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思想史研究的學者常常將自己描述為竊聽過去對話的人、不同思想世界的探索者,以及過去社會的轉譯者,而批評者時常嘲諷他們只狹隘地關注少數(shù)人的思想;不過,從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代思想并對其做出理性評估的角度來說,思想史儼然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 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思想史導論中,作者首先考察了思想史的發(fā)展歷史
本書在“克己復禮”問題溯源的基礎上,從禮的精神性入手,重審孔孟“禮”論的精神性意涵,并以漢代、魏晉、兩宋、明清等時期為節(jié)點,梳理了“克己復禮”的詮釋流變,展現(xiàn)了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克己復禮”詮釋彰顯出的不同風貌。本書特色和優(yōu)勢在于對克己復禮的詮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解讀。與其他同類書籍相比,本書更加注重對于“克己復禮”的
本書精心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并綜合了作者最新的哲思。從內容上看,主要分成四部分:第一編站在中國哲學的角度,重點討論仁者、儒家心學、新儒學、儒家義務論倫理,進而闡述應如何從語言現(xiàn)象學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xiàn)代化;第二編插入比較哲學視角,在闡述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維方式、儒家知行學說的基礎上,進行中西哲學觀念的對比,展開討論孔子
本書嘗試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對技術的本質、人與技術的關系進行哲學思考:技術的本質是造物,即制造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現(xiàn)的人工自然物;技術是人類造物的手段,真正的“造物主”是人類。從更深的層次來看,人與物的關系是技術哲學的基本問題;技術的內在矛盾是它與自然和人的矛盾,但其本身無法解決這些矛盾。 本書評價技術的哲學立場是維護人的生
本書由四卷本組成,立足對哲學發(fā)展史中的內在困難及其思想方法癥結的批判性感悟,意在探索和創(chuàng)立一種嶄新的哲學思維方法,即概念定義和哲學理論建構的綜合演繹方法,并通過具體的示范性運用證明其可行性。概念定義和哲學理論建構的綜合演繹方法,將模糊的古希臘哲學理性主義精神,升華為擁有自己嚴格方法論和具體操作規(guī)范的哲學行動方案,它用犧
本書試圖通過十講的內容,給現(xiàn)代科學、道德、藝術等方方面面的典型特征及其變化類型以一種大略的刻畫,盡量點出那些對于現(xiàn)代理解而言關鍵的因素,比如人的有限性、現(xiàn)代科學的經驗性和數(shù)學性特征、現(xiàn)代契約論與社會概念的興起、資本主義文化批判與后現(xiàn)代的要點內容、現(xiàn)代藝術和當代藝術中欣賞方式的轉變等,同時將它們組織在一個框架中,并且為之
本書《現(xiàn)代外國哲學》(總第25輯)聚焦邊沁及其功利主義思想,邊沁是18-19世紀英國著名思想家,其理念對現(xiàn)代社會影響深遠。作為功利主義創(chuàng)始人,邊沁在政治經濟學及馬克思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鑒于其思想討論在國內稀少,本專輯旨在填補這一空缺,提升中國學界對功利主義的理解與教學水平。本輯由復旦大學現(xiàn)代哲學研究所與英國倫敦大學學
《俞吾金全集》共20卷,將俞吾金教授的全部作品分為生前出版的著作,生前發(fā)表的中文文章、外文文章和遺作三個部分,匯聚了俞吾金教授一生的學術精華,是其哲學思想的全面體現(xiàn)。全集不僅收錄了俞吾金教授在哲學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外國哲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哲學文化和美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專著,還包含了俞吾金教授生前發(fā)表的
本書主要講述了哲學如何改變人類知識和我們生活的世界。作者認為,哲學探究是知識的根源;兩千多年來,哲學發(fā)展了新概念,重新解釋了舊真理,重新定義了基本問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哲學塑造的世界里。在書中,作者駁斥了將哲學視為象牙塔里的抽象概念這種誤解,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哲學,現(xiàn)代世界(包括科學、技術和
本書詳細闡述了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概念和“空間模型”,深入地探討了“空間”當中的“權力”關系和“權利/反抗”模式,對“空間關系”這一晚近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作了全面考察。列斐伏爾強調空間是政治的,空間本身是根據(jù)“生產者”的意見和利益而被生產出來的,因此要注意在空間的戰(zhàn)略中權力關系的重要性。社會空間是社會的產品,空