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漢長安城和羅馬城的比較研究為切入點,進而管窺秦漢文明和羅馬文明的特質與異同。作者從政治軍事空間、生活空間、經濟空間、神圣空間和陵墓空間五個基本功能入手,通過提煉和把握相關考古遺存之精華,結合文獻記載和前人研究成果,比較了兩座都城在建城理念、建城過程、城市布局、宮殿建筑、公共空間、城市經濟、居民住地、帝王陵墓、宗教
本書是資深澳門史學者黃鴻釗三十年學術活動的總結,也是其對澳門發(fā)展歷程的梳理,內容涉及澳門的發(fā)展歷史、葡萄牙與中國交往的歷史及其對澳門主權的干涉、葡萄牙對澳門的占領、澳門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中葡交往和澳門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同時,作者也介紹了澳門學研究中的重要文獻及成果,并分析了澳門
絲綢之路在甘肅段全長1600多千米,由于絲綢之路的聯通,甘肅成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不可替代的橋梁。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沿著絲綢之路這條東西貫通甘肅全境的文化線路而搏動,因為絲綢之路甘肅文化也具備了卓越的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世界性。本書以“絲綢之路三千里”為題,在時空的維度里闡釋了甘肅在絲綢之路中的歷史地位和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硏究所主辦的學術刊物,以刊登國內外學者關於中國西北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歷史、語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硏究成果爲主要宗旨,發(fā)表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學術研究論文、書評和研究綜述等,以期推動國內學界在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方面的進步。
本書只是對西安厚重歷史的故事呈現,舉重若輕;只是對西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粗線勾勒,掛一漏萬……但她也許會成為您了解西安歷史的一個向導,為您開啟一扇扇神秘的大門,帶您領略西安歷史的“宗廟之美”和“百官之富”。
福建所在的東南濱海區(qū)域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起點,它孕育了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從福建與中國東南的口岸出發(fā),一直延續(xù)到南海、印度洋。明清時代,福建與中國東南是環(huán)球貿易體系的熱點區(qū)域。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瓷器、蔗糖、香料、武夷茶等商品貿易,以及占城稻、棉花、番薯、玉米等物種的傳入提高了福
十三朝古都洛陽的古往今來,要想述說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的神圣城市,如今是一座充滿生機、繁榮昌盛的現代城市談何容易!《名都記:洛陽》作者李鵬飛從百帝為何建都并奠基與洛陽、洛陽為何能能成為十三朝古都,洛陽的文明史發(fā)展是怎么樣的,那里曾經要有哪些歷史名人和發(fā)生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對西北地區(qū)歷史文化村鎮(zhèn)的部分調查結果和保護與利用問題進行理論性思考;中篇對西北地區(qū)歷史文化村鎮(zhèn)遺產保護和社區(qū)文化功能提升示范地的保護與利用規(guī)劃方案與西北地區(qū)歷史文化村鎮(zhèn)信息管理系統(tǒng)設計方案進行介紹;下篇則對課題示范地的重點性示范工程進行展示。本書可為我國區(qū)域歷史文化村鎮(zhèn)的保護與發(fā)展提供重要參
本輯發(fā)表與西域相關的學術論文20篇,內容涉及考古、語言、歷史、文學、民族、學術史等方面,收錄了《<阿基來行傳>與摩尼教史實》、《唐季摩尼僧“呼祿法師”其名其事補說》、《霞浦文書<摩尼光佛>胡語音譯詞語綜考》等文章。
本書圍繞長安學這一主題,分別從“長安學與長安學者”“《史記》研究”“歷史文化專題探討”“關中西安歷史與考古”四個欄目進行探討。對于促進長安學學術探索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潮學集刊》是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收錄有關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高層次、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學術年刊。本書為第五輯,收錄潮學研究學術論文22篇,論文內容涵蓋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文化遺產、區(qū)域與社會歷史、潮籍人物、宗教信仰等潮汕歷史文化領域的*近研究成果。
洛陽從夏至宋三千年間,作為千年帝都,曾經演繹出一幕幕輝煌壯麗的歷史畫卷。北宋伊始,隨著政治中心東移,失去國都地位的洛陽走過了近千年的沉寂之夜。新中國成立后洛陽逐漸崛起,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工業(yè)基地、旅游勝地,并且正朝著中原最佳人居城市與國際歷史文化名城的目標奮進。本書從“天造洛陽”“名都沿革”“科教文藝”“名城崛起”“京
江南,風光旖旎,人杰地靈,溫山軟水的環(huán)境不僅*宜人居,也是歷代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園。江南文化是在吳越文化基礎上,經長期吸納融合、取舍揚棄而逐漸形成的詩性特色極為鮮明的區(qū)域文化。這種詩性特質超越了禁錮人性、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成為中華民族舒解心靈、追求詩意棲居的內在動力,使人的生活更人性化,也更具情調、趣味和意義。本書從十
《老北京實用指南》由《清稗類鈔》編者、掌故大家徐珂編纂,初版于民國九年(1920年),增訂三版出版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該書內容分為十部分:一地理;二禮俗;三法規(guī);四公共事業(yè);五交通;六實業(yè);七食宿游覽;八古跡名勝;九雜錄;十地名表。從目錄便可以看出,這是一部反映20世紀初民國老北京面貌的百科全書。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突出表現吉祥文化的主題,搭建三地文化交流、共享、展示的平臺。分為居家篇、藝術篇和禮儀篇。
《明代前期福建史(1368-1521年)》記述了明代前期的福建人,把握了鄭和遠航的機會,在東南亞建立華人的商業(yè)網絡,從而帶動閩粵兩省的海上貿易,維持和發(fā)展了環(huán)中國海貿易圈。在經歷明代前期漫長的經濟恢復之后,明代中葉福建商品經濟逐漸繁榮起來,經濟制度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東南沿海早的城鎮(zhèn)化出現在泉州至福州的沿海區(qū)域,大進大出的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順獨有的地域文化現象,受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明王朝“調北佂南”“調北平南”“調北填南”引發(fā)大量漢民移居安順,屯堡人將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順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認同,又不斷地吸取周邊族群的文化養(yǎng)分,建構成獨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保留
《臺灣歷史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臺灣史研究室編輯的臺灣歷史研究專業(yè)學術刊物,登載自古迄今臺灣歷史研究領域原創(chuàng)性的優(yōu)秀學術成果。內容涵蓋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軍事史、外交史及歷史人物等各個方面,并適當刊載有關臺灣歷史研究的珍稀資料與口述史料,以期為臺灣史研
《海南歷史文化》第六卷聚焦海南教育名家唐胄,從思想與實踐、詩文研究、生平家世、影像志錄四個方面全面展現了唐胄的思想與成就,在思想與實踐方面,重點論述了唐胄禮制思想、儒學思想、外交觀念與海洋意識;在詩文研究方面,談到了唐胄詩歌的滿紙高風、別樣情懷、對“仁”思想的詮釋等;在生平世家方面,對唐胄的生平事跡、文獻年譜等進行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