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消逝在東交民巷的那些日子 這是片方圓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區(qū)域,離紫禁城不遠,緊挨著北京內城的東南角。從1900年一直到1949年,它曾是外墻高筑、戒備森嚴的外交飛地,坐落著使館、兵營、教堂、銀行、郵局、醫(yī)院,居住著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國人。 在這些外國人中,大部分是外交人員,也有傳教士、記者、醫(yī)生、教師、藝術家和流亡者。他們延續(xù)著自己一貫的生活方式,自視高人一等,經常對墻外的中國評頭論足。而在北京不斷上演的近現(xiàn)代史大戲中,他們也成為親歷者與觀察者。 為了回溯20世紀前50年的時光,本書作者在講述故事時引用了大量資料,包括文件、書信、著作與私人日記。記錄者中不乏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外交家藍浦生、法國作家圣瓊·佩斯、美國將軍史迪威這樣的名人。 本書為形形色色的外國人,以及中國本身繪制了一幅幅令人炫目的肖像畫,宛如從來無人講述過的一個情感交織又撲朔迷離的故事。 東交民巷歷史簡介: 今日東交民巷昔日稱江米巷,*早是位于元大都南城外的一條東西向街巷,明代被圈入城內。明代在中軸線上建有棋盤街(位于正陽門內),江米巷被截為東、西兩段。東段稱東江米巷,西段稱西江米巷。東江米巷因位于皇城東南,臨近明、清兩代六部衙署,尤其是中央政府的禮部和專門負責接待外國使節(jié)進京朝見皇帝的會同館在這條街西邊,因此,在這條街上經常可以見到外國使節(jié)。因江米與交民諧音,交民更 突出了這條街的特色,東江米巷名稱逐漸被東交民巷名稱所代替。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侵犯北京,以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了《北京條約》《天津條約》,依照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的條款,英國率先在東交民巷梁公府基址上建立了*個公使館。然后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也先后建立了使館。 1900年發(fā)生庚子事變,后依照《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使館區(qū)內禁止中國人居住,而由各國自行管理并防守。東交民巷終于變成了國中之國。 經歷過一戰(zhàn)的勝利、民國的建立、民國遷都南京和日本的占領,直至新中國成立,政府才*終收回了整個東交民巷的管理權。 東交民巷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經規(guī)劃復建后,目前已成為北京市*的一片近代歷史文化保護區(qū)。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