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在今天已經成為真理的代名詞�?萍嫉陌l(fā)達是近代西方強盛的核心能力所在,得科學者方能得天下已經深入人心。但如果要問到底什么是科學,能準確回答清楚者即使在優(yōu)秀的科學家群體中間也寥寥無幾。過去對科學的認識散見于哲學、自然辯證法、科學技術史、科學哲學與科學學等幾門學科之中,但因它們都未能完備地深入整個科學內部,因此都遠遠解決不了以上問題。將科學簡單理解為分科而學,也使當今浩如煙海的不同科學學科之間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
本書總結出了可以貫通一切科學的四大主干學科:數學、測量、信息科學與牛頓力學。并且以過去的學者們非常缺乏研究的測量學科為主,系統(tǒng)研究了科學的內在結構、機理,以真正科學的方式給出清晰的答案。
什么是科學?這一問題以前是通過哲學來研究的。本書是全球*部用科學方法研究科學本身的著作,將科學的內在結構和機理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用統(tǒng)一的科學語言打通所有學科間的壁壘(有點武俠小說里打通奇經八脈的感覺),尤其為社會領域學科的科學化打開了全新的空間。六大不同領域的學者聯(lián)袂推薦!
序言
汪濤,南京郵電學大學電子測量專業(yè)學士,北京郵電大學通訊專業(yè)碩士。曾任中興通訊國際市場副總裁,現任北京數碼視訊全球投資總裁,天使投資人,多家孵化器創(chuàng)業(yè)導師。
出版著作:《通播網宣言》(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生態(tài)社會人口論》(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純電動拯救世界》(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6年3月)《超越戰(zhàn)爭論戰(zhàn)爭與和平的數學原理》,在《移動通訊》、《計算機世界》、《商界》、2015年中國人口學會年會等學術或行業(yè)刊物、全國專業(yè)學術研討會上發(fā)表大量論文和文章。
不同領域專家序言從通播網到純科學自序 得科學者得天下 /
第一章 科學與純科學�。�
第一節(jié) 科學與學科�。�
第二節(jié) 專注單一學科與跨學科 /
第三節(jié) 伽利略、實驗與近代科學 /
第四節(jié) 純科學�。�
第二章 古希臘文明與科學的誕生 /
第一節(jié) 幾何測量知識的積累�。�
第二節(jié) 文明間相互的影響�。�
第三節(jié) 古希臘人對實用知識和感官作用的蔑視及理想世界的假設 /
第四節(jié) 科學理論的結構和模式�。�
第三章 從科學歷史學角度看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 /
第一節(jié) 歷史學的測量基礎�。�
第二節(jié) 歷史學的科學理論與認識誤差來源�。�
第三節(jié) 歷史作用或功過的價值判斷�。�
第四節(jié) 目的與過程的一致性�。�
第五節(jié) 歷史名稱對象的高度變化與理論闡述簡明性的矛盾�。�
第六節(jié) 就史論史與理論普遍性要求的矛盾�。�
第七節(jié) 歷史之問 /
第四章 科學與非科學�。�
第一節(jié) 判斷科學與否的根本標準 /
第二節(jié) 科學發(fā)展形態(tài)上的優(yōu)點�。�
第三節(jié) 數學抽象帶來的優(yōu)點�。�
第四節(jié) 測量的價值和優(yōu)點 /
第五節(jié) 數學的局限�。�
第五章 科學的整體性和還原�。�
第一節(jié) 科學的整體性�。�
第二節(jié) 還原 /
第三節(jié) 映射式還原經典案例�。�
第四節(jié) 回溯式還原經典案例 /
第五節(jié) 調用和對自成體系理論科學性的否定�。�
第六節(jié) 從還原標準看經絡研究的非科學性�。�
第六章 科學的關鍵特征 /
第一節(jié) 科學為什么優(yōu)于非科學�。�
第二節(jié) 步進式發(fā)展模式和節(jié)奏性 /
第三節(jié) 未知因素唯一性要求�。�
第四節(jié) 科學理論與實際相符合的含義�。�
第五節(jié) 唯一性要求作為鑒別非科學的標準 /
第六節(jié) 可演繹性�。�
第七章 測量與受控實驗�。�
第一節(jié) 受控實驗地位�。�
第二節(jié) 受控實驗及其優(yōu)點�。�
第三節(jié) 受控實驗方法受限的情況 /
第四節(jié) 受控實驗只是測量的子集�。�
第八章 測量與計量 /
第一節(jié) 測量的數據是如何得來的�。�
第二節(jié) 計量�。�
第三節(jié) 對計量的誤用 /
第九章 所有科學的測量基礎�。�
第一節(jié) 測量基礎在不同學科中的名稱�。�
第二節(jié) 新聞真實性問題 /
第三節(jié) 統(tǒng)一測量基礎與學科建設的共軛標準�。�
第十章 單因果化可測量的科學基礎 /
第一節(jié) 從哲學到科學�。�
第二節(jié) 單因果化 /
第三節(jié) 衰減�。�
第四節(jié) 放大�。�
第四節(jié) 受控實驗及實驗室的定義�。�
第五節(jié) 測量可成為科學基礎的原因�。�
第六節(jié) 非受控實驗測量的優(yōu)點�。�
第七節(jié) 近代科學模型�。�
第八節(jié) 測量技術的發(fā)展�。�
