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呈現(xiàn)了梁啟超對于中國學術史的系統(tǒng)看法,全書內容包括:反動與先驅、清代學術變遷與政治的影響、清初學海波瀾余錄等。
《清代學術概論》,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總結清代學術思想史的著作,為近代思想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梁啟超所著。1920年,蔣方震寫了《歐洲文藝復興史》一書,請梁啟超為之作序。梁啟超覺得泛泛為一序,無以益其善美,不如取中國歷史中類似之時代相印證,從中比較彼我短長,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于是,他借題發(fā)揮,對比中西文化,對中國近3
王船山追求“禮宜樂和”的和諧社會理想,對這種和諧社會理想的追求因禮樂價值而鑄就。船山禮宜樂和的和諧社會理想,涵蓋著小康與大同兩個基本階段,以禮之調適并實現(xiàn)的和諧社會的最高階段即為大同。船山以禮之調適并建構和諧社會,船山在和諧社會的建構方面作出了極大的貢獻,船山以禮之調適并建構和諧社會,不會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禮之調適
本書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的文學傳記。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他青年時期即有報國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負落空,但他一生不與清廷合作,在堅持一段時間的秘密抗清最終無果之后,他走上了學術救國之路。他“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幾乎整個后半生都在遠離故鄉(xiāng)的北中國漫游、旅居,所到之處,無論山水地理還是經(jīng)濟社會,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著名學者梁啟超的代表作之一。本書敘述明清以降中國學術之演變,經(jīng)緯交織、層次繁復,分別以問題敘史、人物(學派)敘史、學科敘史,構成社會思潮史、學派史與學科史三大板塊。本書特色在于邀請北京大學著名學者夏曉虹教授,根據(jù)諸多版本匯校、考訂成一部精良版本,并為之撰寫年表與評述文章,具有極高學術價值。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是中國高校最早形成的系科之一,由1902年創(chuàng)辦的京師大學堂“第二類”分科演變而來。1912年稱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史地部,1928年單獨設系。l952年院系調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與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合并。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的師資力量與綜合實力,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為日后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書著眼于詮釋,故因詮釋對象的不同而在結構上分成六個部分:讀《大學》、讀《中庸》、讀《論語》、讀《孟子》、《思問錄》、《正蒙注》。這與一般著作以問題為焦點在全書分章有所不同。然而,這樣一來,各個部分的討論中難免會有重合與交叉之處,使得同一個問題(如理氣觀)的討論有時分布在不同地方,而沒有集中呈現(xiàn)。從這一點來說,全書以問
《百年經(jīng)典學術叢刊:戴東原的哲學》是戴震逝后一百多年后第一部專門研討戴震哲學的專著,其內容分三個部分評論戴震哲學及其反響,有許多引人注目的精辟見解,對戴氏哲學給予了很高評價。胡適在書中分析了戴震的自然觀、認識論和人性論,特別指出了戴東原哲學的時代意義。
《中國學術文化名著文庫: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梁啟超任教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所編講義。約撰于1923年冬至1925年春之間。生前未成完璧。其中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曾于1924年6月至9月連載于《東方雜志》,并先后于1929年由上海民智書局、1936年由中華書局出單行本。1932年被收入中華書局版《飲冰
本書是一部介紹中國清代學術思想發(fā)展史的著作。全書共二百零八卷,分為“正案”、“附案”和“諸儒案”。列入正案者有孫奇逢、黃宗羲、顧炎武等一百七十九人,列入附案者有傅山、惠棟等九百二十二人,列入諸儒案者有費密、唐甄等六十八人,共一千一百六十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