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中國傳統(tǒng)手工紙生產舊影》,以王詩文先生生前整理的《中國手工紙生產過程照片》《福建長汀玉扣紙生產過程照片》《安徽涇縣宣紙生產過程照片》攝影原片為底本,共計收錄手工造紙相關原始影像八十九幀,按造紙原料及加工等不同,以竹紙、皮麻紙、宣紙分為三大章,并邀請專家分撰說明;全國手工紙技術經驗交流會單為一章。書后還附有《
本書的前半部分羅列了歷史上名家所制之壺,如時大彬、陳晏生的壺,后半部分則是當代名家的壺。共計130件紫砂壺作品。紫砂器皿是宜興特產,從明代以后紫砂工藝逐步完善,紫砂生產記錄也有據(jù)可查,器皿實物也流傳至今,紫砂生產中有突出貢獻的時大彬等制作名師不斷涌現(xiàn)。紫砂的一個重要產品就是茶壺,因為飲茶在中國是極為普遍,茶壺需求量數(shù)量
本書作者從金沙祖壺的源頭到流變、從人文自然到禪宗美學、從設計原理到工藝特征、從技術數(shù)據(jù)到實物比對,以及復旦大學核技術科學鑒定等,作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對“金沙祖壺”進行了考辨,以供學術界參考研討。
本書內容包括:白釉瓷蓋罐、白釉雙系大口瓷罐、白釉綠彩瓷罐、白釉瓷缽、花釉瓷罐、青釉雙系瓷罐、白釉瓷盒、白釉方形委角寶相花高柄瓷盒等。
黨政統(tǒng)合是一種以基層問題為導向,以層級動員為動力,通過縱向與橫向兩種方向運行來進行統(tǒng)領、整合的制度合力,通過將企業(yè)、社會組織、基層民眾統(tǒng)合到一起,形成一種動態(tài)良性運轉的基層發(fā)展體系。但由于地區(qū)間發(fā)展的不均衡性與發(fā)展階段的差異性,基層治理中制度運行的慣性以及特定治理目標的導向性,致使黨政統(tǒng)合在基層治理中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宋遼金元明考古學是中國歷史考古學的最晚階段,通常認為其始于北宋,止于明末(960—1644年,實際上遼朝應從耶律阿保機于907年建立契丹國起算)。其前段為宋朝與遼、金和西夏分別對峙,以及高昌回鶻王國(于闐王國只延續(xù)至五代宋初)、喀喇汗王朝、大理國、西藏的古格王朝等政權分立階段;后段則為元、明形成新的一統(tǒng)的多民族國家時期
作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的結項成果,本專著構建了具體體裁語篇,即紅色旅游景區(qū)英譯文本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框架,并運用該框架開展了翻譯規(guī)范的描寫與研究,F(xiàn)有的翻譯規(guī)范研究,更多的屬于宏觀上的翻譯描寫研究,針對翻譯規(guī)范的分類,特征和各類規(guī)范的作用等提出各自的觀點,這些觀點相互補充,相互印證。本研究專門針對紅色旅游
吐魯番地區(qū)古稱高昌,是高昌壁、高昌郡、高昌王國的所在地。1930年,黃文弼先生赴吐魯番考古,共獲墓磚124方。本書是作者所獲高昌墓磚的研究論述,除敘述墓磚的發(fā)現(xiàn)狀況,注明原磚的尺寸艷及出土地外,主要從墓磚年號與官階,參給出出文物及文獻資料,分析推斷高昌麴氏紀年及昌官制表,使其得到實物和文獻的印證,糾正了伯希和的一些錯訛
吐魯番地區(qū)古稱高昌,是高昌壁、高昌郡、高昌王國的所在地。1930年,黃文弼先生赴吐魯番考古,共獲陶器800多件。本書精選出形樣不同、顏色鮮明的陶器100多件,參合出土文物及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從中發(fā)現(xiàn)古代高昌的工藝與美術,以及當時人們生活的狀況。全書分上、下兩篇,上篇分為發(fā)掘報告、古冢遺物說明、陶器研究三部分,下篇為古陶
煌煌大明:考古、服飾、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