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避免了以往道教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通病和弊端,對宋明時期的道教作了內(nèi)部的、思想性的剖析研究,力圖發(fā)掘出道教產(chǎn)生、發(fā)展、衍變過程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作者經(jīng)過研究,提出道、學、術的三重結構及其雙向互動關系是道教在歷史上演變、發(fā)展的動力。
本書為圣經(jīng)文學研究系列叢書,13輯之前是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本書是河南大學文學院圣經(jīng)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對圣經(jīng)從文學角度進行的純學術研究,本書跳出了宗教性,不涉及信仰,以純文學的視角來研究,本輯特設“使徒保羅研究”專欄,意在推動學術界和讀書界對于保羅的深度理解和認知。其中首篇論文圍繞著保羅的代表作《羅馬書》,引介西方經(jīng)
本書是一本講述日本妖怪文化的藝術畫集。本書是江戶時代流行的百物語怪談本,每個故事的名稱即為妖怪的名稱,并配以妖怪的畫像作為插圖。本書講究地點和來歷,與鳥山石燕的妖怪目錄式規(guī)則、國芳的諷刺性妖怪畫、月岡芳年的妖怪畫相比,別有趣味,想象力超群,妖怪形象栩栩如生,配合注解文字,眼前的妖怪仿佛活了一樣,他們有喜怒、有哀懼、有怨
本書是澳大利亞著名人類學家邁克爾陶西格教授的成名之作,在本書中,他主要探索了當代南美洲種植園工人和錫礦工人的民間信仰中,惡魔的社會意義。陶西格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異化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他發(fā)現(xiàn),當?shù)匾詯耗蜗鬄楹诵牡谋就列叛稣{(diào)解了前資本主義生產(chǎn)模式和資本主義物化生產(chǎn)模式之間的沖突。這種混合的信仰體系,正是南美原住民社會在與
《馬丁·路德年譜》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方法,將路德置于宗教改革這一大的歷史框架之下,考證路德的生平細節(jié)、思想演變以及與同時代人的交往、書信往來,用逐年逐月逐日記載的年譜形式展現(xiàn)出來,由此全面展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發(fā)展歷程、社會交往及其影響的發(fā)生史。本書第一部分是譜前:對15世紀末德意志的社會背景和路德家庭情況進行介紹。
這是一部古籍類圖書的轉寫注解本,是由雍和宮經(jīng)師、蒙古族青年學者圖布丹夏珠轉寫整理清代高僧、蒙古族著名學者、翻譯家固始噶居巴·洛桑策培(1761-1834)所譯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由上冊:轉寫稿和下冊:影印稿組成。轉寫稿包括圖布丹夏珠所作詳細注解和14幅圖片。該書稿,對于研究宗喀巴哲學理論、古代蒙古文翻譯(藏譯蒙)
本譯集以中華大藏經(jīng)為底本,參之以大正藏等整理點校而成,以簡體橫排的方式結集出版。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第一卷與第二卷主要是般若類經(jīng)典,包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小品般若波羅蜜經(jīng)》等。第三、四、五卷為《大智度論》,此論為釋經(jīng)之作,即對《摩訶般若經(jīng)》的全面注解。第六卷包括《十二門論》《中論》《百論》以及《十住毗婆沙論》《大莊嚴經(jīng)
本書主要收集中國明史學會利瑪竇分會舉辦的第四、五屆”利瑪竇與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部分論文,論文集主要有關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研究、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情況、明清時期西學東漸及其中國化、中學西傳與歐洲漢學的興起等內(nèi)容。
全書由5章組成,主要論述蘭丁格從哲學角度對苦惡問題進行辯護以維護基督教信念的合理性,討論了普蘭J格改神義論為辯護進而提出的辯護方案,在區(qū)分了二者的基礎上結合”可能世界”的知識與自由意志學說提出的“自由意志辯護”,以吸普蘭J格建立在保證理論基礎上的辯護,最終延伸到普蘭J格的思想對漢語思維的意義。本書寫作宗旨在于討論普蘭丁
《菩提道次第廣論》是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本書從依止善知識及思維暇滿人生之入道前行開始,至念死無常、思惡趣苦、思維業(yè)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經(jīng)小乘之四諦(中士道),依次第直達大乘菩提心與止觀(上士道)。有助于樹立從初入道依止善知識起直至最終成道有關整個菩提道的正知正見,打好實修基礎;亦可將平日零散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