第十一章 誤差理論�。�
第一節(jié) 測量誤差存在的必然性 /
第二節(jié) 誤差的來源分析�。�
第三節(jié) 誤差與信息論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相關分析與誤差、信息量的關系 /
第五節(jié) 科學與非科學測量的區(qū)別�。�
第六節(jié) 誤差的數量處理 /
第十二章 量子力學的形成過程和奇異之處�。�
第一節(jié) 最奇異的科學理論�。�
第二節(jié) 從連續(xù)到光量子 /
第三節(jié) 從光子到物質波�。�
第四節(jié) 從物質波到量子力學理論 /
第五節(jié) 量子力學的奇異之處何在?�。�
第十三章 對量子力學的測量循環(huán)因果律解釋嘗試�。�
第一節(jié) 換個方向看量子�。�
第二節(jié) 一個解決隱變量和波函數隨機性的可能受控實驗方案討論�。�
第三節(jié) 直覺更難理解的實驗結果�。�
第四節(jié) 弱測量 /
第五節(jié) 如何正確認識量子力學?�。�
第十四章 社會領域常見的五大主體誤差�。�
第一節(jié) 人作為認識主體的誤差種類�。�
第二節(jié) 宗教信仰�。�
第三節(jié) 倫理和心理�。�
第四節(jié) 政治和利益�。�
第五節(jié)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必然性�。�
第六節(jié) 政治的影響�。�
第七節(jié) 利益角度的影響�。�
第八節(jié) 政治和利益存在的合理性�。�
第十五章 科學心理學�。�
第一節(jié) 人類生理系統(tǒng)與心理系統(tǒng) /
第二節(jié) 心理系統(tǒng)與生理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
第三節(jié) 多種心理系統(tǒng)的綜合作用 /
第四節(jié) 七大心理系統(tǒng)理論與其他心理學理論的關系�。�
第五節(jié) 心理系統(tǒng)運行的一般原理�。�
第六節(jié) 人類心理機制的不適應和社會心理策略進化�。�
第七節(jié) 興奮與抑制 /
第十六章 情感誤差�。�
第一節(jié) 心理系統(tǒng)對認識作用綜述�。�
第二節(jié) 神秘系統(tǒng)情感誤差�。�
第三節(jié) 依戀系統(tǒng)情感誤差 /
第四節(jié) 自尊系統(tǒng)情感誤差�。�
第十七章 全科型知識結構的意義�。�
第一節(jié) 全科型知識結構對經濟學研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歷史學研究需要的寬廣知識領域�。�
第三節(jié) 全科型知識結構多方面價值和意義�。�
第十八章 如何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 /
第一節(jié) 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的難點和可能性�。�
第二節(jié) 獲得全科型知識結構的方法和途徑�。�
第三節(jié) 八大知識體系簡介�。�
第十九章 以測量角度看科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測量是檢驗理論的標準�。�
第二節(jié) 理論與測量的循環(huán)關系 /
第三節(jié) 測量獨立的發(fā)展地位�。�
第四節(jié) 測量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
第五節(jié) 認識的有限性與無限性�。�
第二十章 諾貝爾獎與領導世界科技的匯聚戰(zhàn)略�。�
第一節(jié) 從新型加速器CEPCSPPC爭論談起�。�
第二節(jié) 楊李之爭及其對實驗科學的影響 /
第三節(jié) 李楊之爭的另一種歷史假設無界戰(zhàn)�。�
第四節(jié) 楊李之爭的循環(huán)因果律分析�。�
第五節(jié) 諾貝爾獎與科學資源匯聚能力�。�
第六節(jié) 諾貝爾村�。�
第二十一章 科學研究的經費來源與不相干獲益價值分析 /
第一節(jié) 科學的相對獨立性�。�
第二節(jié) 科學研究的成本�。�
第三節(jié) 月球墓地航天工程最大的不相關獲益研究 /
第四節(jié) 對科學原理開發(fā)利用也是不相干獲益�。�
第五節(jié) 科學不相干獲益最直接經濟價值滿足好奇與自尊�。�
第二十二章 科學化 /
第一節(jié) 并非純科學的情況�。�
第二節(jié) 中醫(yī)的科學化問題�。�
第三節(jié) 氣功研究的科學化問題 /
第四節(jié) 情感與社會系統(tǒng)誤差的補償�。�
第二十三章 第七代信息技術和第三次科學革命�。�
第一節(jié) 第七代信息革命技術特點 /
第二節(jié) 從ENIAC到手機電腦 /
第三節(jié) 外存隨機訪問性能爆炸�。�
第四節(jié) 外圍接口大一統(tǒng) /
第五節(jié) 寬帶接口理想化�。�
第六節(jié) 計算、存儲和帶寬之間的性能轉換�。�
第七節(jié) 信息能力需求極限 /
第八節(jié) 傳感網、物聯(lián)網與測量網�。�
第九節(jié) 云計算、大數據與全數據�。�
第十節(jié) 第三次科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