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譜正傳(套裝共6本)》成書于明嘉靖二十六(一五四七)年。初編者為黃獻,原收四十二首琴曲,十五年后徐門琴人楊嘉森又增為七十一曲,名為《琴譜正傳(套裝共6本)》,與《梧岡琴譜》是現(xiàn)存早的徐門琴譜!肚僮V正傳(套裝共6本)》曲目之下多注有出處。如《樵歌》題下注著:“敏仲作,一名《歸樵》。秋山、曉山二十翁屢訂本!薄稘O歌》
古琴是中華民族早的彈弦樂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瑰寶。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nèi)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古琴這一古老的樂器與有著三千年悠久歷史的古琴音樂,是中國音樂史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代表。古琴音樂具有深沉蘊藉、瀟灑飄逸的風格特點和感人至深的藝術(shù)魅力,擅長用“虛”、“遠”來制造一種空靈的美感,
《西麓堂琴統(tǒng)》是中國古代琴譜。全書共25卷,前有嘉靖己酉秋七月序,其一至五卷為論琴文字,主要取自南宋徐理《琴統(tǒng)》與宋以來所傳《太古遺音》兩書,分論聲律、琴制、字譜及雜說等。其中第五卷論字譜指法,已大部分缺失,僅殘存卷首二頁。其六至二十五卷計收琴曲138曲,都有比較可靠的來歷。
古琴位列中國古代文人四藝之首,是歷史最悠久的撥弦樂器。古琴音樂不僅讀書人自己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道德修養(yǎng)。2003年,隨著古琴藝術(shù)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zhì)遺產(chǎn)代表作”的稱號,古琴藝術(shù)的突出價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認。有鑒于此,為了更好推廣古琴藝術(shù),我們在2113年提出了《古琴名譜集珍》叢書計劃,經(jīng)過
古籍影印。書稿含宮商角徵羽五意兩卷,續(xù)集一卷,共收琴譜約三十八首,包括陽春、梅花引、長清、白雪、短清、歸去來辭、御風行、漁歌、雉朝飛、莊周夢蝶、昭君引、屈原問渡等等。所用底本出自日本內(nèi)閣文庫,為天壤間孤本,近代琴學名家多未之見,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肚搴僮V》為日本所藏孤本,主要參照《梧岡琴譜》成書于明代十六世紀中期,可
《大還閣琴譜樂詮》是以明末清初虞山派琴宗徐上瀛于公元1673年出版的《大還閣琴譜》為依據(jù),對其所錄全數(shù)三十二首琴曲所進行的音樂詮釋。所謂樂詮,指一種重新解讀、詮釋和記錄古譜并再現(xiàn)其音響的音樂行為。
《琴學入門》,清張鶴撰輯,祝鳳喈校訂。為清代編訂的古琴入門琴譜。張鶴,清后期琴家,字靜薅,上海城隍廟玉清宮道人,能詩詞,主要活動于咸同時期,長期隨著名閩派琴家祝鳳喈學琴。《琴學入門》分上、下雨卷。上卷為琴論,摘錄祝鳳喈琴論專著《與古齋琴譜》中之基礎(chǔ)內(nèi)容,以適應(yīng)初學者的需要。下卷為曲譜二集,收琴曲二十首,僅二首有詞。其中
《研露樓琴譜》,收琴曲二十首,清崔應(yīng)階輯。崔應(yīng)階,字吉升,號拙圃,江夏(今屬湖北武漢)人。蔭生,初授順天府通判,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擢升閩浙總督,加太子太保銜,后任刑部尚書、左都御史,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以原品休致,未幾而卒。崔應(yīng)階一生為官,善詩文,于戲曲、古琴均頗有研究,在雍、乾間與同鄉(xiāng)琴家王受白交往凡三十年
《琴譜合璧》為明楊表正《楊氏正文對音捷要琴譜》和明楊掄《伯牙心法》的合集!稐钍险膶σ艚菀僮V》,楊表正撰輯,收入琴譜六十四首。楊表正,明后期古琴江派代表人物之一,字本直,號西峰,又號巫峽主人,活動于明嘉靖(一五二二-一五六六)至萬歷(一五七三-一六二〇)間,福建延平府永安縣貢川人,曾寓居金陵。楊表正“隱居泉石,不關(guān)
《風宣玄品》是明朝徽恭王朱厚爝任徽王期間主持編纂、刊刻的琴譜,刊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風宣玄品》因收曲廣博,亦多古調(diào),在明代眾多琴譜中資料價值甚高,但流傳極少。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江安傅越凡照原刻本手抄一部,并有所訂正,費時數(shù)年。除抄文字、曲譜外,一百五十四幅圖也全部手工繪制,抄寫精細,繪圖精美,可稱是此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