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通州地區(qū)的發(fā)展史放在中國史、世界史的大視野中進行考察,以通州之大變局折射出中國之大變局、世界之大變局。作者以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的通州地區(qū)為研究對像,通過300余份一手檔案資料,表現(xiàn)出通州地區(qū)在這一時期中的多元文化相互會通與學習互鑒,進行了一些列社會改良的探索和實踐,并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從而展現(xiàn)了通州地區(qū)的歷史風貌。
本書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汝城地方組織形成、發(fā)展的艱難歷程,充分利用以前編寫出版《中國共產黨汝城歷史》第一卷的資料基礎和研究成果,并根據蘇區(qū)認定和長征研究的新史料和新成果進行征研編寫,全面記述了1921年至1949年期間汝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斗爭的革命歷程,謳歌了汝城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
《北京味兒》收錄了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瞿宣穎先生談北京掌故的六十余篇文章,涉及北京的衣食住行、名勝古跡、年節(jié)習俗、社會狀況等方方面面,文章語言雅俗共賞,頗富意趣。瞿氏出身舊家大族,久居北京,深諳朝章典故、京華舊事,故文中所述掌故多有所本,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與知識性。本書所收文章曾于上世紀30至60年代分別發(fā)表于京、滬、港三地多家報刊,時人視為珍聞,但因去今已久,往往不為當代讀者所知,以至瞿氏本人也逐漸被大眾讀者遺忘,此誠可惜之事。我社本次將瞿氏關于北京的掌故文章結集出版,既向廣大讀者介紹了關于舊時北京的
本書共十三章,包括源遠流長話地名、樊山樊水顯靈秀、依山傍水建家園、遺跡遺址見滄桑、鼓角爭鳴驚天地、古今人物展風采等內容。
北京中軸線不只是北京的,甚至不只是中國的,它是放眼世界都無比珍罕的杰作。那么,在外國人的眼中,北京中軸線、北京城是什么樣子的?本書即從浩瀚的史海中漉沙淘金,把外國人對中軸線的記載選裁下來,萃精取華編譯成集,從別樣的視角呈現(xiàn)中軸線的歷史、文化和故事。
歷史的力量往往超過了人們的想象,百年的變遷融人了老一輩入的生命中,也在新一代人身上傳續(xù)。成都的傳統(tǒng)場鎮(zhèn)見證了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以其獨有的文化氣質拉近了城市與鄉(xiāng)里、現(xiàn)代與歷史的距離。
定遠是劉少奇、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革命歷史足跡之地。本書圍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定遠中國共產黨定西特支成立,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第4支隊8團抗敵、新四軍羅炳輝郭述申第5支隊成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北移定遠、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在定遠主持中原局挺進皖東華中根據地建設等重要事件,分專題撰述。
黃河文化博大精深,欲用一本小書進行系統(tǒng)闡述,顯然是不可能的,故將書名取作“概說”。既有提綱挈領的愿望,也有尚存拓展空間的含義。將諸文合成書籍后,對原來篇章中的某些重復內容做了刪削和裁剪,某些文句做了調整和彌合。為方便受眾閱讀和接受,在論述中不過多地征引史料,行文力求淺白,通暢可讀。是否達到了這個標準,還望讀者檢驗。書后附有延伸閱讀目錄,包括主要的黃河輿圖目錄、古籍和近人研究書目,以便讀者朋友在閱讀之余獲得進一步探討的線索。
《古書中的成都》通過梳理、研讀古文原典內的相關記載,對先秦至清代的成都城史及天府文化作了深入淺出的重構,不生造,不戲說,有料有趣,有述有作。相對市場上已有的成都史籍而言,此編所收文章大多已由《四川經濟日報》《成都晚報》等紙媒用全版隆重搶先發(fā)售,受眾不少,影響不小,且含有若干定制敘事和一得之見,可謂兼具文學興味與學術價值。
北京,一座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文化古都,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在這里,有眾多的文物古跡、美麗的風景名勝、精彩的歷史典故、離奇的趣聞軼事……正是這一切,使北京成為一座積淀了深厚內涵的人文寶庫,也造就了北京燦爛輝煌的文明。 一座北京城,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老故事,值得人們去探索,去挖掘,去細細解讀和品味。 北京城真是“漂”來的嗎? 北京城為何又被稱為“八臂哪吒城”? “午門斬首”是怎么回事? 故宮宮殿為何是“九百九十九間半”? 為何說“先有潭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