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北京語言大學與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合作項目,由中美比較文學界同仁張華、PaulAllenMiller共同創(chuàng)辦和編輯。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分別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刊物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英文雙語發(fā)行。
本刊旨在集中展示中美比較文學界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范圍內(nèi)及相關(guān)學科的新研究成果,探討前沿理論問題,拓展文學批評空間,研究學術(shù)焦點現(xiàn)象,以促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平等、直接、充分的學術(shù)交流。
《中美比較文學》一期就要付梓出版了,中外方主編約定,由中方主編對這個刊物的產(chǎn)生過程和這一期的稿件情況向讀者做一簡單介紹,外方主編也做一個有關(guān)比較文學主題的前言。
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我應邀參與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全球化語境下的宗教多元主義研究”合作項目。這期間,項目的開展需要我往來于加拿大多倫多和美國波士頓、紐黑文三座城市之間,到哈佛和耶魯兩所大學的圖書館查閱資料并拜訪專家,這也使得我再次有機會回到五年前曾經(jīng)學習生活過的哈佛大學,以及與其齊名的耶魯大學。2010年12月,我所供職的北京語言大學開展海外孔子學院的評估工作,當時我恰好正在美國,遂經(jīng)過學校批準抽出時間來到位于美國哥倫比亞城的南卡羅來納大學參與評估。這是來到這所美麗而深富歷史感的大學。經(jīng)該?鬃訉W院院長、知名比較戲劇學家葉坦教授的介紹,我結(jié)識了美國比較文學界的兩位重量級學者:Paul Allen Miller和Alexander Beecroft,并在隨后建立了密切的學術(shù)聯(lián)系。
有趣的是,我們這次見面的話題,是從哈佛大學談起的,因為我們?nèi)欢荚诠饘W習過。當時,Paul Allen Miller是南卡羅來納太學語言、文學和文化系主任,比較文學學科帶頭人,Alexander Beecroft則是剛剛被南卡羅來納大學從耶魯大學引進來的,并成為美國比較文學學會的秘書長。為此,美國比較文學學會的網(wǎng)站還專門做了詳細報道(見http://www.acla.org/)oPaul Allen Miller和Alexander Beecroft都是古典學專家,也都學習過中文,并對中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發(fā)展充滿關(guān)注和期待。他們認為,中國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未來,離開中國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將名不符實。
在隨后的幾年中,我曾數(shù)次應邀前往南卡羅來納大學講學或參加學術(shù)會議,Paul Allen Miller教授隨后也被聘為北京語言大學客座教授,曾多次應邀或個人或帶團來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國其他高校開展學術(shù)講座活動(相關(guān)報道可見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刊《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也于2011年接受了4名“中國學”研究學者。受國家建設文化和學術(shù)型孔子學院的啟發(fā),在多次的來往和交流中,我們雙方產(chǎn)生了深度合作的想法,共同編輯出版一本《中美比較文學》就是其中之一。雙方商定,分別組成中方和美方兩個編委會,負責審閱中美學者的來稿,刊物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中英文雙語發(fā)行。
2014年2月26日-3月2日,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召開第16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年會,會議主題是——中國與西方:1950年以及其后的經(jīng)典翻譯。此時的Paul Allen Miller教授因出色的與中國交流的業(yè)績,已被校方任命為分管國際事務的副校長。會議以“中國與西方”為主題,足以表明中國比較文學的學術(shù)成果已經(jīng)引起美國比較文學界的高度關(guān)注,并將在世界比較文學學術(shù)領(lǐng)域占據(jù)重要位置。而這一期《中美比較文學》的大部分稿件也來自這次會議,可以較為詳細地反映“中國與西方”這個主題在中美兩國比較文學界的研究情況。
中方主編張華
北京語言大學
2015年3月1日
中方主編前言
