),故謂之定業(yè)。言外之意,業(yè)不是一成不變的實體,否則整個虛空也容納不下;它是可以改變的一個量體,權喻為種子和果實的關系。對于這樣的一個數(shù),孔夫子言,天地之數(shù)五十有五,大衍之數(shù)五十。意思是,五十五是誕生天地的數(shù),五十是生化萬物的數(shù)。 如果按照老子的說法,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去看,五十四加一,就是五十五。換句話說,1 + 54= 天地之數(shù)。其中,三生萬物,故陽數(shù)始于三,極于九;所以乾卦用九。二三得六,地之半也是六,陰數(shù)成于六,所以坤卦用六。六乘九等于五十四,所以說乾坤之用數(shù)相乘加上一,就是天地之數(shù),故圣人言乾坤為易之門。而再具體到乾坤兩卦的策數(shù)之和,也正好是 360,為一年的天數(shù)。六十四卦的總爻數(shù) 384,就是太陰歷閏年的一年天數(shù)。 你看,處處不離數(shù),而人生長短之數(shù)其實難足百年!如何去度過這百年春秋?兩千多年前的夫子已經(jīng)為自己,也為后來的我們這不足百年之數(shù)做好了注腳。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再看看我們今天的人,說到對時間這個數(shù)的利用一點也不比古人差多少:從懷孕開始就有胎教,出生后有保姆、月嫂,二三歲由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些老人教,之后幼兒園老師教,六歲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yè)二十一二,再到碩士生、博士生二十七八,學得頭昏腦漲,夸張點說是學富五車了。可到了三十歲,立沒有立起來?立的又是什么?有人說成家立業(yè),有人說立的是立禮。如果從成家的角度看,古人成家世間早,到三十歲已經(jīng)有幾個孩子了;現(xiàn)在人則越來越晚婚,三十歲沒有成家的比比皆是。從立業(yè)這個角度看,許多人勉強維生,甚至還靠家里父母接濟。 那么夫子的真意是立什么呢?我認為是立禮。在夫子看來,仁為體,禮為用。仁不可見,禮則明顯可見。所以立禮,就是立本。南懷瑾先生說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確定不變了,也對,也是立禮的意思。但若是兼及佛家的思想,我則覺得是立正信,信因果;否則孔子何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之語!后世所謂富不過三代之語,實是不積善德之果報。 到了四十歲不惑,就是沒有疑惑,沒有什么想不通,想不開的,人世間的一切,大自然的一切變化都清晰明了。明了的什么?明的是:自然是人心的外在顯現(xiàn),佛家所說的循業(yè)發(fā)現(xiàn);易之兩儀,所謂的陽,就是善念;所謂的陰,就是惡念。善惡交織,人生就是一部由自心所造作的因果史;而這部歷史,唯有當下承擔,不趨不拒,遷過從善,別無良策。 到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明白天道,順承天道,用儒家的話就是明明德,用佛家語就是開悟。悟了什么?借用禪門永嘉祖師的話: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于是,有些人就說,夢是空的,六趣是空的,因果是空的。甚至有人不承認自己是男是女,有父有母,因為空了嘛。其實,夢就是夢,六趣就是六趣,因果就是因果,這個有(也就是佛家稱之為色的東西)怎么能否定呢?不能否定,否定了就是偏執(zhí)一端。人的執(zhí)著來源于六根、六塵與六識,執(zhí)著于此就是偏于有;可是,根與塵本空,即佛所言: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同源就是同出于八識如來藏,能藏、所藏、執(zhí)藏皆在其中。所以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其實,這個有與空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說諸法無我就是空,為什么還要再去否定一個人我和法我;諸行無常就是空,不需要再去否定另外有一個諸行;清凈涅槃就是空,可也并非一無沒有的死寂之空啊。沒有根、塵、識,心之體何以顯現(xiàn)?所以《心經(jīng)》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哪里還有一個別的空、別的色? 可是,永嘉祖師又說:了即業(yè)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怎么了?自從頓悟了無生。于諸榮辱何憂喜。本來沒有什么生與不生,滅與不滅,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值得憂喜。