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文獻調查和實地調研,從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現狀和信息資源建設的現實需要入手,系統(tǒng)梳理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總體思路,深入探討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協(xié)同保障機制、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白族口承文藝非遺信息資源建設的業(yè)務方法等問題。第一,白族口承文藝非遺的概念界定和發(fā)展概況。本書界定的白族口
《西南邊疆民族研究》自2001年創(chuàng)刊以來已經連續(xù)出版了27輯,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2008年開始進入CSSCI來源學術集刊名錄,至今依然保持在CSSCI來源學術集刊名錄里,是民族學學科入選CSSCI來源數據庫的學術集刊。近幾年,《西南邊疆民族研究》刊物的影響力不斷提高,學者們的投稿數量和質量逐年上升。從25
滿族為我國56個民族中的成員,在中華民族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做出過重大貢獻。滿族統(tǒng)治集團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統(tǒng)治期間中國不僅經歷了由強盛到衰弱的轉折,也經歷了社會性質從傳統(tǒng)到近代的深刻變革。這段不尋常的歷史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內容,同當下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著密切的關聯。本書重點揭示滿族社會生活的面相,諸
本書緊密圍繞“屯堡文化遺產保護與發(fā)展”主題,從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視角綜合研究了西南地區(qū)及鄂西、桂北等毗鄰地區(qū)的部分特色民族文化,探索了一些發(fā)掘、保護區(qū)域民族文化資源的路徑,總結了一些促進區(qū)域民族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經驗,并回顧了近年來西南民族文化發(fā)展中的重大事件,梳理形成了大事記,著力為相關政府管理主體、市場主
《西北民族論叢》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
《吐谷渾史研究》以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吐谷渾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吐谷渾民族自我塑造過程及其與周邊民族區(qū)域互動過程中一些細節(jié)問題進行考察,探討吐谷渾民族過程的一些重大轉折及其發(fā)生機制。一方面從宏觀層面揭示吐谷渾民族產生、發(fā)展和消亡的過程;另一方面從微觀層面進一步探索和澄清吐谷渾歷史的若干具體問題,充分展現吐谷渾的民族過程
《北國石刻與華夷史跡/博士生導師學術文庫》以我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現的各種石刻為研究對象,以墓志為主,兼及石塔、經幢、墓碑等,而這些石刻中,內容又以唐代墓志為主,為研究唐代歷史文化與北方民族(如回鶻、仆固、渾部、葛邏祿、薛延陀、黨項)史的重要資料;有的墓志則對探討唐代西域、敦煌歷史及中西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十六國北魏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時期,也是多元文化激蕩的時期,各民族之間的互動非常頻繁,混居雜處、沖突融合得到了充分展示。本書分為“十六國時期的民族認同”“北魏造像中的民族認同”兩大部分,通過詳細解讀漢趙國號的取舍,赫連勃勃的民族心態(tài),吐谷渾的“中國”認同觀,云岡、龍門等石窟造像中所表現出來的胡漢服飾、姓氏、供
本書從分析民族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重大意義和廣西民族文化傳承的現狀出發(fā),闡述了廣西中職教育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梳理了廣西中等職業(yè)教育近年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采取主要做法、成果成效及存在問題,并深入剖析其原因,試圖為有關部門和中職學校下階段的民族傳統(tǒng)技藝傳承工作提出有益建議。本書采用教育人類學和職業(yè)教育學交叉的研究框
《十三四世紀蒙古人在西亞統(tǒng)治研究/光明社科文庫》描摹了一幅全景式的蒙古人西征和統(tǒng)治西亞的歷史畫卷,將蒙古人征服和統(tǒng)治西亞的歷史置于中古時代游牧群體與農耕世界交往的宏觀背景之下,對其社會歷史、政治和軍事、經濟形態(tài)、文化和對外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考察,歸納出蒙古人在西亞的征服和統(tǒng)治的歷史特征,進而總結出游牧文明與定居文明的交往
進入14世紀,蒙古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返。隨著蒙古帝國的式微,出現了大范圍的騷亂。本書對蒙古帝國衰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勾勒了14世紀60年代東北亞各方勢力,即帝國皇室、高麗王室、中原地方武裝和叛軍首腦在跌宕起伏、暗潮洶涌的風云中此消彼長的變遷過程。
學界對于西北地區(qū)生計方式變遷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書針對杓哇土族生計方式變遷而引起這一地區(qū)土族民眾在流動與定居中尋找最佳生計方式的問題,展開研究。從這個主體個案來解讀其生計方式,對整個西北地區(qū)包括生計方式在內的歷史文化變遷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藏羌彝走廊是我國黃河、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建設的核心區(qū)域、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難點區(qū)域、扶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區(qū)域,在地緣政治、生態(tài)安全、國防安全、國際影響、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戰(zhàn)略地位。本刊立足于藏羌彝走廊建設,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各領域對該區(qū)域熱點、難點問題進
這是一部從多學科視角對20世紀中國上古民族文化形成發(fā)展理論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學術史梳理與深入細致探討的專著。《20世紀中國上古民族文化形成發(fā)展的理論建構研究》以時間和專題為序,在宏闊的國際學術史視野下,借鑒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和研究成果,清晰勾勒出中國民族文化外來說與本土起源說在長達一個世
《民族史文叢》為新集刊,由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主編才讓,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學、藏學;執(zhí)行主編周松,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國史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族史、明史。 本刊主要刊發(fā)中國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學*成果,包括族別史、民族關系史、
這本書匯集了作者對中國傣族和東南亞傣泰民族歷史、文化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的30余篇研究論文。研究探討了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傣泰民族的歷史淵源關系、典型文化現象和文化多樣性、文化變遷和當代的文化重構等。本書研究內容基本都是作者在幾十年的田野研究基礎上與歷史文獻相印證而寫成的,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同時作者對傣族進行了幾十年的長期
清代以來,西南地區(qū)的木材、桐油等大宗物品由上游運銷到江南、北京,出口到國外,形成幾條運輸路線,沿江的民眾被充分調動起來,參與生產、運輸、消費,成為經濟鏈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論文充分關照到這一區(qū)域經濟史的背景,并據此聚焦于這一歷史過程中的人口、經濟活動和社會結構的演變。小江是清水江的重要支流,小江地區(qū)同時從屬于侗族款組織九寨,
西北民族論叢》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等。從學科來講,西北民族研究不僅涉及歷史學中的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地理學、法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大學
公元840年,稱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鶻汗國破滅;佞X部眾西遷至天山南北兩麓,以吐魯番盆地為中心建立西州回鶻王朝。原屬游牧文明的回鶻人吸收漢人及當地族群的文化,發(fā)展出獨特的西州回鶻文明,深刻改變了中亞東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們在9至13世紀控制著絲綢之路天山南北兩道,是唐元之間中原與西方交流的紐帶。
《王化與山險:中古邊裔論集》收錄作者歷年所撰關于中古時期邊疆族裔問題的論文二十九篇,充分結合簡牘、石刻與傳統(tǒng)史料,分“邊裔與中心”“發(fā)現與想象”“名號與傳統(tǒng)”“墓志與歷史”四個主題,對于漢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歷史變遷、十六國北朝時期內入北族的政治發(fā)展與文化轉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調查與研究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精當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