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不對下屬發(fā)火的校長、校長工作準則50條、做“八戒”校長、《致加西亞的信》和羅文精神、教師要備課,校長要備會、那天,我給一位老師寫了信并獎勵1000元、什么是理想課堂、我的教育理想:翔宇人不隨地吐痰、我用化學教學生……盧志文是教育管理大家,他的校長管理和教育思考的經典篇章,早巳被老師們?yōu)閭鏖,瀆后你不得不佩服那種深
教育,使人類社會走向文明且日益進步;交流,使教育事業(yè)得以創(chuàng)新而不斷發(fā)展。作為人類一種古老而又彌新的文明,中華文化正是通過教育交流而得以形成、發(fā)展、更新和播衍。縱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教育交流,既有將自身現(xiàn)有的最先進文化推向世界的活動,亦有從其他先進的國家或民族攝取自身亟需的文明因子的行為。在這種傳輸與求取、播衍與認同人類
《西洋教育通史》由作者在幾個大學講授西洋教育史時所編相關講義增刪而成,取材適切,字句平易,線索明了,綱領一以貫之,極便閱讀和理解!段餮蠼逃ㄊ贰方浻赏跏澜、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楨、蔡元培、傅斯年、胡適、馬寅初、馮友蘭、顧頡剛等眾多大學者組成的大學叢書委員會審定,收入《大學叢書》,于1934年11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翌
本書是現(xiàn)任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教授對中國教育的觀察和思考,精選20多萬字,配有大量圖片,真實而震撼,客觀呈現(xiàn)了中國教育的現(xiàn)狀。北京、哈爾濱、蘇州、延安、前元莊、定邊、蒼南、寶應、長治、金州、金沙、香港、澳門、臺灣……從聞名遐邇的都市,到廣受關注的老區(qū),再到陌生得甚至沒聽過的地名,三兩個
本書從元理論視角出發(fā),將教育史學本身作為反思和研究的對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現(xiàn)代社會科學的觀點、理論和方法,從教育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特征、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地位、學科功能與價值、基本理論、研究方法、史料收集、編撰形式、跨學科研究以及學科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方面,全面、系統(tǒng)地對教育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在此基
中國新教育運動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初期(1912——1930)由蔡元培、黃炎培、郭秉文、蔣夢麟、陶行知、胡適等留學歐美的新教育家群體為主導。以各級各類教育界人士為主體,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和國外教育家群體鼎力相助,官民配合相對默契,以實用主義教育哲學為理論基礎.致力于改革傳統(tǒng)的中西教育,實現(xiàn)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教育改革
本書從一個中學教師的視角,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進行了思考和探討;同時,本書收錄了作者從教20多年來的隨筆,其中有對課堂教學的分析,有對知識點的講解,也有對文學、對社會、對生活的賞析與感悟。
教育部2007年底下達教政法廳函【2007】66號文件,啟動教育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重大課題——“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研究”的研究工作。本課題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司謝煥忠司長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華中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宗凱教授擔任課題組組長,課題組成員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高等院校、教育機構和科研院所的30多位教授與專家。2
《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專題研究報告》是教育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戰(zhàn)略與政策研究重大課題——“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研究”的重大成果,課題組很終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本系列叢書:(1)《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xiàn)狀調研與戰(zhàn)略研究報告》;(2)《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專題研究報告》;(3)《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標準及規(guī)范匯編》本
本書針對當前教育中出現(xiàn)的各種熱門話題展開深度探討和交流,又采用獨特的編排方式,“每一堂課”中,首先用“聲音導入”呈現(xiàn)要言說的東西,然后請出“教室之外”的核心東西,再在“邊說邊做”“邊讀邊記”“邊讀邊想”等互動或雙向中探討或挖掘各種“素質教育”問題等。書中所涉及的十五堂課,卻并非尋常意義上的課堂,其心靈的觸角延伸到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