這個境界,勉強套用孔子所說,就是到了六十歲,耳順了,聽到什么樣的話也不鬧心,心靜如水。能夠做到這一步,一是見地到了,二是定力到了,所謂定慧等持。所以,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如此一直下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不逾矩。老子所謂道法自然,矩在其中,無心而和,即佛家的任運自在了。到了這一步,才算得上真的了啦。 月光童子2016 年 7 月 4 日完稿于新西蘭惠靈頓 王建,筆名月光童子,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F(xiàn)居新西蘭。幼時即思考人生死亡及歸宿事。從1990年起研習佛教、《易經(jīng)》。在新西蘭的媒體有《易經(jīng)》方面的專欄,深受海內外華人喜歡,并在國內多所國學中心開辦《易經(jīng)》講座。著有《易經(jīng):中國古代的大數(shù)據(jù)》。 序:/1 1. 乾卦 : 易經(jīng)的第一扇門 /1 2. 坤卦 : 易經(jīng)的第二扇門 /11 3. 屯卦 : 天地之后的一株小草 /19 4. 蒙卦 : 萬物蒙昧待教化 /25 5. 需卦 : 生命的延續(xù)是最大的需要 /33 6. 訟卦 : 斷案需要包青天 /39 7. 師卦 : 從打群架發(fā)展到軍旅戰(zhàn)爭 /45 8. 比卦 : 前后相從,同向而行 /51 9. 小畜卦 : 古時的小康生活 /57 10. 履卦 :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63 11. 泰卦 : 天地交融,身心俱安 /69 12. 否卦 : 上下關閉,天地不交 /75 13. 同人卦 : 同心同德,志同道合 /81 14. 大有卦 : 光明之大,莫過于日月同輝 /85 15. 謙卦 : 大山坍塌成平地 /91 16. 豫卦 : 怡然自得之警醒 /101 17. 隨卦 : 他樂我也樂,大家一起樂 /109 18. 蠱卦 : 反者,道之動也 /115 19. 臨卦 : 俯身慈愛一瞬間 /121 20. 觀卦 : 觀鸛鳥而知時節(jié) /127 21. 噬嗑卦 : 心中有物要不得 /133 22. 賁卦 : 古代的化妝 /139 23. 剝卦 :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145 24. 復卦 : 窮上返下,見天地之心 /149 25. 無妄卦 : 沒有妄想,就沒有災禍 /155 26. 大畜卦 : 德行,是最大的財富 /161 27. 頤卦 : 物畜養(yǎng)命,莫若養(yǎng)心 /167 28. 大過卦 : 最大的過患就是進入棺槨 /173 29. 坎卦 : 萬水千山皆是險 /179 30. 離卦 : 無限風光在險峰 /185 31. 咸卦 : 有心為感!感而遂通 /191 32. 恒卦 : 日月長明,心之永恒 /197 33. 遁卦 : 豹隱南山,以退為進 /203 34. 大壯卦 : 先順后逆,羝羊觸藩 /211 35. 晉卦 : 光明普照大地 /217 36. 明夷卦 : 光明與大地齊平 /223 37. 家人卦 : 燈燭之光,其樂融融 /231 38. 睽卦 : 反目相害,親痛仇快 /237 39. 蹇卦 : 背明向暗,阻塞不通 /243 40. 解卦 : 一箭射去解萬憂 /249 41. 損卦 : 鑿石見玉,握土成山 /255 42. 益卦 : 增加德行,見善則遷 /261 43. 夬卦 : 恩生害,與小人決裂 /267 44. 姤卦 : 風云濟會,不期而遇 /273 45. 萃卦 : 水不聚無以成湖海 /277 46. 升卦 : 日月輪替,光明不息 /281 47. 困卦 : 欲望的束縛 /285 48. 井卦 : 守道無虧,益人無窮 /291 49. 革卦 : 豹變?yōu)榛,改好從?/297 50. 鼎卦 : 身即鼎爐,吐故納新 /301 51. 震卦 : 帝出乎此,萬物之始 /307 52. 艮卦 : 身心安止,萬物成終 /311 53. 漸卦 : 止而復進,倦鳥歸林 /315 54. 歸妹卦 :京房易的最后一卦 /319 55. 豐卦 : 日麗中天,背暗向明 /323 56. 旅卦 : 人在旅途,流離失所 /329 57. 巽卦 : 天地之呼吸 /333 58. 兌卦 : 澤潤萬物 惠民利生 /337 59. 渙卦 : 散險難而順水引舟 /341 60. 節(jié)卦 : 心神不可散亂 /345 61. 中孚卦 : 風亦信,魚亦信 /349 62. 小過卦 : 小的過患 /353 63. 既濟卦 : 陰陽調和,因緣具足 /357 64. 未濟卦 : 新時代的開始 /363 后 記 /368 參考書目 /373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