A Brief Foreword : A Brief for Moving Forward
喬納森·愛德華茲的中國接受史研究:在文學與宗教之間
中國博物志傳統(tǒng)的誤讀與重審
跨文化交流視野中的費正清研究
城市挽歌——評貝婁的《塞姆勒先生的行星》
Virgil in China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ceiving,then Denying : A Brief Reception History of Thucydides and His Work in China
Wisdom as Knowledge and Wisdom as Action:Plato,Heidegger, Cicero, and Confucius
Why I Have Failed : Reflections on Ten Years Spent Translating Zuozhuan
Teaching Comparative Political Thought : Joys,Pitfalls,Strategies, Significance
Some Reflections on Sinologism
1934年,商務印書館還出版了另一本由張越瑞編寫的《英美文學概觀》,其中“美國文學”部分也提到了愛德華茲,內(nèi)容則是此段的縮寫版。今天看來,這段介紹本身是極為簡略粗糙的:以“法國神學”指稱清教所傳承的加爾文主義,以“命數(shù)”、“運數(shù)”這樣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匯來翻譯加爾文主義的神學術(shù)語,以及對愛德華茲三方面名聲的概括等都有欠妥當。不過,張著以“偉大”一詞形容愛德華茲,不僅指出其神學思想淵源、特征及代表作,還將其與但丁相提并論,對其文學風格的評價也算中肯。
事實上張著并非第一本中國人編寫的美國文學史。早在1922年,曾虛白的《美國文學ABC》即已面世?上У氖,此書只字未提愛德華茲。其中原因下文將有分析。至于張著對愛德華茲的介紹,在隨后十多年烽火連天的動蕩歲月里也未能延續(xù)下來。50年代以后,國內(nèi)有關(guān)美國文學的研究有所恢復,但無論是1955年出版的《外國文學情況匯報》(第五輯:美、英文學情況特輯),還是1958年出版的譯著《美國文學史》(克羅福特等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yè)委員會出版),都不再提及愛德華茲。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80年代。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國內(nèi)出版的幾種美國文學史著作仍然難覓愛德華茲的蹤影,其中包括1978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文學簡史》(董衡巽等著)、198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文學簡編——歐美部分》(朱維之等著)以及1983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國文學名家》(寧倩著)等。直到1985年,英國人M.堪利夫所著的《美國的文學》一書得以在內(nèi)地出版,國內(nèi)研究者們才真正了解到北美殖民地時期較為完整的文學風貌,以及20世紀上半期美國文學界愛德華茲研究的概況。
不過,在港臺地區(qū),堪利夫上述著作的中文譯本則早于50年代和60年代即已面世,其中臺灣版最早在1957年由東方出版社推出,張方杰翻譯;香港版則最早在1963年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出版,1976年該社又出了增訂版。此后,1975年此書由美國大使館文化處再次在香港出版,1983年出第二版。①在這《中美比較文學(第一期)》中,堪利夫非常簡略地介紹了美國學界在20年代和30年代對清教徒百般責難、卻在隨后突然轉(zhuǎn)向?qū)η褰掏轿膶W大加肯定頌揚的戲劇性過程,并且較為完整地勾勒出了整個北美殖民地時期清教徒文學的全貌。書中提到了眾多當時著名的清教徒牧師及作家(包括愛德華茲),并對每個人的作品風格與局限做了簡短評價。作者指出,轉(zhuǎn)向后的美國學界認為,“就殖民時期的艱苦情形而言,新英格蘭在文學上(如果把神學、歷史、編年史、私人日記等均列入文學之范疇內(nèi))卻有驚人的產(chǎn)量。特別是愛德華茲,被視為具有淵博學識的一個作家。”而對于這一突變,堪利夫自己的評價是:“反對清教徒的人過去對于清教徒的詆毀未免過火。但是,現(xiàn)在在相反的方向上亦略有偏袒之虞,當然其偏激遠不若過去詆毀時之甚……美國的文學史家,在探索‘可用的過去’中,自然地要將他們的文學系譜,盡量地往前推溯,并堅持主張它的完整性。他們并欲建立一個清教精神的傳統(tǒng)。在許多方面,他們對于殖民時期之文學作品的重作解釋與估價,是很需要的!雹诓贿^,堪利夫在此書中明顯傾向于文學本位的觀念,因而對清教文學的總體評價不高,對愛德華茲尤其如此。他否認愛德華茲對后世美國文學有重要影響,對于其自身的文學成就,他也僅約略提到了《罪人在憤怒的上帝手中》和《意志的自由》等幾篇文章。③即便如此,鑒于此書對中國內(nèi)地及港澳臺的美國文學研究領(lǐng)域影響甚巨,在其之后,愛德華茲終于成為中國學者筆下一個較為常見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