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日本史》的第三卷,對德川幕府統(tǒng)治之下兩百余年的日本歷史進行了系統(tǒng)介紹,是作者對前現(xiàn)代日本歷史研究的收官之作。這一時期,日本國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取得了不容忽視的進步。在德川家康治下,一種維護大名領地的均勢制度被設計出來,后被繼承沿用。內戰(zhàn)結束之后,國家集中力量于發(fā)展農業(yè)、手工制造業(yè)和采礦業(yè)。隨著外國船只到
本書首次全面利用日本外交機構遺留的原始檔案,以1937年為下限,對近代日本對華宣傳政策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以及日本外交機構與軍方等在華操縱報刊、通訊社的活動進行了系統(tǒng)考察。 研究表明,從明治初期開始,日本政府就十分注重利用報刊等開展對外宣傳,并逐漸將在華操縱報刊等進行宣傳上升至國家立策層面,宣傳被視為解決對華問題的重要
公元3—7世紀,薩珊波斯是亞洲西部最重要的強大力量,與羅馬帝國并駕齊驅。其領土鼎盛時期西起亞美尼亞、東至印度河流域、北起高加索、南達波斯灣。西歐、非洲、中國都可見其文化流播的遺跡,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薩珊波斯時期關于善/惡、光明/黑暗的哲學、宗教思想,直至今日仍影響著全世界的心靈。本書清晰、系統(tǒng)地介紹了薩珊波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收錄了二十四史及《資治通鑒》等其他史書中對阿拉伯的記載。二十四史中每條引文后附有按語,作簡要說明;其他史書中所記事跡大都與二十四史重復,可與二十四史引文相參照。二十四史中的引文按朝代順序分章,每章末作有小結,總結所引史籍中體現(xiàn)的該朝與阿拉伯交往的情況。下編收錄了十一部涉及阿拉伯的中外交通古籍中的相
在日本與新羅斷絕國交的9世紀,新羅的貿易商人張寶高將中國商品運往日本,唐物獲得了日本貴族的極大喜愛。到了15世紀,倭人在日朝之間的海域中活躍地進行著各種貿易。本書聚焦的就是上述這樣一群人境界人。他們輕而易舉地跨越國境,成為東亞各國間交流和貿易的媒介,其活動也將國家性、民族性的歸屬變得模糊。由境界所派生的向外意識與中世貴
本書在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還原苗族從中國離散到老撾,再從老撾離散到西方的歷史過程,同時描述目前赫蒙族在老撾內部的遷徙趨勢。本書選取三個典型村寨,分別從經濟互動、宗教變遷和婚姻嬗變三個角度討論赫蒙族在居住國老撾的現(xiàn)實境遇,揭示了老撾赫蒙族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生存策略,分析了其在不同場景中的家族認同、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
巴利文《大史》是斯里蘭卡的國寶,是一部以佛教發(fā)展史為線索的王朝史。長達101章,敘述的內容從公元前5世紀佛陀三次訪問錫蘭島,直至18世紀英國入侵。這部漫長的歷史著作,由多人分段完成,對整個佛教史上的很多重大問題,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研究上座部佛教最主要的參考書。它不僅完整地敘述了斯里蘭卡佛教史,也涉及其他的上座部
本書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考察中國西南民族與文化之嬗變的論文集。前半部分考察了生活在貴州省的侗族、水族、土家族以及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湖南省的瑤族的神話和祭祀文化,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民族文化的變化及漢族文化對其的影響。后半部分則以貴州儺堂戲和福建傀儡戲為例,通過祭祀戲劇考察了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動態(tài)。最后,論
本書注重從整體史和文明史的角度重構東南亞區(qū)域史的書寫范式,強調將東南亞區(qū)域發(fā)展的歷時性與共時性緊密結合起來,既注重不同時間斷面東南亞各國和區(qū)域整體的演進軌跡,也注意同一時間斷面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主要內容包括東南亞區(qū)域發(fā)展史東南亞文化史東南亞與周邊地區(qū)交流史三個板塊。其中,東南亞區(qū)域發(fā)展史注重從整體史觀構建東
《陳舜臣中日文化交流史譚》一書是一本譯著,由譯者崔學森、朱俊華從陳舜臣20余部歷史文化論述中抽取出與中日文化交流史相關的部分隨筆翻譯輯錄而成。時間跨度從遠古一直現(xiàn)代。結集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大致以時間排序,輯錄了從遠古代的中日文化交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方面的論述;下篇輯錄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點滴,有飲食文化的比較,也有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