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思想史和理論邏輯的雙重視域,系統(tǒng)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思想,在深入挖掘第二國際理論家和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對馬克思主義本體論不同闡釋的同時,重點論述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本體論、青年黑格爾運動與馬克思的初始立場、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本體論、馬克思在本體論領(lǐng)域中的思想進程與革命變革,并在此基礎(chǔ)上闡述了馬克思“實踐”綱領(lǐng)的本體論意義及其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奠基作用,對于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西方哲學的對話,掌握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和理論旨趣,凸顯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對他的觀點、思想和學說進行持續(xù)性研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如此廣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卻是罕見的。更重要的是,每當出現(xiàn)重大歷史事件,每當歷史處于轉(zhuǎn)折關(guān)頭,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zhuǎn)向馬克思,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新的研究。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仍是一門“顯學”,研究的范圍愈來愈廣,層次愈來愈深,其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理論內(nèi)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學派形成之層出不窮,實為任何一種哲學研究無法比擬?梢哉f,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當然,我們注意到,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chǔ)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猶如一座宏偉大廈的基石,仿佛一艘遠洋巨輪的舵手;A(chǔ)理論研究從根本上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維度,制約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主題、理論內(nèi)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氨娎飳にО俣龋嚾换厥,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那人”就是基礎(chǔ)理論。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讀者呈上這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叢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叢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叢書的著作包括:吳曉明、陳立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孫正聿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楊耕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歐陽康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袁貴仁教授的《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研究》,馬俊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衣俊卿、胡長栓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豐子義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研究》,王南浞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guī)律研究》,劉放桐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xiàn)代西方哲學研究〉等。
從這些著作的內(nèi)容看,它們分別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人的理論、意識形態(tài)理論、價值理論等,顯示出不同的理論內(nèi)容和理論視角,猶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構(gòu)成的交響樂。我們并不認為這些著作完全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目”,這些解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因為我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學素養(yǎng)、知識結(jié)構(gòu)、研究方法和價值觀念的制約,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指出,這些著作是作者30年來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產(chǎn)物,是作者哲學研究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在這里,作者們以“客觀的理解”為準繩,力圖用簡潔的語言、適當?shù)臄⑹觥⒑侠淼倪壿嫺嬖V你一個真實的馬克思。
緒論
一、本體論與本體論問題
二、第二國際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基本闡釋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早期代表人物的不同闡釋
四、沖突與爭論中的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問題
第一章 德國唯心主義的哲學本體論
第一節(jié) 康德的先驗唯心主義
一、先驗方法與“批判哲學”
二、自在之物與自我意識
三、本體論上的主觀主義與二元論
第二節(jié) 從主觀唯心主義到客觀唯心主義
一、費希特的“自我”
二、形式的思辨推理及其本體論困境
三、謝林的“同一哲學”
第三節(jié) 黑格爾的絕對唯心主義
一、實體即主體的原則
二、絕對者的自我活動
三、思辨的辯證法
第二章 青年黑格爾運動與馬克思的初始立場
第一節(jié) 青年黑格爾派的理論紛爭
一、黑格爾哲學的解體與青年黑格爾派
二、施特勞斯的“實體”
三、鮑威爾的“自我意識”以及由之而來的本體論之爭
第二節(jié) 馬克思初始的哲學立場
一、馬克思最初的哲學探索
二、轉(zhuǎn)向黑格爾哲學
三、引導思想前進的理論矛盾
第三節(jié)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本體論立場
一、《博士論文》的基本立場
二、“原子偏斜運動”的本體論意義
三、批判性的保留與思想中的張力
第三章 費爾巴哈人本唯物主義的本體論
第一節(jié) 費爾巴哈對宗教的人本學批判m
一、宗教反思與宗教真理
二、人的本質(zhì)的對象化
三、人是人的最高本質(zhì)
第二節(jié) 費爾巴哈對整個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
一、神學與哲學
二、對黑格爾哲學的本體論批判
三、一般哲學-形而上學批判
第三節(jié) 人本唯物主義本體論的基本要點
一、感性-對象性與“超感性世界”
二、現(xiàn)實的人與現(xiàn)實的自然界
三、直觀的對象性或?qū)ο笮缘闹庇^
第四章 馬克思在哲學本體論上的改弦更張
第一節(jié) 費爾巴哈的“總問題”與馬克思的思想轉(zhuǎn)變
一、與“自由人”的決裂
二、令人苦惱的“物質(zhì)利益”問題
三、費爾巴哈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節(jié) 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及其理論后果
一、費爾巴哈立場的引申與發(fā)揮
二、市民社會與國家
三、解剖市民社會的必要性
第三節(jié) 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開端
一、國民經(jīng)濟學的二律背反
二、異化勞動概念
三、私有財產(chǎn)和共產(chǎn)主義
第四節(jié) 對黑格爾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一、“純粹活動”與“對象性活動”
二、勞動與否定的辯證法
三、“對象性活動”原則的本體論意義
第五章 馬克思的本體論革命與新世界觀
第一節(jié) 馬克思的“實踐”綱領(lǐng)
一、對費爾巴哈“感性對象”和“感性直觀”的批判
二、實踐:感性活動或?qū)ο笮曰顒?br />
三、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第二節(jié) 以“實踐”綱領(lǐng)為基礎(chǔ)的本體論革命
一、超感性世界的傾覆
二、單純理論態(tài)度的終結(jié)
三、意識之內(nèi)在性的瓦解
第三節(jié) 作為新世界觀的唯物辯證法
一、以實踐為基本定向的唯物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本體論中的主體方面
三、辯證法被整合到唯物主義的基礎(chǔ)之中
第六章 馬克思主義本體論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jié) 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社會-歷史向度
一、歷史:黑格爾與馬克思
二、作為歷史本質(zhì)的社會現(xiàn)實
三、物質(zhì)實踐與物質(zhì)的社會關(guān)系
第二節(jié) 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
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起源
二、意識形態(tài)及其神話學
三、歷史唯心主義批判
第三節(jié) 作為歷史科學的歷史唯物主義
一、歷史的現(xiàn)實前提
二、生產(chǎn)力與交往形式
三、人類歷史與共產(chǎn)主義
附錄 馬克思的本體論革命與超感性世界神話學的破產(chǎn)
人名與術(shù)語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再版后記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
二、第二國際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的基本闡釋
自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在馬克思主義的闡釋中,基本上是由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占據(jù)主導地位。雖說不同的意見始終是存在著的,但其闡釋的基本路徑與方向卻仍然是具有特征的,而且在總體上是能夠加以確定的。大體而言,主要是由梅林和普列漢諾夫在總體框架上制定了一種馬克思哲學的闡釋方向,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基本上是依循此一方向來構(gòu)成其多少有差別的理論或?qū)W說的哲學根據(jù)的。這一闡釋定向影響頗為深遠,后來被稱為“梅林一普列漢諾夫正統(tǒng)”。
以梅林和普列漢諾夫為代表的第二國際理論家,依照“經(jīng)濟決定論”或“經(jīng)濟唯物主義”的主旨來解釋歷史唯物主義,同時在關(guān)乎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基礎(chǔ)”方面,無原則地同庸俗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相妥協(xié)。結(jié)果,馬克思的哲學本體論基礎(chǔ)被忽視了,甚至被混淆了。這種忽視嚴重到什么程度,從梅林——德國黨內(nèi)最有哲學修養(yǎng)也是最多討論一般哲學問題的理論家——的下述說法中可以看到:馬赫(E.March)完全不想做哲學家,他只愿意局限在自己所內(nèi)行的科學范圍內(nèi)!霸谶@方面,馬赫完全與馬克思相一致,完全撇開哲學,而只在歷史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實踐工作中考察人類的精神進步!雹偎终f,“我們對于辯證法是完全尊重的,但我們覺得,沒有辯證法的實際認識,還是比沒有實際認識的辯證法更可貴”②。
不難想象,正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其本體論基礎(chǔ)——的誤解和忽視,第二國際的理論家們不時地回到庸俗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那里,盡管也時而無關(guān)痛癢地表達一些批評性的意見。他們把思想、意識、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簡單地并且直接地還原為經(jīng)濟事實,卻又在遇到矛盾時不得不連連退卻。正是這些矛盾和動搖,使得他們不是從哲學本體論的原則上去透徹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礎(chǔ),而是在他們所了解的一般唯物主義的抽象形式上,附加各種各樣的“保留”、“退卻”和“補充說明”;或者,只是在“唯物主義”這個詞的前面,無內(nèi)容地附加各種定語,如“辯證的”、“能動的”等。
這種“附加”在本體論方面的薄弱,在一些基本的哲學問題上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和直接。按照梅林的意見,機械唯物主義在今天仍然是合理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只不過否定了它在歷史范圍中的權(quán)利,而根本沒有否定它在自然科學范圍中的權(quán)利。因此,“機械唯物主義在自然科學范圍里是科學研究的原則,一如歷史唯物主義在社會科學范圍里一樣”。在另一處梅林又補充說,把歷史唯物主義與自然科學唯物主義隔離開來或?qū)α⑵饋淼钠髨D是完全錯誤的。因此,它們應(yīng)當并存,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對自然科學唯物主義的“補充”,而這種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的代表就是費爾巴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